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驴得水》确实不是什么好电影

2024-03-07 -

【一】

“《驴得水》是今年最好的国产电影。” 嗯,这是我今年听过的最好笑的笑话。 这样的追随者太多了,太烦人了,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因为它真的没有你说的那么好。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的理念确实犀利。 整部影片火力十足,对知识分子进行无情的讽刺和猛烈抨击:先是免费工资的利诱,然后是官方权力的压迫,然后是枪声的震撼。 让他们的丑陋被看清。 随着故事的进展,强大的系统和疏离的环境剥夺和摧毁了电影中每个人所珍视的东西,比如尊严、美丽、理想和勇气……

这显然就是很多人追求“驴得水”的原因。 然而,对于这样一部看似“有话要说”的电影来说,它的表达方式却是一场灾难,其追求“有事”的野心太过明显。

说它的表现方式反常,并不是说它充满戏剧性、不够“电影化”。 我对电影的本体并没有过于执着的追求。 电影戏剧本身的结构可分为戏剧结构、小说结构和散文结构,这表明它借鉴了姊妹艺术。 许多具有明显戏剧风格的电影也获得了成功,例如《十二怒汉》和《杀戮之神》。

《驴得水》的致命缺陷不是其电影改编的缺陷,而是它违反了艺术创作需要净化和过滤的基本规律。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是对人性丑陋的粗略实验和展示。 ,很容易引起观众的生理不适。

看这部电影,尤其是后半段,就好像有人托着你的头,让你毫无拒绝地审视人性的丑陋,并自豪地问你:“我很深刻吗?” 这种打着“深刻”为旗号,公然得罪观众的做法,也能赢得不少掌声,只能说明我们对“深刻”电影的需求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

【二】

创作者对“深度”的刻意追求体现在剧作风格的突变上。 前半部是讽刺喜剧,后半部却变成了人间悲剧。 有评论人士对这种“标新立异的做法”叫好,殊不知影片前后风格上的分裂削弱了喜剧和讽刺的力度,也减轻了悲剧结局的份量。

忽视故事的整体构建和人物内心的运作逻辑,沉迷于在想象的时空背景中玩弄概念和符号,结果就是那一声枪声——一种拼命创造意义却无法掩盖的刻意空虚。向上。 如果说《狩猎》结尾的“回枪”是“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那么《驴得水》中的枪声则恰恰相反,是“意料之中又情理之中”; 两者一对比,优劣立刻就看出来了。

“喜剧可以分为很多种,有的人物言行可笑,有的事情可笑,有的事情背后的逻辑推理可笑。” 冯小刚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意思。 从表面上看,《驴得水》中的笑话都是一些不起眼的“黄色笑话”,这在小丑大量涌现的时代并不新鲜。

“为了实现谎言而说更多的谎言”是一种经典的喜剧情景,人们已经尝试过很多次,但遗憾的是这部电影未能始终如一地做到这一点。 尤其是人物说谎的动机更经不起推敲。 比如张一曼下半场受辱隐忍、放弃抵抗的性格根基就很不稳定。 显然是为了荒唐而荒唐,为了批判而批判。

【三】

《驴得水》不是一部好的喜剧,更不是一部好的悲剧。

以赢得众多观众同情和泪水的张一曼为例,显然她在这部电影中的悲剧色彩最为浓厚。 毕竟,影片前半段小丑般的群体设定最后变得黑暗,仿佛所有的男人都在出轨,而她是唯一突然升华成受苦处女的人。 这种有着放荡不羁的生活和特别纯洁美丽的灵魂的反差人物,本身就有很强的戏剧冲突,所以特别容易脱颖而出。

但稍加审视,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对张一曼的同情更多是出于对她痛苦的恐惧。 那些被彻底谩骂的男性角色,那些被特写反复强调和放大的屈辱镜头。 真正的慈悲,是你愿意去接近剧中的角色,愿意承担重担,与她一起面对。 但《驴得水》那种准文革般的画面,只是想让人们逃离。

精彩的悲剧往往是悲伤与欢乐的结合。 《驴得水》只会让人不舒服,无法给观众带来情感上的净化和随之而来的快感。 这种“快感”并不是指以别人的痛苦为乐,而是朱光潜先生所强调的悲剧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 《驴得水》自认为出色地消除了这段距离,专心喂观众“暴行”。

言归正传,我国的分级制度确实需要尽快提上议程。 这样一部充满粗口、黄色笑话和虐待场面的电影,很多孩子都被当作家庭喜剧来观看。 这是一场比电影中所展现的更为严重的灾难。 我也强烈怀疑大部分只想看节目的家长能否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四】

最后,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这么喜欢张一曼这个角色。 也许是因为其他角色太不讨人喜欢了,校长女儿没有存在感,所以她就成了唯一的寄托和出路。 但事实上,这个人物的前半段,她只是一个任性天真的女文艺青年,后半段,她就沦为任人摆布的羔羊。

希望这样的描述不会引起一些读者的误解,因为这绝不是我的主观判断,而是影片的真实呈现。 从铜匠回来“逆袭”开始,张一曼在造物主设定的悲惨命运面前基本丧失了个人意志。 从疯狂到死亡,他只是完成了固定的过程。

“睡衣”是本片的一大亮点,也是很多人喜欢张一曼的原因。 但有些评论提到了女权主义,实在是可笑。

我们先澄清两个基本事实:第一,张一曼“睡衣”铜匠主要是因为她有“性”趣。 帮助学校继续赚取免费工资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否则剧中就很难有逻辑了。 自洽。 其次,张一曼最后受辱的直接原因是铜匠的报复,但如果她不想继续延续恐慌,这个报复就不可能成立。

导演的“坏事”是他把两件事混为一谈。 张一曼在这件事上又因为一个小错误而受到了很大的惩罚。 也就是说,张一曼绝对不该承受这样的痛苦,但某种程度上,这一切都是她自找的。 不得不承认,这个剧情设计很有趣,也是我对这部电影唯一肯定的地方。

【五】

根据你自己的脾气,你可以和任何你想睡的人睡。 不要考虑“精神欲望无差别”这个人类的终极矛盾。 睡完后,你感到后悔,带着几分深情地说一声“对不起”。 如果是男人,这就是“渣男”的标准判断。 其实,当人处处处于枷锁之中时,怎么可能有绝对的自由呢? 性也是如此,这就是张一曼幼稚的地方。

谈话中,他多次当众暗示与他发生性关系的男同事“不能硬”,并且在行为中利用了培训刚刚“上岗”的男同事的机会。来操纵他。 如果是男性的话,100%构成性骚扰。 这就是张一曼任性的地方。

所以那些觉得张一曼举起了女权主义大旗的人真的应该自救了。 我告诉你一件事:没有任何反省精神的女权主义是伪女权主义,是父权制或特权的另一种极端形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