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我的一个朋友出差回来早了点,什么也没说就用链子锁上了柜子。

2024-09-19 -

中秋节,又称月节、八月节、追月节、团圆节,是我国古代极其重要的节日。古人有中秋赏月、饮酒赋诗的习俗。因此,我国古代许多大诗人都以“中秋”为题材,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如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思远》、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是借中秋节的契机,表达了诗人对夜空中高悬明月的怀念和思念故乡亲人的愿望。

南宋第一大诗人辛弃疾也曾写过一首中秋诗《太常吟·建康中秋夜赠陆淑倩》,这首诗近几年已被收录到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

虽然作为一首中秋诗,其在民间的影响力无法与苏轼、张九龄等人的诗相比,但单从想象上来说,这首诗并不逊色于前人。那么,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呢?

1. 精彩的中秋诗

《太常吟·建康中秋夜诗吕舒谦》——南宋辛弃疾

秋影化作金波,飞镜重擦亮。饮酒问嫦娥:白发欺骗我,我该怎么办?

随风而行,天高云淡,俯视山河,真好。隔断摇曳的桂花,人说多了一丝清光。

“太常”原是秦汉时期宫中主管祭祀礼乐的官员名,为九卿之一,官至显赫。相传汉代周泽为太常时,工作十分勤奋,长期在官场斋戒,不肯回家。

周泽的妻子担心他,便前去探望,周泽下令将她关进监狱。后来有人就此事作了一首歌,歌名就叫《太常吟》。

诗题中的“建康”即现在的南京,当时辛弃疾驻扎于此。吕叔潜是辛弃疾的好友,他的事迹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但从辛弃疾赠给他的诗来看,他应该是与辛弃疾政治观点相近的文人。

本诗前两句用丰富的想象,把月亮比喻为秋影的化身,说它向人间投射出金色的波澜,同时辛弃疾又把明月比喻为一面新磨的铜镜。

茶语段子_茶段子视频_茶水段子

古代的镜子都是铜质的,用久了,镜子表面会氧化,反光不清,所以要请工匠打磨,这样一面铜镜就可以反复使用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明月的寿命比铜镜长得多,但在这里,辛弃疾发挥想象,把它比作铜镜,认为铜镜也需要每年磨砺一次,所以月光才如此清澈。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句名句叫“月下飞镜明”,辛弃疾大概也是受了它的启发,写出了“飞镜重擦亮”这句优美的诗句。

“我饮酒问嫦娥,你的白发和你给我的谎话,又有何妨”三句,看似是辛弃疾在问询广寒仙子的不幸遭遇,实则却是在借嫦娥的遭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中国民间传说中有一则《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讲的是人间英雄后羿的妻子嫦娥在得到王母娘娘赐予的不死药后,抛弃丈夫独自服下,飞向月宫的故事。

因为《嫦娥奔月》的故事发生在农历八月十五,所以我们的中秋神话一直和嫦娥的故事紧密相连。嫦娥飞到月亮之后,独自居住在广寒宫,常年有玉兔陪伴,倍感孤独和凄凉。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有“嫦娥应悔偷不死药,夜夜心系碧海蓝天”的诗句,说的是她应该后悔抛下丈夫独自升天,如今只能守护碧海蓝天,日日思念人间。

这里辛弃疾用“白发苍苍,岂可欺人”来表达嫦娥内心的悔恨。飞上天后,她开始怀念人间的一切,想和亲人朋友团聚,却未能如愿,反而愁得头发都白了。这是辛弃疾南归后经历的真实写照。

据史料记载,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参加农民起义南归,当时辛弃疾与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建康(今南京)。

恰逢宋高宗赵构南巡建康,辛弃疾等人受到他的赏赐,辛弃疾本以为这是一个实现自己收复北方失地愿望的机会,可是皇帝的态度很快就转变了,开始不理会他。

此后十二年中,辛弃疾多次被派去为官,并多次上书皇帝献策,但遗憾的是他的建议从未被采纳。

茶段子视频_茶水段子_茶语段子

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辛弃疾再次来到建康,出任江东安抚使。此时,宋高宗赵构已逝,新帝即位,他仿佛又回到了南归的起点。

