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逗”孩子哭还拍视频!镜头后面的“搞笑”家长在想什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捕捉孩子崩溃大哭的瞬间,成为了短视频新的流量密码。
前段时间,有一个视频引起了很多关注:
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因为妈妈在餐桌上发脾气而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不想忍受你的愤怒,你的声音就像一头野兽,你的态度影响了我的心。
期间,孩子一度泪流满面,情绪激动,表达自己的委屈。
妈妈此刻在做什么呢?她举着手机拍下了这一幕,随后小编就将其发到了社交平台上。
有家长在下面评论:这个视频看着怪怪的,一方面觉得孩子受的委屈,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是摆拍视频。
确实,当一个孩子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情绪,面对镜头的时候,他的内心到底在想些什么?这里面有没有表演的成分?视频评论里网友们的肯定与鼓励,又会把他推向怎样的方向?
捕捉孩子哭泣的瞬间
令人心碎的路线收获了交通
什么时候起,短视频平台上晒宝宝的风气,逐渐从秀智秀可爱,变成了秀虐心瞬间?
大人看到孩子哭闹或者害怕,就会笑着举起手机拍摄视频。
让孩子害怕
有些家长会故意让孩子挑战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事情,然后拍下孩子受惊、尴尬的表情。
有位家长曾拍摄孩子站在玻璃栈道上,孩子恐高,大声哭喊,不停伸手求救,但这位家长却无动于衷,专心拍摄孩子尴尬的画面,并将视频发到网上。
让孩子感到不舒服
故意向孩子展示一些会让他们生气、难过直至情绪崩溃的事物。
前段时间,一位父亲把孩子精心饲养的宠物蟹煮熟,递给孩子一只蟹腿,说:“你吃不吃?不吃的话我吃。”孩子一边痛哭流涕,一边接过蟹腿,放进嘴里说:“好香啊。”
再往前追溯,类似的短视频还有很多,只不过投入锅里的宠物是兔子、鸡、鸭、鱼……
与孩子争吵
当亲子之间发生矛盾时,父母不是想着安慰孩子、解决问题,而是把镜头对准孩子,拍下孩子哭泣、情绪崩溃的画面。
比如前不久,天津一位父亲就拍摄了女儿哭泣抱怨大人不让她玩、压力很大的视频,并发布到网上,也引发热议。
这些视频都有一个共同点——镜头前,孩子们常常哭得心碎,没有活下去的欲望;而镜头外,家长们或强颜欢笑,或伸出援手帮忙,或妙语连珠,配合各种字幕和音效,冷静地掌控着拍摄的内容和节奏。
这个主题的视频往往比较受欢迎,点击率高,流量也大,因此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热捧。
这些擅长逗孩子哭、拍视频的家长是怎么想的呢?
镜头背后的“小丑”父母
你在想什么?
一名初三学生曾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过自己的童年经历,经常被父母拍摄下来并上传到网上,比如,他正在看漫画书时父母要求他撕毁,他养的猫被父母送给邻居等。
这些拍戏经历对于他来说是“难以忘怀、痛苦的回忆”。
他说:
“父母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们不把漫画书、宠物和其他孩子珍爱的东西当回事。
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他们想控制孩子的一切有关,认为自己可以要求孩子做任何事,孩子必须听父母的话。”
原因就在于大人的“家长优越感”在作怪,孩子根本没有反击的能力,大人可以很轻易地、居高临下地戏弄、控制孩子的情绪来取悦自己。
他们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也从来没有尊重过、理解过、体谅过。
在这些情况下,父母是否尊重自己的孩子?显然没有。
他们大多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家庭生活中常常以捉弄孩子为乐,在他们眼里,孩子的思想感情情绪根本不算什么,流量、关注、点赞、逗乐观众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然而大人开心了,孩子却受伤了,你有想过这会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吗?
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表示: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在这些事件中,家长在交通面前迷失了自己,不仅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也给孩子带来了难以预料的影响,成为了难以治愈的“童年阴影”。
你以为的交通
只会给孩子带来无尽的伤害。
在孩子最需要情感安慰的时候,家长却选择漠然地将手机架起,这样的家长才是导致孩子情绪崩溃的罪魁祸首。
在屡屡发生虐待儿童的过程中,孩子所珍视的东西被忽视,孩子的情感价值被漠视,孩子的尊严被蔑视,这怎能不影响他们未来的身心发展?
孩子在面对镜头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表演素质,时间久了,可能就会习惯通过夸张的表演来解决问题。
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阶段,心智相对脆弱,这些外界强加的特殊事件很容易给正处于心理成熟过程中的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同时也削弱了亲子之间相互信任的亲密关系。
过度的网络接触还会让孩子过度依赖他人的喜欢和关注,从而影响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自我认知和自尊。
过度介入商业广告表演、短视频直播,还会使儿童的性格心理在利益驱动下变得功利、浮躁,不仅会阻碍其自身的健康发展,还会形成不良的价值取向。
所以,你以为好玩、好玩的东西,其实对孩子来说是极其残忍的;你以为可爱、好玩、好炫耀的东西,其实对孩子身心都是有害的。孩子美好的纯真,实在经不起如此恶意的娱乐!
一位著名哲学家曾经说过: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把世界划分为两种人,另一种人则不这样。”
我相信世界上有两种父母,一种是把孩子视为“个人财产”的父母,另一种则不然。
把孩子当成“个人财产”养的父母,最大的特点就是孩子是我的,我可以怎么养他、怎么教他。
他们从父母的角度看待和关心他们的孩子。
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会把孩子当成独立于父母的个体,给予孩子尊重和必要的认可,懂得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体谅孩子的感受。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学会同理心,及时关注、积极回应孩子的情绪变化,坚定地接受孩子的喜悦与悲伤。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感受,教会他们正确的情绪表达,与他们建立亲密的联系。
不要把孩子当成获取流量的工具!爱孩子,请从尊重和珍惜他们的每一次喜怒哀乐开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