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有哪些历史故事?
丝绸之路是连接世界各种文明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古老伟大的中华文明和印度、埃及、古巴比伦等国古代文明相遇、相知、相得益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丝绸之路是世界文化的摇篮,它哺育和催生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划时代的古代发明创造、一些影响人类的思想流派,都是在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区产生的,并通过这条路首先传播到世界各地;丝绸之路也见证了许多民族的大迁徙和大融合,直接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大变化和大发展。
那么,一个德国人是如何想出“丝绸之路”这个名字的?根据史料记载,古埃及何时首次使用中国丝绸?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何时传到国外?汉代张骞如何将私人交往的路径拓展成国际通道?谁最先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中外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有多繁荣?这些问题背后都有历史故事。
丝绸之路以德国人的名字命名?
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在中国人的脚下。是中国人迈出了第一步。不过,“丝绸之路”的名字却是一位德国人起的。他叫费迪南·冯·里希特霍芬,出生于普鲁士的一个贵族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喜欢冒险。他对地质学特别着迷,于是报考了柏林大学的地质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渴望去亚洲,他认为那里非常值得探索。
当时的日本经过几个世纪的闭关锁国,终于实行了开放政策,即脱离亚洲,加入欧洲,并于1854年与美国签订了第一份对外贸易协定。当时作为欧洲强国的普鲁士政府不甘落后,于1860年派出探险队。探险队的任务是考察普鲁士与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签订贸易协定的前景。当时年仅27岁、后来成为世界著名地理学家的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就是探险队的一员,他随探险队走遍了大半个亚洲和欧洲,考察了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等,获得了不少学术上的收获。
历经千里迢迢,李希霍芬发现,在他到过的十多个国家中,唯有当时还处于闭关锁国状态的中国,有着一种神秘的吸引力。以欧洲人的角度来看,中国是当时人们所知的众多文明国家中,最不为人知的国家。他决心深入探索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怀着激动与敬畏的心情,他开始了一段令他名扬世界的考察之旅。
1868年至1872年间,李希霍芬游历了中国十八省中的十三省。一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危险,几次面临死亡的危险,因为当时正值同治年间,清军和太平军在大半个中国境内激战,但他都挺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险。从东部的贸易大都市上海到西部的青藏高原,从蒙古草原到南方各省。他走访了港口、码头、企业、村庄和作坊,与来自全中国的商人、工匠和小贩交谈。“他脖子上总是挂着一根绳子,上面挂着一支长长的铅笔。”他不停地询问、观察、书写、绘画、思考。他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的一切都记录在一本书里。
在他的研究中,他最关注的是人文,最吸引他眼球的就是丝绸。养蚕、种桑、缫丝、织丝、刺绣,以及与之相关的古老神话传说,还有崇拜“蚕”的民间活动。全国各地的养蚕、制丝活动、民间风俗,以及各大码头堆积如山的丝织物,都震撼着这个年轻人的心灵,甚至让他着迷。
回国后,李希霍芬专心研究从中国带回的几十卷笔记,最终编纂成五卷本的《中国》一书。这本凝聚着他心血和汗水的中国地理人文巨著,使他一夜成名,轰动了世界学术界。在《中国》一书中,他对中国丝绸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其为“东方绚烂的云彩”。而且,他首次提出了一个永载史册、具有世界意义的命题:“从公元前127年开始,这条以丝绸贸易为媒介,连接中国和中亚两河流域的西方交通线”,被他命名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命名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1910年,德国著名东方学家阿尔伯特·赫尔曼主张将此名称的含义延伸至叙利亚;日本学者长泽一俊在其著作中提出:“丝绸之路是人类自古以来使用的长途贸易路线的统称。”他的学术观点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汉代出现大规模对外贸易时,中国与北方的匈奴、东亚的朝鲜和日本、东南亚的印度和斯里兰卡、西方的中亚、远至北非的中东的埃及、欧洲的罗马帝国等都有过以丝绸为主的大规模贸易活动。因此,丝绸之路所覆盖的面积、国家、人口是任何其他国际贸易通道所无法比拟的。其主要产品是丝绸,还有瓷器、茶叶、麝香、纸张、金银器、各种药材、南北特产等,种类繁多,数量庞大,难以详述; 而且丝绸之路是双向的货物流通,印度、西域、中亚、北非乃至远至欧洲的各种商品也源源不断地涌来。这种东西方物质和文化的交流延续了数千年,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丝绸之路为此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作为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以独特的眼光,看清了这条国际贸易路线的核心,并为其命名,留名史册,成为东西方文化融合最有生命力的成果。
