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国的台前幕后(第2055期)
今天我们来聊聊传奇电视演员陈宝国先生。
陈宝国在荧幕上是一位多面手,曾两次获得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奖,五次获得飞天奖(其中三次获得最佳男主角奖、一次获得最佳男配角奖、一次获得终身艺术奖)。
热情的年轻演员
陈宝国是1974级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学生。当时,因为身材瘦削、长相清秀,人们认为他只能演知识分子,工农兵的主角是演不出来的。但命运捉弄了他。最终,陈宝国是全班唯一一个有工农兵形象的同学。
我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时,主要演小品、片段。老师要兼顾“又红又专”的要求,很委婉地教学生戏剧理论和技巧。他们的毕业剧是《南海长城》,陈宝国觉得自己演不了主角,就主动要求演间谍。
毕业后,陈宝国进入话剧团,是一名热心的青年戏剧爱好者。《红橙黄绿蓝紫》是他出演的第一部电视剧,改编自姜子龙的小说,由王扶林执导。陈宝国在拍戏前读过小说,觉得刘思嘉身上有同龄人的影子。
王福林
他说他身上的那种能量,我们后来总结为叛逆,虽然不太准确,但很新鲜。一个骨子里很有竞争意识、不满足于现状、独立的年轻人。十年风波过去,成熟演员的青春已逝,需要用到新一代演员。陈宝国觉得能得到这个荧幕上很少见的叛逆年轻人的角色很开心。
作为一部通俗小说,电影和电视剧都瞄准了这个题材。电影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电视剧由中央电视台拍摄。双方共用北京首钢场景。上午你去,下午我去。铁轨、火车、钢炉、车厢都是现成的,几乎没有给艺术家们安排活儿。
那时,王扶林已经开始筹备《红楼梦》的拍摄。除了拍摄《红橙黄绿蓝紫》之外,他经常问陈宝国:谁能演好《红楼梦》里的人物?这样的演员已经诞生了吗?那一代导演对艺术非常虔诚,甚至对大师之作有些敬畏。
拍摄采用的是土办法。剧中发生意外,汽车起火,必须开到安全区域。拍摄地点在北京西三环附近,八一公园安静空旷。剧组点燃一个煤气罐,放在卡车车厢里,演员们坐在卡车里拍摄。一场戏拍完,演员背上起了水泡,被送往医院。
电视剧虽然是新艺术形式,但编剧、导演在讲故事上花了不少心思,播出后,收视率丝毫不逊于电影版。陈宝国说:“我觉得是双赢,各有各的观众群,但电视剧更贴心,能走进千家万户。而且电视剧时间更长,3集3个小时,电影只有1.5个小时。”
红、橙、黄、绿、蓝、紫
在这部戏里,陈宝国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法。他喜欢看一本叫《追寻》的杂志,每个月月初和月底,他都会买十几本杂志,一个晚上看完一本中篇小说。《追寻》是一本思想杂志。其中一期的背面有一张照片,是一个身材高挑、侧分的青年男子,身穿浅灰色衬衫,掖在裤子里,下身是直筒牛仔裤。
这张照片给陈宝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了他创作的种子。牛仔的眼神既玩世不恭又深思熟虑,他望向远方,期待着改变现状。陈宝国立刻感受到,任何事情最原始的动机,就是想要做出改变。
他说:“我以前在工厂里工作过,不需要再经历这种生活。我只想找一个模特,一个我可以模仿的人,然后我们就可以融为一体。看了小说、剧本后,我所有的想象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像美术学院的学生找模特画画一样。”
陈宝国当时才25岁,他认定了这个创作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要么体验生活,要么有生活经验,至少有间接的生活。比如跟一个人聊一会儿,就能想象出一个人物。
