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真理齐头并进,震惊世界的丑闻:20大科学骗局

2024-03-07 -

科学与真理齐头并进,震惊世界的丑闻:20大科学骗局

2006年9月15日 16:32 沉阳网

“科学与真理齐头并进,但也与丑闻齐头并进。”

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哪位哲学家说的,但是相当耸人听闻。 然而,客观地说,世界上欺骗人们的伎俩太多了,而这些伎俩一旦与科学联系起来,就变得更加真假难辨、难以捉摸。 然而,骗局终究是骗局,正如林肯的名言:“你可以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间欺骗某些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欺骗所有人。” 继读了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错觉——震惊世界》《二十大科学骗局》之后,

相信大家对于林肯的这句话感触会更加深刻。

读这本书有点像读侦探小说。 最深的感受是震撼,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有些事件虽然听了很久,但从未见过如此详细、透彻的解释。 更为难得的是,书中还配有二三百幅插图。 惊天骗局的制造者形象历历在目,甚至还能看到“罪证”,读起来自然更“有趣”。 。

下面我按照我自己的“震惊”程度,简单描述一下这20件重大科学丑闻。 当然,我还是推荐大家看一下这本书,还是蛮有趣的。

1. 古化石——世纪大骗局

世纪骗局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科学丑闻之一。 1911年,英国律师道森声称在皮尔当发现了猿人头骨的一部分。 1913年,道森和英国著名人类学家伍德沃德宣布,他们出土了一个半猿半人生物的头骨,并称这种生物生活在大约50万年前。 他们的“发现”被视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有力证据,人类学上将他们命名为“黎明人”。 它们被认为是从猿到人类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生物,甚至作为一项重大科学成就出现在邮票上。 1928年,科学家利用含氟量法对古代化石进行年代测定,发现“黎明人”的头骨不早于新石器时代,下颌骨属于幼年黑猩猩。 他们还发现头骨和下颌骨都被染色了。 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终于真相大白。

2. N射线——集体自欺欺人

继1899年英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后,1903年,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布朗洛宣布发现了新的射线-N射线。 引起了法国物理学界的热烈追捧,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克勒尔在内的众多学者纷纷效仿。 1904年上半年,仅《法国科学院院刊》上就发表了54篇关于N射线的论文。 但法国以外的任何人都无法发现这种射线。 后来,英国物理学家伍德证明N射线纯粹是想象的。 布朗洛出于急于取得与英国人竞争的重大成就,将自己的主观判断视为客观事实。 其他法国科学家出于民族自豪感而聚集在布朗洛周围,从而制造了这场集体自欺欺人的闹剧。

3、密立根做实验时选择数据——伟人的缺陷

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进行了著名的“油滴实验”,首次测得氢比电子重1836倍。 荣获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与此同时,更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埃伦哈夫特也在进行同样的实验,但没有相应的结果。 六十年后,历史学家发现,密立根发表的58个观察结果并非如他所信誓旦旦的那样“未经选择”,而是从140个观察结果中精选出来的! 他只收集对他有利的好数据,并删除所有坏数据。 这一发现震惊了物理学界。

4.冷聚变——急于求成变成了笑柄

1989年3月23日,美国犹他大学的彭斯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弗莱什曼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他们已在小型实验室装置中用钯作为阴极电解重水并实现了常温常压下重水的电解。 “冷聚变”。 然而,全球1000多个实验室中没有一个能够成功复制伯恩斯和弗莱什曼的实验结果,最终否定了这一结果。 他们两人的故事已经成为科学界几乎人尽皆知的反面教材。

5.舍恩《科学》系列论文被造假——明日之星的陨落

“舍恩事件”被认为是当代科学史上最大的学术造假丑闻之一。 2002年11月1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美国物理学家舍恩和他的8位合作者的简短声明,宣布撤回2000年至2001年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8篇论文。这8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论文均为Schön,涉及有机晶体管、超导器件、分子半导体等方面的成果。 32岁的舍恩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近90篇论文,曾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候选人。 然而,舍恩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一些同事的质疑,贝尔实验室邀请了五位外部专家进行调查。 专家在 9 月份得出结论,舍恩在至少 16 篇论文中捏造或篡改了实验数据,而他的合作者是无辜的,对此毫不知情。 舍恩之所以大规模造假,是因为他有强烈的名利欲望,希望通过第一个发表一些猜想来获得荣誉,最终身败名裂。