古埃及何时首次使用中国丝绸?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丝绸,绘制了一幅简单的丝绸之路地图,地图上显示,这条长达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塔里木盆地,越过帕米尔高原,经过中亚各国、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直达地中海东岸的港口,这就是汉代的丝绸之路。
此后,在这条路线周围相继发现了南北朝至中唐时期的丝绸制品,丰富和拓宽了这条丝绸之路主干道的内涵。1982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青海柴达木都兰县发现了2000多座古墓葬,出土了大量南北朝至中唐时期的丝绸制品。
这张地图上标注的古代丝绸发现地,向西延伸到地中海东岸的港口,发现的丝绸大多是东汉至唐代的,实际情况是丝绸可能在西周初期就已经到达埃及。 《新华文摘》1993年6月号《世界文化之窗》刊登了题为《埃及3000年前就已使用中国丝绸》的新闻报道:“奥地利科学家发现,埃及人从中国引进和使用丝绸的时间比原先估计的要早得多。奥地利科学家最近在研究一具埃及木乃伊时,在其头发中发现异物。经电子显微镜分析,发现异物正是丝纤维。这具木乃伊是3000年前埃及第二十一王朝时期的一名30至50岁的妇女。由此可以断定,当时埃及人就已在使用丝织物。科学家指出,当时世界上除中国外,没有其他生产丝绸的国家,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中国产品。”
3000年前,埃及文明繁荣之时,其贵妇们就已使用来自中国的丝绸。那么,这些丝绸究竟来自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已无从考证。或许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样古老。
当中国丝绸传到欧洲腹地希腊、罗马和埃及后,很快受到以国王、法老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青睐,继而风靡社会各个阶层。因此,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塞雷斯”(丝绸之国)。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博引用希腊史学家阿波罗多勒斯的记载,说公元前三世纪,中东巴克特里亚国王将自己的领土扩展到“塞雷斯(中国)”。这说明东周时期,这条路上就有丝绸商人往来;哪里有生意,哪里就有市场。据罗马史料记载,公元后最初几个世纪,在罗马的多斯库斯区,就有专门销售中国丝绸的市场,而且种类繁多。生活在近2000年前的罗马博物学家普契尼在书中写道,塞雷斯(中国)把丝绸织成绸缎,运往罗马。总之,罗马人和埃及人十分喜爱中国的丝织品。 它们起初是权贵阶层的专属产品,后来逐渐成为普通百姓也可以使用的物品。
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何时传到国外?
罗马人有一个传说,罗马皇帝问大臣,如此珍贵美丽的丝绸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没人能回答得上来。最后,一位牧师说,中国的丝绸是长在树上的。虽然这位牧师通晓历史和现代,但皇帝还是感到不安。于是,他派了两个足智多谋的僧人去中国。这两个人很快就搞清楚了丝绸的生产方法,关键是要有蚕种。两人把蚕种藏在一根空心的藤条里,带回罗马首都报告。从此,罗马人开始养蚕、制丝。
大唐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时,到了屈萨丹国(今于阗),听那里的老人说,很久以前,有一位中国公主嫁给了于阗国王。前来求婚的国王私下向公主求情,请她发发慈悲,把东国的蚕种藏在帽子里,以保佑我国人民。公主答应了丈夫的请求。果然,出境时,“海关”人员不方便搜查公主的帽子,蚕种就落户于阗。当地的养蚕、制丝业兴盛一时,闻名西域,并传到其他国家。这件事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有记载。
据史料记载,养蚕缫丝技术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专利,直到公元前夕才首先传入朝鲜,公元三世纪传入日本,随后又传入印度和欧洲。如今,世界上有近40个国家生产丝绸,其中中国居首,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正是中国人把养蚕缫丝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带动了数千年的市场活跃发展。一些国家在引进养蚕缫丝技术后,融入自己的文化元素,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丝绸产品。如唐代时波斯织锦享誉各地,其织法、色彩、图案均来自中国,但与中国丝绸产品不同,成为当时波斯的大宗商品。
汉朝张骞是如何把私人交往的小路拓展成国际通道的?
