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民俗文化浓郁 海鲜风味浓郁
青岛的民俗文化富有海洋气息和地域特色,积淀了千百年来沿海人民对海洋的探索、认知和喜怒哀乐。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以龙王为主神的祭海习俗。
即墨黄龙庄龙王庙
龙神信仰在中国盛行,历史悠久。据《魏书·重修本集》《龙鱼江河图》记载,秦汉前后,人们已将海神以龙形命名,并为其配上妻子,表明以龙形出现的海神已逐渐转变为人格化的神祇。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中统治水域的各龙王与中国古代的龙蛇海神融合,逐渐演变为新的海神。
《华严经》世主妙庄严品说:“又有无量大龙王,毗卢遮那龙王、娑罗龙王、云音妙幢龙王……皆悉勤劳作气,兴云降雨,使一切众生炎热痛苦得消。”
这些从西海来到中国的龙王,因能云雨庇佑众生,而受到渔民、船夫的香火供奉。唐天宝年间,朝廷正式封四位龙王为“东海龙王,名广德王;南海龙王,名广利王;西海龙王,名广润王;北海龙王,名广泽王。”
相传东海龙王掌管胶东一带海域,所以古代青岛沿海渔村都建有大大小小的龙王庙,如即墨田横镇的周阁村、黄龙村、山东头村等均有龙王庙,庙内供奉的享受渔民香火的主神就是东海龙王。
青岛沿海一带渔民之所以信奉东海龙王,一是认为东海龙王是四大海龙王之首,法力无边,能保佑渔民出海平安,赐予鱼虾平安。旧时,渔民出海捕鱼,常会遇到大风大浪,为了生命财产的安全,渔民们要祈求东海龙王的庇佑。渔民们靠在海里捕捞鱼虾为生,鱼虾是东海龙王的人,能否赐予渔民,全凭东海龙王的恩惠,所以渔民们对东海龙王都是信奉又敬畏的。二是传说东海龙王脾气暴躁。如果你不虔诚地崇拜他,他就会常常掀起风浪,翻船撞死人,所以你不敢不畏惧他。旧时,即墨沿海的渔民每逢出海,都会到龙王庙上香,如果在海上遇到风大浪大,就会在船头上香许愿,祈求东海龙王的庇佑。平安归来后,便到龙王庙上香祈愿,实现心愿。祭拜东海龙王最隆重的活动,是在每年春天出海前。
海祭是青岛沿海渔民祭祀东海龙王等海神的总称。
祭祀海神的起源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帝王便率群臣祭祀大海。秦朝时,官员祭祀四海已成风俗。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次东巡琅琊,派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寻找三岳,以求得长生不老药。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徐福的船队出海前,曾举行祭祀海神的仪式。 《宋史·礼记》也有四季祭祀海神的习俗:“立春,在莱州祭东海;立夏,在广州祭南海;立秋,在河中州河都庙祭西海;立冬,在孟州节度庙祭北海。”
以上是官方的祭海活动,民间祭海活动的记载较少。根据即墨民间传说,当地祭海活动始于明代。从流传至今的即墨沿海渔民祭海习俗中,我们仍能发现一些古代民间祭海活动的痕迹。
青岛沿海渔民多选择谷雨节前后某一天作为祭海吉日,也有选择农历正月十三(龙王诞辰)或其他日子。即墨田横镇周格村、黄龙村把每年的谷雨祭海日称为“上网日”,具有比较原始的特点。周格村“上网日”祭海主要根据各家修船、修网的情况,通过查历书来确定祭海吉日(成日)。由于各渔民家的“成日”不同,祭海日期不固定。20世纪90年代,当地统一把3月18日定为祭海日,并命名为“上网节”。上网节为期3天,从3月18日开始,到3月20日结束。每年3月,祭海活动就开始准备阶段。海上祭祀前几天,龙王庙就开始张灯结彩。周格村需要每个船夫推荐一名专人对龙王庙进行打扫整修,挂上红灯笼,并在龙王庙前的沙滩上搭建松柏大门。松柏大门上挂满了五彩缤纷的灯笼和大红的对联,显得格外庄严。
周格村海祭的主要准备工作包括准备三只动物(黑毛野猪、红公鸡、鲈鱼)、蒸面人、采购海祭用品、布置龙王庙、扎松柏大门、搭戏台、写对联、太平文殊等。准备三只动物是海祭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三只动物中,黑毛野猪为最佳选择,猪越大越好。宰杀后,将皮下充气,用开水烫毛,剃去毛,只在猪脖子上留一绺黑毛,以示全毛猪。然后将猪绑在一张红漆木桌上,上面有四条短腿,在猪头颈上用红绸扎成一朵大红花,使整只猪看上去是直立着的(有的渔民用猪头代替整只猪)。三只动物中,鸡应该是一只红毛大公鸡,鱼应该是一条大鲜鲈鱼。面人是渔民家庭的妇女用面粉、鸡蛋、蜂蜜等做成馒头,放在大锅里蒸熟后,用面粉做成“龙凤呈祥”、“八仙过海”、“花鸟鱼虫”等图案,再放在锅里蒸熟,就成了栩栩如生的面人。面人造型多样,有寿桃、盘龙(神虫)等。写太平奏章时,常请德高望重、才华横溢的老人代写。写前要洗手、恭敬地点一炷香,以表虔诚。写太平奏章时要用黄纸,内容格式一般为:“写此奏章者田横村人,今日是上网吉日,特备香火纸钱三兽等供品,以祭祀龙王。”奏章下方写有献奏人姓名及年月日。太平奏章除写给主神东海龙王外,还需写给当地渔民信奉的其他神祇。如田横镇周阁村祭海前需准备5份请愿书。