6.水变成油——现代幻想

20世纪80年代,中国哈尔滨人王洪成声称实现了“水变油”。 他的理论是配制母液,然后与普通水以1:1的比例混合,成为“水基燃料”,可以替代汽油,而且成本低廉。 每20分钟只使用一台简单的机器。 年产母液1吨,1吨母液可配制10吨水基燃料。 王洪成通过他的表现,说服了一些著名科学家。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长、党委书记都对他很信任。 有媒体称其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让水变成油成为当时的热门新闻。 在1994年多位政协委员联名提出质询之前,这一骗局在中国持续了十几年,造成国家损失数亿元。 王洪成最终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7.辽宁古盗龙——给化石之乡带来耻辱

“辽宁古盗龙”是由不同动物骨骼化石拼接而成的假化石。 1999年走私进入美国后,引起美国学者的高度关注。 美国著名《国家地理》杂志发表文章称,古盗龙是连接恐龙和鸟类的缺失环节,为鸟类的恐龙起源理论提供了直接依据。 后来,中国科学家徐星揭穿了这个骗局。 这起科学丑闻立即在西方国家引起轩然大波,NBC、《今日美国》、《自然》、《科学》等世界著名媒体均对此进行了报道。

8.李森科事件——权力扭曲科学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拉马克和米丘林的后天继承观念在苏联成为正统。 他们的代表李森科出于政治和其他方面的考虑,拒绝接受实验支持的孟德尔和摩根遗传学。 他还称西方遗传学家是苏联人民的敌人,并利用政治工具迫害对手,给苏联遗传学造成灾难,波及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李森科事件是政治权威取代科学权威裁决科学纠纷的典型案例。

9.萨默林小鼠免疫——美国科学界的水门事件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纽约斯隆-凯特琳研究所的科学家威廉。 萨默林声称他已经成功地将黑老鼠的皮肤移植到白老鼠身上。 萨默林似乎找到了一种无需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即可避免排斥反应的方法。 这一发现对器官移植具有重要意义。 1974 年,萨默林的伪造品被揭露。 原来,他是借助黑色毡笔才达到这个结果的。 实验室里一位细心的助理注意到,老鼠背上的黑点被冲走了,其他一切也被冲走了。 后来,萨默林承认了一切,并以工作量大为由为自己辩护。 最终,他被判犯有扰乱治安罪。 萨默林事件在学术界引起强烈震动。 许多报刊将这一丑闻称为“美国科学界的水门丑闻”。

10.巴尔的摩事件——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麻烦

1986年4月,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巴尔的摩和他的合作者特蕾莎。 贾丽在著名学术期刊《细胞》上联合发表论文。 然而,以特蕾莎为首的一名博士后发现,她的实验室获得的实验数据存在问题,可能被造假,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可悲的是,在五年的调查过程中,巴尔的摩始终利用自己的声誉公开威胁调查人员,反对外界干预。 1991年3月,经过两轮调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式指控论文中的两项关键实验数据造假,构成严重的科学不端行为。 尽管后来证实巴尔的摩对数据错误并不知情,名誉也得到恢复,但他仍然撤回了论文,公开向举报人奥图尔道歉,并辞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职务。

11. 哈佛医学院杜尔塞事件——纸包不住火

达西是哈佛医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员。 在哈佛的两年里,他发表了近百篇论文,被认为是一位杰出的人才。 但后来同实验室的同事揭露了他的欺诈行为。 然而,他的导师布劳瓦尔德认为这只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并隐瞒了它。 尽管杜尔西被哈佛大学解雇,但他被允许留在实验室继续工作。 后来人们发现,达西的论文几乎每一张都是假的。 由于哈佛的知名度,此案在美国学术界广为人知。

12.耶鲁医学院事件——生物医学史上最震惊的事件

1979年3月的一天早上,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收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员海伦娜的来信,指责耶鲁大学教授费里格和他的学生索曼抄袭她的论文。 原来,费里格是海伦娜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投稿的审稿人。 费里格建议该杂志拒绝这篇文章。 索曼趁机抄袭了自己的论文,并与费里格合写了一篇文章,提交给《美国医学杂志》。 但由于某种奇怪的巧合,这篇论文被送到了海伦娜的主管审阅,他又将其交给了海伦娜,整个事情真相大白。 索曼承认抄袭,但受到导师和耶鲁大学的保护。 但随后调查发现,其文章存在严重的数据造假问题。 这段时期持续了一年多,堪称生物医学史上最令人震惊的事件。