公元前139年,即汉武帝刘彻即位的第二年,汉武帝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即派遣一个外交使团前往西域的月氏国。使团的团长是张骞,他是陕西汉中人,时任宫廷侍卫。张骞当时多少岁?长相如何?有何特长?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推测他必定是一个文武双全,敢于担当,体魄强健的青壮年男子。因为他经常陪伴在皇帝身边,所以很受皇帝的信任。所以当他得知皇帝要找人去千里之外执行外交使命时,他就挺身而出,向皇帝请示,得到了汉武帝的同意。
汉武帝为什么要派使者出使西域呢?这还得从头说起。汉帝国建立之初,就不断受到北方强邻匈奴的进攻。东起辽东,西至陇西,绵延数千里的边境地区,数十年战乱不断,大量财物牲畜被掠夺,官员平民惨遭杀害。汉开国皇帝刘邦,是一个刀枪林弹雨夺江山的人。他登基后不久,便决定亲自带兵出征。公元前200年十月,刘邦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北上,他急于求胜,野心勃勃,哪知道匈奴早已给他布下了天罗地网。当刘邦视察白登前线(今山西省大同市)时,被匈奴单于四十万大军包围。 七天七夜都无法突破,处境就如同鸡蛋被丢在了一堆。
这时,陈平献计献策,派密使带着大量礼物连夜潜入单于旧营,拜见匈奴王后,说了许多求饶的话。最后,王后出面请求单于停火,并说刘邦有神灵庇佑,攻打不吉利。老单于心软,又有其他考虑,便撤走了白登之围。刘邦与大臣仓皇逃回。从此,汉朝对匈奴采取联姻、纳贡等拉拢政策,以换取和平。但匈奴贪婪无度,不断进攻边境,节节败退。公元前166年,匈奴大军攻打都城长安及都城附近,举国震惊,随后匈奴主动撤军。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他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皇帝,有雄才大略,有远见。他根据多年汉匈战争的经验,知道不灭匈奴,国家就永远不会太平,永远不会强大。因此,他在即位之初,就与大臣们反复商讨对付匈奴的方针和策略,加紧备战,最终把战胜匈奴确立为重要的国策之一。
这时,一位从匈奴汗国投降的人给汉武帝献策说:“月氏国,国土在敦煌(今甘肃省敦煌市),本来是一个强国,七十多年前被匈奴灭亡。匈奴单于杀了月氏王,用他的首级做酒壶。月氏人大多逃到西方,建立了月氏国。他们与匈奴有不可调和的仇恨。我们如果能与月氏国结盟,从东、西两面进攻匈奴,就可以取得胜利。”
汉武帝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人,他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派张骞出使西域,但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原因。
汉武帝之前,汉朝经历了文帝、景帝统治,采取了“安民”、“减赋税”等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国家实力大增。《史记·平淮》记载:“库中货物余钱,京师钱财积至数百万,钱币烂得不可数。太仓中粮食,堆得一摞摞,粮食露在外面,烂得不可食。大街小巷马匹成群,田间成群。”这是一片繁荣景象;商业经济也大为发展,各路商贾南来北往,开拓市场,积累财富;各种手工业蓬勃发展,与农牧业、商业的发展相得益彰。 其中以养蚕、制丝最为突出,达到了中国丝绸业史上新的高峰。王充在《论衡》中记载:“襄阳人善织锦,清纯女子皆精于织锦。”
汉武帝时期,物质财富极其丰富,汉王朝有强烈的拓展国内外市场的需要,这成为汉武帝派遣使团联络西域各国的另一动机。以汉锦为代表的丝绸制品成为皇室贵族的高档奢侈品和地位的象征;色彩斑斓、形式多样的丝绸也成为外交的必备礼品和皇帝外交的一张金名片。
为了联络月氏国围剿匈奴,同时为了扩大市场,汉武帝刘彻决定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张骞率领一百多人的使团从长安出发,进入河西走廊。不久,就被匈奴铁骑所俘虏。匈奴单于对他颇为客气,不但没有杀他,还给他娶了个匈奴女子。为了防止他逃跑,就把他发配到匈奴遥远的西部地区。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家乡,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奉了皇帝的旨意,一直在想着如何逃离匈奴。但匈奴守卫十分森严,而且沙漠辽阔,难以穿越。
后来,张骞的妻子生了一个孩子,匈奴以为张骞没有东归的意思,就放松了警惕。张骞和胡人随从干福寻找机会逃离匈奴。根据他在匈奴十多年的所见所闻,他选择向西而不是向东。经过数十天的艰苦奔波,白天躲藏,晚上行走,四处打猎,终于到达了西方大宛国(今中亚谢尔干纳盆地)。
大宛王一直仰慕东方大国西汉,想与汉朝结交,但无从下手。汉使者突然到来,大宛王又惊又喜,热情款待,与他们交谈了好几天,表示全力支持张骞完成使命。大宛王派向导和翻译陪同张骞到了康居都城北田(今咸海以东)。康居王也善待汉使者,派向导送他们去月氏国。
当时的月氏王是被匈奴人头当酒器的那位国王的孙子,占据了中亚阿姆河中上游和阿富汗东北部的大片土地,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周围又没有强敌,月氏王过着安逸富足的生活,早已忘了祖父被人头当酒器的事情,所以对和汉朝结盟攻打匈奴没兴趣。
张骞在月氏居住了一年多,但游说工作没有多大进展,只好告辞。月氏国王以礼送张骞出境。张骞经过大夏(今阿富汗),沿昆仑山南部行进,准备经青海返回长安。不料半路被匈奴俘虏。他被送到他婚配生子的故地,也就是匈奴的西部,被关押了一年多。不久,匈奴发生内乱,张骞带着一直忠于他的匈奴妻子和随从干辅逃回长安。
