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新华社记者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经济形势越是严峻复杂,越要聚焦民生关切,确保民生基本线。
年末岁末,新华社记者在一线调研采访中观察到,各地各部门在全力稳增长的同时,不断夯实民生基础,扎实推出政策一件件惠及人民的事,落实到每一件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通过技能培训实现更好就业的农民工难掩自豪的表情; 获得高额医保报销和救助的困难家庭得到了缓解; 解决了社区食堂吃饭问题的老人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这一幕幕温馨与欢乐交织在一起。 展现了人民群众最实实在在的民生成果。
“真金白银”投资改善民生
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越秀财富中心25楼的武汉德发电子信息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刚刚加入公司的沉航。
“经过两个月的实习,我通过了公司的考核,9月份成为正式员工。” 回忆起自己错过了很多招聘机会,工作也没有落实,沉航坦言当时自己非常紧张,“来到德发实习的时候,我就发现了前景。薪资待遇都不错,而且经过双向选拔,我们很多应届毕业生都留下来了。”
为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607家企业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 企业享受实习补贴,成功留住学生及其企业还可以获得额外的就业补贴。 2023年以来,仅武汉市实习补贴就超过1128万元。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关系着千家万户。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各地花“真金白银”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通过失业保险稳定就业、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发放就业补贴、扩岗补贴等,多措并举稳定企业就业,保障就业。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
12月的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依然游人如织。 “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三年来克服疫情困难,保持了500多人的员工规模,今年我们收到人力资源部稳岗返利资金14万余元和社会保障部门。” 开封清明上河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爽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经营正在快速恢复,用工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今年以来,全国各级政府直接支持就业创业资金已超过2000亿元。 随着经济企稳向好、政策红利释放,1-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9万人,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
住房问题也是牵动人心的重大民生问题。
“我终于可以有一个稳定的家了,不用到处找房子住了。” 11月23日,在四川温江2023年新建公共租赁住房遴选会上,市民王丹收到两居室的入住通知后欣喜不已。 激动之情难以言表,“放学后我要带女儿去看看她的新家。”
为解决城镇困难群众和新市民的住房问题,四川省在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截至10月底,全省共筹集公共租赁住房63.7万套。
从“有住的地方”到“有宜居的环境”,各种投资不断加大。 近两年,各地保障性租赁住房投资超过5200亿元; 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目前全国已有城中村改造项目406个,预计总投资1.8万亿元。
在新疆喀什,东湖街和迎宾大道两栋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楼宽敞明亮,工作人员穿梭其间,进行最后的调试安装。 这个总投资3000万元的重点民生工程投入使用后,将惠及周边8万居民。
“家门口就有健康中心,还可以用医疗保险,以后就方便多了。” 喀什市民热济耶·尤力达斯满怀期待地说。
加大投入,彰显民生温暖。
与2022年相比,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经费42.166亿元,增长6.9%; 中央财政就业补贴资金安排667.6亿元,增加50亿元。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
坚持量力而行、量力而行,坚持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做强不做弱——这张写下美好的民生答卷——人民生活在不断努力中不断向前发展。
聚焦“急、难、忧、望”,回应民生关切
中午,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青城社区老人食堂里人头攒动。 老人仅需9.9元即可享用热气腾腾、营养合理的午餐。
目前,福州已建成此类老年食堂528个,惠及61万名老年人。
“一顿热饭是民生小事,却是很多家庭的大事。通过制度创新和供给改革,解决老年人吃饭困难的问题,造福千家万户。” 青城社区党委副书记林晓梅说。
《积极发展助餐服务行动计划》印发,扎实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36个地方启动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家庭和社区机构、将医疗保健结合起来的系统。 ……围绕“养老”,从中央到地方,用改革解决问题、解忧。
家住广西南宁的肝癌患者李辉近日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常规复查、开药。 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曾志明在电脑系统中输入通用名“仑伐替尼”,显示单盒价格为789元。
“这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一线靶向药物,2018年在国内获批上市时,每盒价格约为16800元。” 曾志明说,一般患者的用量是每月3盒。 集中采购降价后,更多患者买得起药。
截至目前,国家组织的9批374种药品平均价格降幅超过50%,心脏支架等8类高值医用耗材平均价格降幅更超过80%。 加上地方联盟采购,累计减轻医疗负担约5000亿元。 。
《2023年下半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明确,常态化开展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大采购,2023年下半年药品集中采购总量国家级和省级将达到450个。
以“医治百病”为重点,促进人民健康的改革举措逐步推进。 5城市试点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首轮价格调整方案已实施;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扩大到49个城市,有效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的负担。
在北京西城区的一间出租屋里,49岁的张先生在家人的照顾下正在康复。
今年年初,送货骑手张先生在送货时遇到道路护栏摔倒,导致左腿粉碎性骨折。 包括手术在内的医疗费他花了4.6万元。
“没想到医疗费用都能由工伤保险全额报销,而且在我休养期间,公司还按照新规定给我发放了1.4万元的生活补贴,我心里踏实多了。” 张先生感慨地说:“这个我以前是不敢想的。”
解决了张先生大麻烦的新型用工形式员工工伤保障制度,已在7个省市的7家平台公司试点。 截至9月底,已有668万名外卖骑手和网约车司机加入了“新工伤保险”。
人民想要的就是政府想要的。
逐步放宽落户限制,畅通农民工融入城市渠道; 缩小城乡、校际差距,构建优质均衡的基础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提高婴幼儿保育、子女教育、养老等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减轻中低收入群体负担……一项项改革逐步推进,满足人民群众期盼,增进民生福祉。
加强民生救助,保障民生底线
天津,静海区台头镇和平村,村民郝汉民的家里温暖如春。 家里的温度计显示:24摄氏度。
今年夏天,海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郝汉民所在的台头镇受到严重影响。 这是这座城市中唯一一个整个系统被转移的城镇。
“刚回家的时候,我担心冬天的供暖是否有保障。很快政府协调燃气公司到村里一一进行检查,确保天然气供暖不会因为洪水而受到影响。” ”。 郝汉民指着家里的壁挂炉笑着说道。
为切实解决受灾群众生活困难,确保安全暖冬,财政部、应急管理部近日下拨中央自然灾害救助资金48.46亿元,支持地方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开展冬春季节受灾群众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工作。
据应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财政部、应急管理部要求有关地区科学合理制定救援预案,扎实开展冬春季救援工作,将资金纳入直达机制一、加强资金监管,严禁截留、挪用,确保资金按照政策规定及时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切实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社会救助关系到困难群众的安全、保障、粮米油盐,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
截至6月底,全国城乡低保标准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4.8%和8.5%。 上半年,全国共投入低保、特困、临时救助资金1265亿元,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保障。
基础保障既需要细致的政策安排,又需要便捷的准入渠道; 它既需要物质上的帮助,也需要精神上的关怀。
在上海长宁区,街道主动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成为上海美术馆“艺术护照”项目的学生,免费学习艺术课程。
孩子们“连一张表格都没填”,在“艺术护照”课堂上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观。 从写生到油画,从西方“印象派”到写意国画……长宁区不少低保、低收入家庭等贫困家庭的孩子周末到美术馆体验美育,提高人文素养品质。
艺术小班体现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探索。
通过建设和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已收集超过6600万低收入人口的基本信息。 在此基础上,近期多部门联合发文,进一步部署多渠道加强低收入人群动态监测,分层分类开展社会救助工作。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新起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稳步前进,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民生的答案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记者蒋琳、王有龄、范曦、于琼媛、宋丽坤、翟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