13.托克尔事件——一支利箭射中学术公正的面具

1996年,艾伦担任纽约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 托克尔为后现代意识形态趋势主要研究中心《社会文本》杂志撰写了一篇文章《超越边界:走向量子引力的转换诠释学》。 据说,这是一篇讨论“后现代哲学和20世纪物理学的政治含义”的学术文章。 文章使用的语言完全符合标准,格式也很规整:35页的论文列出了217条参考文献,全部准确,109条注释也清晰。 《社会文本》的五位副主编一致认为这篇论文质量相当高,并发表在名为《科学战争》的特刊上。 没想到,三周后,物理学家索克尔在《大众语言》月刊上发表《曝光——一个物理学家的文化研究实验》,全面否认了该文章,并承认自己故意模仿后现代行话。 论文看似不错,实则胡言乱语,错漏百出。 文章揭露,他的“假文章”无非是“故意捏造的谬论、滥用语言和各种毫无根据的结论的大杂烩”。 他有意识地捏造了编辑所宣扬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科学之间的“联系”,甚至加入了常识性的科学错误。 索克尔认为,这个“骗局”被接受是因为它“听起来很有趣”并且“迎合了社交文本编辑的意识形态偏见”。

14. 伯克利实验室“118号元素”事件——虚构的“重大技术突破”

1999年6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15名研究人员在著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论文称,通过铅核与氪核的碰撞,发现了周期表中的118号空位元素。元素表中,116号元素是由118号元素衰变产生的。这一成果一度被认为是1999年最重要的科技突破之一。

然而,随后其他科学家的重复研究却未能获得类似的结果。 在重新分析原始数据后,研究团队还发现实验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本就是人为的。 2002年,伯克利实验室最近公开承认涉案研究人员从事“不公平的科学行为”,嫌疑最大的也被解雇。

15.艾滋病发现权争议——8年之争

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蒙尼尔教授从一名患有淋巴结病的同性恋患者体内提取了一种病毒(艾滋病病毒),并将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 1984年5月,《科学》杂志又发表了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员加洛的文章,称加洛等人首次从48名艾滋病患者体内分离出大量病毒,并强调是他们独立发现的。 蒙尼尔随即发表声明,认为自己送加洛的血样是为了研究艾滋病毒,并指责加洛抄袭其科研成果。 1987年,通过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和法国总理希拉克的双边斡旋,两国同意在发现人类艾滋病毒方面分享优先权。 《芝加哥论坛报》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调查,并证实加洛的论文是基于从法国送来的血液样本。 不过,加洛的诈骗行为却受到了美国政府的保护。 最终,《科学》杂志宣布加洛论文中的照片显然是蒙尼尔在法国拍摄的。 1991年,法国多家研究机构联合调查的结果公布:加洛的病毒样本种类与蒙尼埃送到加洛的病毒样本一模一样。 加洛最终不得不向世人承认,他分离出的病毒来自于蒙尼尔寄给他鉴定的病毒样本。 至此,HIV发现权的归属最终确定。

16. 月球骗局——以科学的名义进行欺骗

历史上著名的“月球骗局”发生在1835年。今年8月25日,新开张的《纽约太阳报》刊登了一条记者编造的新闻,标题是:“约翰·赫歇尔爵士最近在海角取得了重大天文发现”。好望角”声称,英国著名天文学家赫歇尔使用新型望远镜,极其清晰地看到了月球景色。 在他的写作中,赫歇尔的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月球表面的各种物体,包括花朵、树木、湖泊和怪物。 随后,记者还请赫歇尔在月球上发现有翅膀的人形动物,并从它们的姿态判断它们是理性生物。 公众的胃口被激发,报纸销量猛增。 当消息传遍欧洲时,巴黎科学院甚至就此召开了研讨会。

谎言很快就被揭穿了。 9月16日,《太阳报》公开承认捏造这些消息的错误。 然而,这场荒唐的风波持续了几个月,才终于平息。

17. Al Sabti案——科学骗子一次又一次得逞

Al-Sabti 是一名伊拉克人,他去了约旦,最后去了美国。 他欺骗、抄袭大量论文来美化自己的简历,从而骗取政府大量经费,并在各所大学流转。 阿尔萨布蒂抄袭其论文的方法很简单。 他用打字机重新打出别人发表过的论文,用自己的名字替换原作者的名字,然后将手稿寄到一家不起眼的杂志上发表。 他的方法躲避了世界各地数十种科学期刊的编辑。 上面提到的大多数杂志都不引人注目,使得这种类型的抄袭行为很难被追查。 而且,尽管许多有确凿证据的抄袭文章后来被撤回,但在科学文献记录的最高权威大型科学检索计算机档案馆中,仍有数十篇论文以阿尔萨布蒂的名字命名。