然而,新皇帝是否支持辛弃疾的北伐建议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宋孝宗初登基时,确实有收复失地的愿望,但很快他就发现南宋的国库其实已经空虚。

原来,北宋灭亡之时,金人不仅掳走了北宋徽宗、钦宗两帝和大批达官贵人、宫女,还掠夺了宋朝百余年积累的财富,几乎掏空了宋朝的国库。

后来在《康王泥马渡江》的故事中,赵构虽然在南方称帝,但国家却一度极度贫困。根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甚至出现过严重的“钱荒”。资金的匮乏,良马的缺乏,让皇帝在军事上显得无能为力。

赵构在位35年,国家的经济状况始终没有明显好转,这一问题在宋孝宗即位之后也没有彻底解决。

当然,南宋未能实现北伐的原因远不止这些,朝中大臣的腐败和对战争的畏惧也是北伐计划无法实施的重要原因。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辛弃疾很难不把自己的经历与嫦娥的经历作比较,诗中他问嫦娥,岁月的流逝如何令人心烦,其实是在抒发自己的无奈与感慨。

但值得注意的是,辛弃疾并没有像李商隐诗中写道的“嫦娥应悔偷不死药,夜夜心间满是碧海蓝天”那样表达悔意。

因为在另一个版本的民间传说中,嫦娥为了保护仙丹不受恶人的伤害,被迫吞下仙丹,结果与丈夫分离。在这个版本的民间传说中,嫦娥是一位为了责任牺牲自己幸福的勇敢仙女。

辛弃疾亦是如此,作为一位理想主义的英雄,他为了民族大义选择了南归,并且一生都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其实,辛弃疾在《太常吟·建康中秋夜赠陆叔谦》一诗中,就表达了自己对岁月流逝和壮志未酬的忧虑。

茶语段子_茶水段子_茶段子视频

虽然根据史料记载,辛弃疾南归时年仅21岁,12年后也才33岁,正值人生最壮年,但作为一名军人,他深知体力与年龄的挑战。

“随风而去真好,天高任鸟飞,低头看山河”三句,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中的“我要随风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出诗人超越尘世的想象力。

但辛弃疾更激进,他不仅想飞上天空俯瞰山河,还想挥斧砍倒桂树,不让它遮挡自己的视线,这种大胆的想象其实远远超出了苏轼的水平。

对于“越归”所代表的隐喻,学界有不同的解读,一说是指朝中和亲派,阻碍了南宋北伐;另一说则认为,“回”有两个读音,“guì”和“huì”,“gui”与“hui”同音,寓意要铲除秦桧残余势力。

但无论何种解读,这首《太常吟·建康中秋夜赠陆叔谦》都体现了辛弃疾渴望排除障碍、实现理想的心情。

结论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疑是古代中秋诗的巅峰之作,但论及想象力的丰富程度,辛弃疾的《太常吟·建康中秋夜赠陆叔谦》也毫不逊色。

辛弃疾作为宋代最著名的将领诗人,其诗风既豪迈而不失柔情,又常常伴随着光怪陆离的想象和政治隐喻。

这首诗中,“剪去摇曳的桂花”几句尤为大胆,表现出辛弃疾要扫除月亮上的障碍,让月亮的光芒普照人间的坚定信念。

如果说辛弃疾在诗中想要“砍掉”的“桂”是朝廷中的奸臣的话,那么,明月的皎洁则可以理解为朝廷中“清正廉明”的氛围。

因此这首《太常吟·建康中秋夜赠陆叔谦》诗,不仅是对月宫景色的描写,更是对人间朝廷的深刻政治隐喻。

《宋史》,作者:脱脱、阿鲁图,元代;《稼轩长诗短》,作者:辛弃疾,南宋;《太常吟·建康中秋夜赠吕叔迁》,作者:辛弃疾,南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作者:苏轼,北宋;《嫦娥奔月》,作者:李商隐,唐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