张骞向汉武帝汇报了这次出使的情况、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以及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刘彻任命他为朝廷太傅,任命甘福为使臣。至于张骞此行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史料记载得十分简略。但张骞的出使可以概括为“九死一生”。因为这次出使历时十三年,出使团出发时约有一百四十人,而回来的只有两人。他们大多埋在黄沙之中,成为孤魂野鬼,再也没有回到故土。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奠定了这条人类文明古路的第一块基石,其悲壮情怀为后人所敬仰。
张骞出使使汉朝对西域有了直接的了解,大大开阔了汉武帝及上层人士的政治视野,坚定了他们向西发展的决心。张骞在西域的十三年中,不断向西域各方传播中华文明,为后来汉朝与西域的深入交流奠定了文化基础。张骞在大夏国的四川邛都看到了产自这里的竹竿和蜀布(有学者考证是蜀锦,或为锦缎和麻布的统称),并得知这些物品是大夏人从申屠国(印度)买来的。于是,张骞向刘彻提出了打通四川到西域交通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历代帝王都关心过这条河的源头,但一直停留在传说的阶段。 张骞考察西域后,向刘彻提出了更接近实际的黄河源头说:“于阗以东,诸河皆东流,入盐泽(今罗布泊),盐泽附近之河,埋藏于地下,成为暗流,又向南流,至黄河源头。”
张骞归汉后,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愈演愈烈。由于他熟悉匈奴地区的各种情况,汉武帝任命他为尉,跟随大将卫青出征匈奴。他负责引路,寻找水源和营垒,并利用自己对匈奴语言和风俗的了解,对匈奴进行心理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汉朝与匈奴对峙多年之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军事天才卫青、霍去病的率领下,汉军屡屡给匈奴以重创。加之匈奴内乱,势力大减,纷纷退出河西走廊,退守漠北。这种形势对汉武帝的西进国策极为有利。他召见张骞征求意见。最后,他决定派遣一个规模更大的代表团,由张骞为团长,官至禁卫军大将中郎将,带着特使西行。这个代表团有三百多人,还有数名副使捧着特使,携带着国书和大批丝绸、金银、货物、马匹、骆驼,浩浩荡荡地向西进发。这一年是公元前119年。
这次使团有两个目的:一是与匈奴的另一个死敌乌孙国建立联盟,斩断匈奴的右臂;二是与西域各国建立广泛的关系,开展文化、经济、货币交流。汉朝使者顺利抵达乌孙后,张骞立即展开外交活动。他对乌孙王说:“贵国受匈奴欺负已有数年,如今汉朝已打败匈奴,单于和汗廷都逃到漠北,贵国趁此机会与汉朝结盟,共同对付匈奴,将匈奴彻底消灭。到那时,你们将收回被匈奴占领的大片土地,娶汉朝公主为妻,过上舒适的生活。”然而,乌孙王年事已高,国内多事纷扰,心事重重。 他认为汉朝遥远,而匈奴近在咫尺,乌孙将领也不愿主动攻打匈奴,此事一时之间无法决定,张骞当机立断,派副使者到大宛、于阗、康居、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帕提亚(今伊朗)、信都(今印度)等邻近小国征讨。
公元前115年,经过张骞的耐心工作,乌孙王喇教弥终于决定与东方大国建立正式关系。他派出一个由数十人组成的使团,带着乌孙数十匹战马和大量礼品,随张骞出使长安,两国正式建交。几年之后,张骞派往信都、安息等国的副使也都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汇报出使成果。副使们大多把所出使各国派来的使者都带到了汉朝。至此,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圆满完成。
张骞的出海,把东西方交流的民间道路,变成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国际通道,汉朝与56个国家建立了直接交往,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与碰撞,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张骞所走的路线,很快就延伸到了西方文明的中心罗马、希腊,这就是后人所说的“丝绸之路”。
谁首先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自神话传说中便已存在,秦汉时期便被载入正史。据《史记》等古书记载,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老药,派徐福率领数千童男童女和“数百工匠”到日本求仙。漂洋过海到日本的“数百工匠”中,就有种桑、养蚕、纺丝的工匠,随身带走的货物中,就有大批丝绸等中国产品。至今,日本和歌山县、佐贺县仍保留着“徐福下西洋”的纪念柱和祭祀徐福墓的习俗。徐福被日本人尊崇为蚕桑之神,并供奉于世,这一习俗延续了数千年。 因此徐福是东海丝绸之路的先驱之一,东海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朝鲜、日本三个邻国,长期繁荣。
我的国家有18,000公里的海岸。在宫殿的官员的带领下,组织了一支由外语翻译的官员,并开始了该州的第一个长途外交任务。
这次航行带有大量的丝绸,黄金和各种中国特色菜,这是向印度洋沿岸国家引入中国丝绸商品的最早记录。
古老的中外交贸易在多大程度上通过海洋丝绸之路繁荣发展?
