孙中山故居守护者——孙中山二妹孙妙倩

2024-05-30 -

孙妙倩(1863-1955)是孙中山的二姐,成年后嫁给了邻镇雅口乡的杨子慧。杨子慧本名狄光,在檀香山为孙眉做事,后到台湾做茶叶生意,病逝。由于丈夫早逝,孙妙倩无子嗣,便将杨子慧四哥杨立正的儿子杨聪过继给自己的儿子。

孙中山的逸闻趣事_中山历史故事_孙中山的历史趣事

孙妙倩照片

姐弟情深,患难见喜乐

孙妙倩出生于1863年3月14日,她比孙中山的长兄孙眉小9岁,比孙中山大3岁。由于年龄相仿,孙妙倩与弟弟孙中山的关系更加亲近。孙中山5岁时,长兄孙眉已远离檀香山多年,二哥和大姐早逝,小妹孙秋琪刚出生,繁重的家务就落在了二姐孙妙倩的身上。贫困的家境,生活的艰辛,使懂事的孙中山很早就学会了帮姐姐分担家务,经常跟着姐姐,上山打柴、挑泉水、下河打鱼,到田里帮父亲种地。 闲暇之余,姐姐常常为他唱歌谣,兄妹俩在艰苦中找到了快乐,感情深厚。与姐姐一起劳动的经历也使孙中山从小就了解到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

姐姐缠足,弟弟反对

孙妙倩15岁时,其母杨氏按旧俗为她裹足。裹足是中国古代的习俗,就是用布条把妇女的脚包起来,做成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曾是古代中国妇女重要的审美条件。旧中国,妇女大多从四五岁开始裹足,直到成年,骨头固定好才解开布条。孙妙倩从小就要干农活,15岁时,脚已经长得很大了,这时她就开始裹足,很疼,天天哭。孙中山同情姐姐的痛苦,一再哀求母亲:“脚没事干,何必用布条裹足?疼得那么厉害,不裹不行吗?”但母亲却认为这是习俗,习俗必须遵守。 孙中山十分同情自己的妹妹,对这种陋习十分痛恨,因此,他创立民国后,便提出“男女平等”,废除了缠足令。

传承意志 抗日爱国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孙妙倩深感每个中国人都有抗日保卫祖国的责任,她经常帮助抗日游击队躲避日寇的搜捕。一天,日军突然包围了雅口乡,在乡里活动的游击队员杨迪慌忙走进孙妙倩家躲藏。孙妙倩见他进来,从容不迫地把他拉到二楼的小阁楼里躲起来,躲过了日本鬼子的追捕。孙妙倩还掩护了黄森等多名游击队员。 据孙妙倩后裔杨海说:“有一次,一小队日本兵突然闯入我们家。当时,家里只有孙妙倩和奶奶程月红、母亲李香珍、三个婆媳以及我年仅四岁的大哥杨博德。他们翻箱倒柜,洗劫一空后,正要离开,却见厅堂右侧的木椅上坐着一位老太太,厅堂中间的柜子上挂着孙中山的画像。突然,他们看到画像,便问老太太是谁。我母亲李香珍回答说,这是孙中山的妹妹。”翻译跟这些日本兵嘀咕了几句后,他们立即排成一排,向孙中山和孙妙倩的画像鞠躬行礼,放下抢来的东西,气冲冲地走了。事后,我母亲说:我的曾祖母(孙妙倩)面对凶恶的日本鬼子毫不慌张,镇定自若,还安慰我奶奶和母亲:“别怕!别怕!”

孙中山的逸闻趣事_孙中山的历史趣事_中山历史故事

1936年,在“一二·九”北平学生救亡运动的影响下,翠亨总理故里纪念中学(现中山纪念中学)学生联合县内各校学生,成立“中山县学生援绥联合会”,开展抗日宣传,并发动大规模游行,声援马占山将军绥远抗战。当冀中学生步行到石岐孙文西路与其他学校学生汇合时,校方与县警察局勾结,将杨日绍、唐涤生、梁华生等十余名学生拘押在石岐警察局,并开除四名学生。当时,冀中和县中学的学生代表找到住在孙中山故居的孙妙倩进行调解。 孙妙倩对学生的爱国行为深表同情,发表讲话说:“学生为了爱国闹事,没有什么了不起!把他们带到派出所,太不公平了……”校方深知自己的错误,只好释放这些学生,并恢复被开除学籍的学生身份。

