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领导“想听真话”,为何不隐姓埋名进行私人采访?
党员干部一旦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很容易陷入社会联系和人际交往中。 他们掌握的信息是二手的,他们看到的信息都是经过过滤的。 甚至基层调查也可能是提前人为设计的。 你想听到的 说真话、看到真相,尤其是关于你自己的真相,并不容易。 如果不能“两听”,不故作姿态、不夸张,就很难长期保持清醒的头脑。 官员升任要职后难以听到真话已成为一种现象。 (12月20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正如媒体报道所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能听到一些领导人抱怨“听真话不容易”。 领导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他们看到的材料都是二手的; 他们听到的报告得到处理; 检查由下属安排和设计; 而草根科研也被骗了。 对于官场的这种“潜规则”,不少领导也表示无奈。 然而,如果一个领导真的“想听真话”,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他强调的是,有些信息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获得。 一些领导人抱怨他们听不到真相,但他们没有采取相应的行动来获取真相。 他们常年在办公室工作,不深入基层,不做调研,不与群众交谈。 请问,这样的“三无领导”怎么能听到实话呢? 如果下属不向自己说实话,也不愿意主动去获取真相,那么在领导的世界里,就永远不会听到真相。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让脚“动起来”,多到现场去检查; 让嘴“说话”,多与群众对话。 这就是诗所云的道理:“纸上所见,终究是浅薄的,但须知,做事必须用心”。
某区有一位区委书记,姓熊。 他曾经有过“听真话不容易”的烦恼。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自己掌握第一手资料,掌握区各项工作进展,他坚持“三不原则”,即“不问候、不听报告、不看书”。检查和调查期间的通报”。 此外,他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独自考察各单位,到公共场所与群众聊天。 正是因为这种“顽固不化”的精神,熊书记掌握了大量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因此,即使没有下属的汇报,他仍然能够深入了解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民众因熊书记的“没问题”,给他起了“熊出没”的可爱绰号。
事实上,古代君王经常做“熊出没”之类的事情。 他们伪装成商人或穷人,进行“隐姓埋名的私人拜访”。 他们与底层民众沟通,走进他们的生活,体会他们的疾苦,了解民意,倾听人民的声音。 俗话说:“知屋漏者在天下,知政失者在草田”。 这句话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适用。
与古代君王的“私访”相比,今天的领导人“想听真话”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因为,网络时代,信息发达。 如果领导想了解真相、听到真相,完全可以依靠互联网。 如果领导们花时间看看网络政讯平台,上各大论坛,以网友的身份与网友聊天,也许会涌现出很多真实的声音。 领导者不要总是责怪下属“报好消息不报坏消息”,妨碍自己听到真相。 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因为领导缺乏判断真假的能力,所以下属才敢如此肆无忌惮地“忽悠”领导。 因此,领导不妨放下架势,多下基层,到所辖单位隐姓埋名地走访。 当领导通过微博私下采访了解了实际情况后,那个官员还敢公然对领导撒谎吗?
因此,领导者与其抱怨“听真话不容易”,不如退隐隐姓埋名进行私下约谈,用自己的主动行为逼迫下级官员说真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