自汉朝以来,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变得更加繁荣。
在三个王国时期,太阳很重视造船和运输。在这两个海洋中,他都远离了罗马皇帝,他派遣了一个商人,从红海和阿拉伯海到印度,然后向南航行,穿过南中国海,向林南()延伸到当地官员,并向苏格洛()登上了苏格(),东方和西方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变得更加不受阻碍。
在607年,Sui的Yang将Chang Jun送往Chitu王国(现在是马来西亚的),以使国王派遣了5,000张丝绸,他们曾与Chang Jun一起享受友好的友好的友好,因为这是一个友好的历史,他们是一个友好的历史。所有国家都在苏伊首都卢阳举行。
在唐王朝期间,主要是丝绸的外交贸易,主要是丝绸和瓷器,成为该国的支柱行业之一,并且是税收的重要来源。 ,例如,扬州(),若佐()和其他大量地方,在唐朝皇帝统治期间,每年有4,000多艘外国商船来到广州(Arab )在他的“东方之旅”中记录的。
为了管理大量的外国人,在主要的港口城市中,施托港来管理外国商人,以使所有当事人都在考虑范围内,以确保在政府的范围内,以供他们居住正在“管理的事务并招募外国商人”,包括商业事务,宗教礼节以及外国人之间的争端调解。
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唐朝的外贸,并成为唐朝的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人在11世纪中叶来到中国,阿曼人在广州开展业务的领袖谢赫·阿卜杜拉( )以“ Xin Yaduo Luo”的翻译而闻名商人Xin Yaduo Luo在广州居住了数十年,拥有数百万现金的家庭。” 他被Song 评为“通用向导”,帝国法令由大学学者Su 起草。
在公元1072年,当Xin 在海上航行后返回中国时,Song 皇帝“特别给他赠送了一匹白马,一组马鞍和bri和100件丝绸,以称赞他成功的活动,因为他很少要拒绝Yat 的一件事当时居住在广州的这位富有的阿曼商人的声誉,地位和财务资源。
从阿曼带来的罪分是千种的,以1072年为例。
阿曼和中国在中世纪的阿拉伯民间故事中有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有一个关于从阿拉伯到中国的辛巴德的冒险的传奇,该传说是在公元786年和809年之间进行的。为了引起人们对阿拉伯世界和中国之间长期友谊的回忆,阿曼的苏丹国在20年前发起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古代航行。
1980年11月23日,一艘名为“索哈尔”的阿曼古董木船从马斯卡特()出发,这只古老的木制船长为80英尺。船员所吃的食物也是古董“燃烧的面包”(阿拉伯式面包)和“千年的约会”(日期)。 “ Sohar”航行了中世纪阿拉伯地理著作中提到的“七海”,即穿过阿拉伯海,印度,斯里兰卡,印度洋,苏门答腊,马六甲和南中国海,并在1981年7月11日在6000天和220年的全球范围内安全地到达了6000天,并在1981年7月11日港口到达了广港港口。
“ Suhar”在广州接受了热烈而热情的招待会,“伟大的外国客人”的后代与现代的人建立了新的友谊。
海洋丝绸在元和朝代期间达到了高峰,从宋王朝的数十个,这是超过220个,远远超过了以前的贸易范围。 9个持续了8年。和沿途的古代国家。 这证实了从另一个方面的元日王朝的海洋丝绸之路的盛大场合。
在明朝的情况下,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扩大,主要是因为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世界海事的大国与先进的海洋航行技术和大量的资金。 “路线。
“启航并越过广阔的海洋”是海洋丝绸之路的核心文化价值;郑在明朝的洪王子时期,他是西方的七个航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全面展示,是中国文明最辉煌的“灯塔”之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