1944年,中山县五桂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成立县级政府——县民主监察处。孙妙倩应邀参加庆祝大会。1944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九周年,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在翠亨集中举行军民追悼晚会,演出广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连冠编剧的《精神不朽》话剧。义勇大队特地派了两辆花轿到丫口杨家接孙妙倩和儿媳程月红参加晚会。孙妙倩看完演出后十分激动,欣然接受邀请上台作了简短的讲话。 她表示要继承总理遗志,贯彻落实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持农工三大政策,希望大家同心协力,团结抗日,支援抗日游击队,早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孙妙倩简短朴实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在场军民的爱国热情。

孙中山故居守护者

1895年10月,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全家逃往檀香山孙眉家中。孙中山故居一直空置,孙妙倩经常回娘家照管。1912年5月底,孙中山回乡探亲,给了孙妙倩500元生活费。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时,又给了孙妙倩2000元。孙妙倩趁此机会与族人孙锦燕合伙在垭口开了一家小米店,赚取微薄的利润维持家中开销。1928年后,因丈夫早逝,孙妙倩从垭口回到翠亨村。 民国时期,党政知名人士和全国各地游客参观孙中山故居,大多受到孙妙倩的接待。1935年,武昌起义爱国人士余裕之参观孙中山故居时,受到孙妙倩的亲自接待,并合影留念。

中山历史故事_孙中山的历史趣事_孙中山的逸闻趣事

1935年,余裕之等武昌起义爱国志士在参观孙中山故居时与孙妙倩合影(坐着的是孙妙倩,余裕之为左七)

1931年,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的王孚、梁肃明等参观孙中山故居,并采访孙妙倩了解孙中山的家世,撰写了《总理故里史料集》,发表于1931年《建国月刊》第五卷第一期。

中山历史故事_孙中山的历史趣事_孙中山的逸闻趣事

孙中山的历史趣事_中山历史故事_孙中山的逸闻趣事

1931年《建国月刊》第五卷第一期《总理故里史料汇编》中记载了王孚拜谒孙妙倩的事迹

著名诗人、书法家孙中山的革命追随者于右任在参观孙中山故居时,也受到了孙妙倩的接待,并写下了三首《访翠亨村》诗。第一首是:“翠亨村依山傍海,西城外古宅犹在。世人苦思救世主,齐来祭拜圣人。”第二首是:“寡妹尚有故事,墙角植参天大树。井边是两代人出生地,古宅修缮三十年。”其中,“寡妹尚有故事”是指孙妙倩给于右任讲的有关孙中山在翠亨村的有趣故事。

于右任游孙中山故居后作《游翠亨村》一诗

1955年1月16日,孙妙倩逝世,享年93岁。孙妙倩是孙中山故居的忠实守护者,她不仅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党政知名人士和游客,还向史学界讲述了许多有关孙中山的家世和早年事迹,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参观资料。她还妥善保护和管理孙中山故居,使这一不可移动的文物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供世人瞻仰。

孙中山的逸闻趣事_中山历史故事_孙中山的历史趣事

中山历史故事_孙中山的逸闻趣事_孙中山的历史趣事

孙妙倩接待前来参观孙中山故居的嘉宾(后排左二为孙妙倩)

此外,她还妥善保存了孙家一批珍贵文献,如《孙家谱》、《祖先生卒纪念簿》、《孙大成兄弟耕种祖山荒地之约》、《翠亨孙家祖帐簿》等。每逢初一、十五,天气晴朗时,她便将这些珍贵文物晾干,以防受潮、虫蛀。这些珍贵文物为后人研究孙中山家世和生平事迹奠定了基础。

参考:

黄建民:《翠亨村》,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李伯新:《孙中山历史回忆与访谈》,《中山文史》第38卷,1996年10月版。

杨海:《孙中山妹孙妙倩的抗战故事》《中山日报》2015年8月29日A4版。

专栏介绍: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是非。海峡飞鸿中文网与孙中山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孙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我们将梳理孙中山先生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中华民国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历史贡献。孙中山先生曾说:我将一往无前,志存高远,更加努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