18. 激酶级联理论——捏造的诺贝尔奖级发现

1981年5月,在冷泉港实验室举行的一次学术会议上,24岁的康奈尔大学研究生斯佩克特向在场的专家解释了他最新的致癌理论——激酶级联理论。 。 这个新理论的思路如此清晰,实验证据如此确凿,科学意义如此重大。 它立即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级别的重大成就。 斯佩克特和他的导师莱克在1981年7月号的《科学》杂志上联合发表了这一理论。 许多著名的研究人员都转向了这个热门话题,但他们并没有费力去重复斯佩克特的实验,而是给斯佩克特提供了自己的试剂来测试。

然而慢慢地,人们发现斯佩克特的实验结果无法被其他人复制。 后来,与他同系的一位病毒学教授终于揭穿了他的欺诈行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斯佩克特伪造的测试结果千真万确,但他的理论仍然有一定的价值。 有人说,如果斯佩克特将其作为假设而撰写并发表,而不试图证明它,他就会被认为是天才。

19. 被遗忘的脉冲星发现者——诺贝尔委员会的性别歧视案

1967年8月8日,剑桥射电天文台的女研究生苏珊。 乔斯林。 贝尔在长长的录音带上发现了奇怪的“干扰”信号。 直到11月28日,贝尔才成功记录了这个无线电源的节奏:它每1.33秒向地球发送一个脉冲。 她的导师休伊什认为,这可能是来自外星文明——外星“小绿人”的信号。 进一步观测表明,这是一种新型天体。 该物体以极其精确的频率发出脉冲。 贝尔在过去的观测数据中又发现了三颗脉冲星。 1968年2月,贝尔和休伊什在《自然》杂志上联合报道了脉冲星的发现,并认为脉冲星就是物理学家预言的中子星。 这是20世纪的重大发现,但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只落到了他的导师休伊什的头上,而贝尔则完全被忽视了。 诺贝尔委员会的这一行为遭到了众多科学家的批评,成为诺贝尔奖史上著名的丑闻。

20、汇水事件——百科全书中记载的“伟大发现”

1962年,苏联科学家Deja Quinn连续发表论文,声称水在石英玻璃毛细管中加热后具有异常性质——在-500°C沸腾,在-8°C结冰。 随后,多国科学家参与了这项研究,美国著名光谱学家利平科特声称,他用拉曼光谱证明了这种水确实不寻常。 它是由石英表面的水聚合而成。 这种水可称为“聚合水”。 这进一步激励了各国科学家热情地投身于“聚合水”的研究。 甚至有人发出警告:不要将聚水带出实验室,因为它可能引发水的链式聚合反应,甚至毁灭各种生命。 其他人甚至提议制造“聚合水武器”,可以用来彻底消灭敌人。 1962年至1973年,国际上发表“聚合物水”学术论文450余篇。 当然,也有很多科学家强烈反对聚合物水的存在。 1973年,分析化学家罗希友巧妙而令人信服地证明,“聚合物水”只不过是溶解有钠、钾、氯离子和硫酸盐的水。 煽动者德雅·奎因也不得不发表声明,承认“聚合水”确实是石英管中溶解有杂质的水。 至此,聚水的“伟大发现”宣告结束。 但我们仍然在《科学技术百科全书》中找到了“聚合物水”的条目:“聚合物水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的实验制品的例子,它发展成了令人着迷的论证。”

科学界这场持续十年的轩然大波,既有科学研究的失误,也有人为因素造成,而后者是主要原因。 它干扰了严格的科学实验的进行。 例如,对“新发现”的盲目乐观和狂热,为了出名而哗众取宠,为了论文获得资助而急于求成,为了争议而沉迷于新闻宣传,甚至违反公认的科研原则和原则等。不切实际地向媒体宣传其取得了科学“进步”、具有“伟大”意义。 然而,一些不太懂科学的记者,抱着好奇的心态,不断在报纸上制造轰动效应,从而使这种“病态”进一步升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