田横镇周阁村的海祭仪式规模宏大、隆重,在青岛沿海渔村中颇具代表性。海祭前一天,渔民们将渔船整理得井然有序,然后在渔船的不同部位贴上大红对联。主桅杆上贴的对联是“将军威风八方”;二桅杆上贴的对联是“二将军威风”;后桅杆上贴的对联是“三将军顺风送行”;船头贴的对联是“船头无波澜,万里长征”;船尾贴有“船头迎风,行万里路”等匾额。每年海祭这天早晨(多为今天三月十八),近百艘装饰一新的渔船排列整齐地停泊在周格村前的海湾(称“船列”),等待海祭结束后出海,颇具气势。
前些年田横镇周阁村举行的盛大祭海仪式,《田横民话》是这样描述的:
“三月十八日,星光刚刚落下,太阳尚未升起。龙王庙前的沙滩上,渔民们早已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祭祀。不一会儿,沙滩上热闹起来:披着红彩带的肥猪昂首向前,一排排红布铺盖的供桌上摆满了精心准备的面塑等供品,一捆捆用竹竿绑着的“立缨”迎风而立,沙滩上一排排整齐的旗帜迎风飘扬,一字排开的渔船上挂满了“风调雨顺,满载而归”的吉祥对联。早上八点,偌大的沙滩上已经挤满了人。祭海的命令一响,鞭炮齐鸣,锣鼓震天,香烟缭绕,人们开始向祭海者叩头。点燃《太平文殊》,把大糖抛向空中。人们说,谁抢的多,谁来年就会有好运。……如果说祭海仪式是狂欢节的高潮,那么唱戏和聚餐则是狂欢节的重头戏。当地人以京剧为主打戏,所以每年祭海时,都要从青岛、烟台等地邀请京剧团来唱,连续唱三天,让全村老少都能一次玩够,在欢乐中开始忙碌的一年。……过去祭海仪式一结束,渔民们就把过往的人们请到自己的船上,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来的人越多,一年就越红火。现在大家在家里摆酒席,来宾大多是前来参加祭海的亲朋好友。用于祭祀的三牲、面人也摇身一变,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周各庄渔民供奉有五位海神及其神灵:东海龙王为主神,其他四位为天帝、观世音菩萨、四大财神(一说为燕山神)、孙仙姑。
相传孙仙姑生于即墨王村,1920年代,1941年逝世。她终生未嫁。她聪明伶俐,乐于助人,人缘很好。她去世那年,南方一艘大船在海上遇险,幸得她指点,安全脱险。后来船主按照孙仙姑梦中显示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人,并出资为她修建了庙宇,塑像。田横地区的翠照寺、黄山寺等地都有孙仙姑的塑像。
每当祭海吉日到来,周格村前的沙滩上鞭炮齐鸣,祭坛上摆放着用红绸裹着的黑猪、大红公鸡、大鲈鱼、酒、各种形状的面人等。渔民们在船长带领下,焚香烧纸,点燃事先写好的五本太平文殊,边烧边祈祷,祈求东海龙王保佑海面平安、五谷丰登。即墨周格村祭海期间还会演戏,一般连续演三天,戏班子的收入由船主分担。这天上午祭海仪式结束后,渔民们大多来到各自的船上吃饭,祭海时用到的三只动物、酒、面人就是晚餐的食物。渔民家属还在家里宴请特意邀请来看戏的亲朋好友。海祭后两天是第一天海祭活动的延续,隆重热闹的海祭仪式结束后,渔船便起航了。
每年2月中旬,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琅琊镇台西头村要举行大规模的拜海活动,几乎同时,琅琊镇王家台后村等沿海渔村也要举行拜海活动。与陆地隔海相望的灵山岛渔民,讲究在清晨举行拜海活动,拜海仪式结束后,渔民一般要等待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出海捕鱼。旧时,渔民对海龙王的祭拜集中在春节期间。在青岛沿海一些设有龙王庙的村庄,每年除夕之夜,渔民们都要到渔船上把各处清扫干净,并在船舱门上贴上吉祥的大红对联;大年初一,渔民们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敲锣登船祭拜,然后到村头的龙王庙上香,之后回家给长辈、亲戚拜年。
以上内容选自《青岛海洋文化史》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