演员有没有自信,看一场戏就能看出来。演员对角色的把握有三个层次:气在胸口,说明还没入戏;气在丹田,有点意思;气到了脚跟,说明演员已经和角色融为一体了。
《红橙黄绿蓝紫》热播后,类似的剧本如雪片般飞到陈宝国手中,有电视剧,也有电影剧本。但这些角色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都是青春偶像、帅哥。理论上,年纪轻轻,有戏可演,有工作可做,有名气,退出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陈宝国没有这么做。30岁之前,他就有一个明确的想法,要尽可能多地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演一辈子戏。当时有评论家对他说:“宝国,你可以走这条路,但这条路要走很久,可能看不到曙光。”
陈宝国1983年获得首届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借着电视剧的辉煌,进军电影界。当时流行硬汉、丑星,他都没涉足,颇为尴尬。正如影评人所说,他很长时间没见出头绪。直到1986年,他偶遇《鞭子》里的玻璃花角色。
不过,吴天明是该片出品方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导演,他不同意陈宝国这个角色。原作者冯骥才也不同意,认为反差太大。导演张子恩以前和陈宝国合作过,知道他的本事。在《静静的小漓江》中,陈宝国饰演的是一个狡猾、阴险、杀气腾腾,却又带点人性的国民党军官。
当时,陈宝国已经确定出演《四世同堂》中的长子齐瑞轩,已经试妆量服,老舍先生的北京题材作品也颇受欢迎,林汝为导演,《四世同堂》前途无量,但《神鞭》是民间文化,被认为不配在高级剧院上演,玻璃花也不是主角。
但陈宝国选择了《神鞭》,他坚信自己过了40岁,还可以演小少爷,演不了小少爷,就演老爷。中国文化里肯定有家庭剧,肯定有人写。但《神鞭》这样的剧,多年才出一次。
为了更贴近人物的内心世界,陈宝国带着一台砖头形状的录音机和40盘磁带到天津寻找原型人物,并通过天津日报民俗记者找到一位曾经做过黑社会老大哥的73岁老人,与其一起度过了两个月。这次行动完全是自费,只为体验生活。
鞭子
老头子一开始什么都没说,一直闭着嘴。他坐过牢,不愿意谈过去的事情。他愿意讲他师父和他师父的师父的神奇故事,但陈宝国不想听。他只想知道他的生活是怎样的,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坐了什么,躺了什么。
怎么办?喝就喝,你送蜂窝煤,我帮你送。两人把一筐筐蜂窝煤抬上六楼,炎炎夏日,他们满头大汗,抬完蜂窝煤,脸色全黑,像两只熊猫。两个月后,老人开始敞开心扉,讲真话:他当爷爷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怎么走路?怎么坐?怎么聊天?边说边演。
冯骥才的歌词给了他,他说写得真好,就像歌词一样。当时天津有很多舞厅,他年轻的时候就能跳一曲帅气的华尔兹。晚上,他收拾干净,穿上衣服就去舞厅,说他都看过了,这辈子够看了。陈宝国收获颇丰,了解了码头文化和黑帮信仰,玻璃花这个人物形象也呼之欲出。
鞭子
接下来就到了解决外观问题的时候了。陈宝国到崇文门外的北京纽扣厂去要一些可以磨薄、有花纹的纽扣,厂方说只有带孔的纽扣,带孔的纽扣不能做成眼睛。后来他又找到了没有孔的纽扣坯料,而且边角锋利,就挑了一些,磨好后做成了眼睛。
玻璃花这个角色的确是肉体与精神并存,但陈宝国生病至今仍时常落泪,他说:“这部戏给了我信心,能演好这种角色,还有什么不能演?这是唯一的创作方式,华山永远只有一条路。”
陈宝国讲述纽扣的故事
陈宝国举例说,前苏联拍摄《十月列宁》时,演员舒金住在克里姆林宫,参加政治局会议,搞清楚了什么是领袖、领袖是什么地位,拍完之后,他比列宁还像列宁。
