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和俗语是系统内必备的基本技能
1.
有些东西是好的,但是名声不好。
例如,胆固醇常常与高水平捆绑在一起,给人一种印象,认为它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
事实上,胆固醇是个好东西。 它合成细胞膜维持细胞功能,合成胆汁酸帮助消化,合成激素促进身体发育,调节免疫功能。 没有胆固醇,人就不可能健康。
胆固醇不是问题,高胆固醇才是问题。
官方陈词滥调是行政系统的胆固醇。
一个行政机构要高效率地运转、履行职能、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离不开信息和官方表达的传递。
官方的习语和陈词滥调不是问题。 太多了就有问题了; 太少是个问题。
二。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陈词滥调。
普通话习语是一个行业的专业词汇、常用句子和规范用语。
经常批评官话陈词滥调的冷漠学术界和新闻媒体也用自己的官话陈词滥调。
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普通话的陈词滥调。 比如礼貌用语:你好,对不起,谢谢,再见,请多关照……标准的普通话陈词滥调。
住在家里是不可避免的。 日剧里,进门第一句话就是:我回来了! 吃饭的时候再说一遍:我开始了!
没有人感到难过,他们都对此表示赞赏。
孩子们说:有一种冷,让你对妈妈感到冷。 母亲的唠叨不只是伴随每个人成长的官话陈词滥调。
我听着就烦死了,听不到了,我怕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三。
官方的话不是空话。
这虽然是官方语言中的陈词滥调,但确实是有内涵的低调奢华。 比如,“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多年来挂在嘴边的老生常谈。 言语并不华丽,外表也不起眼。 但它的内涵丰富,含金量豪华,对国计民生影响很大。 这是多么生动美丽的辞藻啊!
官式是政策指南,传达执政理念,保证政令的统一。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民经济工作必须围绕这条主线,不能各行其是、各唱各调。
普通话是工作规范,遇到问题有遵循,事情有条不紊地进行。 网络上流传的“最反感陈词滥调”之一是事故发生后领导批示:全力抢救伤员,查明事故原因,积极做好善后工作。 你厌恶什么? 老一套,没什么新意? 急诊室抢救伤员的医疗指示和之前一样:保持呼吸顺畅、注射血液扩大血容量、监测心功能、控制出血。 你是否对这些陈词滥调感到厌恶? 你想让医生说一些新的、有创意的话吗?
普通话公式是经验的传承,避免了每次都从头开始,可以提高行政效率,节省行政成本。 一位年轻干部说,以前在机关,听取领导讲话、部署工作,总是遵循“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措施、狠抓落实”的套路,这有点烦人。 后来,当我到基层工作、做工作讲话时,我才发现,这个套路真的是离不开的。
国语成语属于基础配置,可以保证基本需求,为高端配置提供基础。 领导对年轻人讲话,一是肯定成绩,二是指出不足,三是提出希望。 据此来看,不会有重大遗漏。 另外,还可以根据人和情况增减。
普通话俗语是官方礼仪,维持人际关系,维护行政秩序。 领导讲话后,会议主持人会像往常一样发表一些评论,有一般的程序和条款。 有的主持人不按套路走,下面立刻就开始议论起来:你怎么不尊重领导呢? 团队不再团结? 冲突已经公开了吗?
官方习语是与工作相关的约定,防止个人因素干扰官方言论。 在履行公务时,官员是职责的化身。 他们在处理公务时发表意见。 无论他们的个人想法多么出色,都必须以官方意见为基础。 他们不能为所欲为,也不能犯错误。
普通话表达方式还是有很多价值和功能的……
公职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官方语言基本技能。
四。
出现官话重复但工作没有落实的情况,变成了谎言和空话。 这不是言语的问题,而是行动的问题。
普通话的陈词滥调是好事,但太多会导致审美疲劳。 要区分情况。
政策文件要求精确、严格的规范,需要更多地使用官方表述。
会议讲话的政策约束力较小。 主要职能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分析问题、讲清原因、动员激励、注重现场效果。 他们应该少用官方语言和陈词滥调。
一些官员为了少用官话和套话,追求引人注目和掌声,矫枉过正,忽视了准确性和严谨性。 就像一些水果蔬菜一样,它们看起来好看、引人注目,但营养安全却存在问题。
1965年,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徐寅生发表演讲《论如何打乒乓球》,深受人们欢迎,受到毛泽东的称赞:“全文充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徐寅生的讲话全文有几千字,根本没有提到“辩证唯物主义”这个词。 语言简单、生动。 虽然它没有使用任何官方汉语的陈词滥调,但却用官方汉语表达了陈词滥调中蕴含的真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