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四号飞船成功发射,这些故事值得铭记
6月6日中午,随着天舟四号货舱成功打开,神舟十四号飞行组为期六个月的在轨驻留正式拉开帷幕。随后,他们将开展空间站平台维护保养、机械臂作业、出舱活动、舱内转运,以及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测试等工作,堪称“最忙碌的航天商旅三人组”。
回顾神舟十四号飞船成功发射,有哪些感人瞬间?有哪些故事值得铭记?跟随记者的视角,回顾发射背后的故事。
6月5日,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新华社记者蔡阳摄
一次非凡的探险
6月5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艳阳天、晴空万里,问天阁广场人头攒动,出发通道两侧群众代表挥舞着手中鲜艳的国旗,等待着三位航天员的到来。
7时50分左右,陈冬、刘洋、蔡旭哲三人缓缓走出问天阁,人群中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三名航天员向大家挥手致意,眼神里满是喜悦和坚定。
人群中,一名高喊“加油!”的白衣男子格外引人注目,他正是国家短道速滑队运动员、冬奥会冠军武大靖。
“冬奥会的时候,航天英雄们都在为我们加油。这次,我代表运动员们,祝福航天英雄们一切顺利,平安归来!”武大靖对记者说。
冠军送英雄,旅途注定不平凡。航天员们驱车前往发射场,在场的大家还在高唱《歌唱祖国》,久久不愿离去。
从1992年9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到今天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翱翔天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漫长征程。
今年,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在轨建造,而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出征前,刘洋更新朋友圈四个铿锵有力的字:“Ready,Go”;陈冬司令员也在朋友圈秀出柔情:“还没走,我就想念,想念祖国,想念你们……”
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组出发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陈冬(中)、刘洋(右)、蔡旭哲即将开始为期六个月的飞行任务。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最年轻的船员有故事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队伍年轻,充满活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说。
神舟十四号三名机组人员均为1975年以后出生,属于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也是我国载人飞行任务中平均年龄最年轻的机组人员。
其中,陈冬参加过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刘洋参加过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蔡旭哲为首次飞行。这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乘组首次全部由第二批航天员组成。
进入太空后,他们将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室舱、梦天实验室舱为基本配置的天宫空间站建造,建设国家级空间实验室,并开展“天宫课堂”太空讲座等公益活动。
虽然有压力,但他们更有信心、有决心完成任务。
“从年龄上看,我们三人机组比较年轻,但准备充分、激情如火、信心满满。”陈冬说,三人已朝夕相处12年,经历了两年半的任务训练,彼此越来越熟悉,配合越来越默契,实现了思想统一、行动统一、目标统一。
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10年后再次出发,希望她心里永远有山海,眼里永远有星光,不忘初心,在一次又一次太空上书写祖国的辉煌。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场景6月5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家国梦想,此刻正在实现
出发前,陈冬给孩子们布置了“家庭作业”。
“孩子们问我能不能带我们上去,我说没有票了,就给你们布置了作业,你们为什么要上去?上去之后想干什么?等你们回来我再问你们。”陈冬说,王亚平回来的时候,她会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他那时会说“检查作业的爸爸回来了”。
“闲暇之余,我会欣赏太空之美,拍摄美丽的地球和我们伟大的祖国,看看长江、黄河,寻觅我挚爱的家乡。”蔡旭哲的话语中饱含着对祖国、家乡的深厚感情。
“我非常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正是他们的爱和支持,让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有了更多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刘洋说。
“能把火箭送上太空,我感到很幸运,也很开心。”经历过百余次火箭发射的神舟十四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火箭指挥员赵雷说,“我没怎么照顾家庭,主要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因为现在航天任务很多,火箭一个接一个发射。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我感到无比自豪。”
“女儿出生时,家人都怕影响我的工作,直到在电视上看到任务成功后才告诉我。”说起家人对他的支持,赵磊的眼里噙满了幸福的泪水。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零号指挥员邓小军在发射前对记者说,当“点火、起飞”的指令发出的时候,我一定要大声喊出来!因为我不是为自己喊,而是为每一位航天员、为每一位默默支持我们的家属喊。
进入机舱前,陈冬向左臂上的国旗竖起了大拇指,刘洋则面向镜头,向家人、向祖国挥手、敬礼,做出一个心形!
国家和家庭的梦想实现了,火箭从酒泉起飞,梦想冲向星空和大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