陈宝国曾想过,如果一直演年轻人的角色,过了45岁就没人找他了,其他角色他也没保险。他曾跟一些制片人检讨:“我们没联系,你们找我干什么?他们说,找了好久,你也许有这个素质。”
其实,陈宝国从上戏剧学院起就想成为一个多面手,之前他不好意思提起,怕别人说他太疯狂,但其实他内心很疯狂,他甚至觉得,一个人能不能成功是另外一回事,但内心必须疯狂,否则就没有创作动力。
遇见好人,就尽你所能。
陈宝国从电影回归电视剧,是因为遇到了好人。1995年,在陈家麟执导、与刘晓庆联袂主演的电视剧《武则天》中,他饰演懦弱的皇帝李治。为了这个角色,陈宝国付出了很多。
当时他已经年近40岁,而李志刚出道时还不到20岁。为了显得年轻,他头上装了一个特殊的装置,每天把脸部皮肤拉紧。用他的话来说,拍完戏后,他还变成了一只沙皮狗。
但他对这个角色有着创作热情。他说:“在人们的印象里,皇帝是很威严的,我演皇帝并不想威严,为什么要沉迷于那个瘾?在我眼里,皇帝是我从来没有演过的角色类型,现在不演,五年后就演不了了。”
陈宝国为李志准备了半年,把他的软弱、柔情,以及他血液里流淌的狡猾、心机都演得淋漓尽致。他认为,如果你演这样的人,心里有一点委屈,那这个角色就不对了,你和这个角色之间,还有千山万水的距离。
帝王剧亦是如此,如果说李治是一场小考验,那么十年后的汉武帝则是一场大考验。《汉武帝》的拍摄恰逢陈宝国生日,但开拍宴后,他却在秦王府后面的一间小屋里闭关了21天。
在和剧组签约前,陈宝国看到一个剧本,最后四集没有老年情节。他提出一个要求,汉武帝活了71岁,一定要写他的老年。一个人物从年少无知的皇子到中年风华正茂,再到年老体衰,这个过程是多么复杂。汉武帝身上有很多变态的地方,他要演。这个要求写进了合同里。
其实,编剧姜启涛还专门为老人写了一部剧。剧组一名工作人员的电脑里至今还保存着整套剧本。最后四集,包括检讨书、勾践夫人之死、与司马迁的和解、以及解释自己一生的长篇独白,都是精彩的篇章。
接下角色后,陈宝国看了半年史书、剧本,做了功课,汉武帝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他找不到激发创作的关键点,直到开拍,他还是觉得对刘彻这个角色没信心。
开拍当天,横店所有场景都已开拍,美术、服装也全部到位。陈宝国建议他先隐居思考角色,胡玫也没多问,说“先拍吧,你想拍什么时候拍都可以。”
导演胡玫谈剧作
陈宝国一个人住在狭小的房间里,每天有人给他送饭盒,不准他出去散步。他想寻找帝王般的孤独。他每天看书看剧本,琢磨琢磨。他把脑子里的人物反复琢磨了几十遍,用自己的形象在脑海里勾勒出自己的人生。他老了会是什么样子?头发会是什么样?走路会是什么样子?
隐居期间,他每天吃青菜,脸色发青。他不喝酒,甚至几天不喝茶,导致口腔溃疡。每个演员都有自己接近角色的方式,陈宝国用的是自虐的方式。当他破茧而出时,他找到了汉武帝的骄傲和孤独。但在别人眼里,他的眼睛里却充满神经质的光芒。
后来有人找他演戏,他想了想,还是拒绝了。他这个年纪,已经没法再这样残酷地折磨自己了。在饰演汉武帝的过程中,他“什么都干,除了拿刀子捅自己”。
同时,这也是一种莫大的乐趣。一个角色从你自己这个凡人的肉身中长出来,你能读懂他的想法,还原他的模样,这才是演员该做的事。
陈宝国认为,坐在九级台阶上俯视群臣的感觉很容易演,皇帝的威严是群臣演出来的,200个人在这里跪下,你感觉自己就是皇帝。但要演出皇帝的个性,需要发挥和磨练专业技能。
作为如今的演员,陈宝国更加注重角色的独特性,即在他饰演过的角色画廊里,这个角色不可或缺。刘思嘉、琉璃花、李治、汉武帝均在此列,还有《我们的父母》里的乔嘉伟、《小井胡同》里的查六爷。
陈宝国演艺生涯中有两个不得不提的角色,《大宅门》里的白景琪和《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都是建立在他对角色不惜一切代价去钻研的基础上的。幕后故事,下篇文章会和大家分享。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