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七讲粉丝经济】周边、应援、同款、演唱会,追星是烧钱机器吗?
编者注
如今,随着网络平台的日趋成熟,颜值时代的到来,粉丝经济在国内盛行。因为过度追星行为的频频报道,“粉丝”这个群体在中国被妖魔化,甚至有人称其为“无脑粉丝”。其实粉丝是娱乐和影视行业发展的基石。虽然都摄多次批评过一些歪曲事实、粉饰表面的粉丝行为,但还是希望引导粉丝理性追星,客观看待明星。为了研究“粉丝经济”这个话题,都摄将在国庆期间连续7天推出系列文章,期待大家一起探讨。今天是第四篇,在探讨了粉丝的概念、偶像心理、粉丝与偶像的关系之后,我们正式进入粉丝经济这个话题。
微博上流传着一句段子:有一种粉丝,从来没有看过偶像的演唱会,从来没有支持过偶像,从来没有去机场接机,从来没有去机场送机,从来没有为偶像花过一分钱。这种粉丝才是最后会陪在偶像身边的。网友们回应:你这样做,你的偶像就养不活了,看来偶像就是烧钱的。
“我偶像要开演唱会了,我得赶紧抢票”、“我偶像出新EP了,赶紧去买”、“我家小糖豆上COSME杂志了,买十本送人”、“我偶像今天穿这身好好看,赶紧入手同款”、“我偶像的电影上映了,不去电影院支持票房,你还好意思说自己是粉丝吗?”“我偶像有自己的独立品牌,就算吃土也要支持他。”不为偶像花钱还好意思说自己是粉丝,小心被开除出粉丝团!这年头,没点钱连粉丝都当不成。
偶像,无论花多少钱都填不进去的坑
养偶像的钱都去哪儿了?
周边原指动漫相关商品。明星周边具体指由明星衍生的相关产品,如扭蛋、挂卡、模型、手办、文具、服饰、钥匙扣、手机链、抱枕、拼图、饰品等一切带有明星名字或Logo的衍生品。购买周边成本低、便捷、选择多、便于携带,且使用时间相对较长。
粉丝应援由日语㿜助(おうえん)演变而来,原意为:支持、加油。“啦啦队”是日本校园体育赛事中为运动员加油的组织;随着日本偶像团体的崛起,粉丝们也逐渐采用同样的方式为自己偶像加油。韩国受日本影响较大,在本土化过程中也更加专业化。成立团体并以公司名义赋予相应的粉丝名和应援色的做法始于韩国。韩国团体刚出道时,公司会给每个团体起正式名称、正式站内会员、正式会员服务、昵称、正式粉丝名、正式应援色。在百度百科上搜索JYP、SM、YG等娱乐公司,即可找到正式应援色和粉丝名。中国的应援文化深受韩国影响。
应援是粉丝支持偶像的外在和象征性表达。应援的内容相对丰富和混乱,最常见的是官方应援,比如皇冠灯。但粉丝也有相应的创作权和改编权。应援的提供者除了公司之外,集中在各个粉丝网站手中。
演唱会是粉丝与偶像之间的盛会,也是黄牛与粉丝的斗智斗勇。国内演唱会门票价格因地点、场馆不同而不同,但总体来说还是“贵得离谱”。看演唱会不仅是粉丝支持偶像最“明目张胆”的方式,也是一种奢侈消费,很多时候甚至一票难求。
花钱比赚钱容易,就像人们不会质疑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一样。从日常写真到各种周边,从应援到同款,从接机到演唱会,从送礼物到交会员费,给偶像送礼物还不够,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是必不可少的。似乎不管花多少钱都填不满。追星有点像烧钱机器。
应援战愈演愈烈,追星就像一台烧钱机器
秉承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偶像”的信念,以偶像命名的各种粉丝网站、粉丝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自发的,也有官方的。应援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应援横幅、应援服、灯牌,到粉丝自创的应援歌曲、以偶像命名的粉丝公益,以及各种有助于扩大偶像影响力的行为。
在公交车上、在地铁站里、在任何人流密集的地方,粉丝可以介绍自己偶像的地方,都是粉丝们关注并决心要去的地方。
如今粉丝们对偶像的支持,从衣服到食物,应有尽有。易烊千玺拍摄《四美人》时,粉丝们甚至请了五星级酒店的厨师来应援,这简直太神奇了。《921》上王俊凯生日会的应援,更是夸张到这个1999年出生的队长和两个弟弟的粉丝们争相应援,有粉丝甚至包下飞机,送别墅,这次更是海陆空环游世界。想知道更多内容的读者可以随意搜索。
演出时的应援体现了偶像的号召力,应援色和口号的常态化体现了偶像市场的成熟。然而被放大和异化的应援行为,已经演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粉丝大战,无数钞票被烧的臭味,让人心疼不已。
和明星同款,全家都爱但不要太显眼
“鹿晗跟邮箱合影,粉丝们排队一晚上跟邮箱合影。我要跟鹿晗一样的风格。”“对于我们来说,WULI杨洋是一个时尚偶像+一个需要跟我们一样风格的人+一个可以推荐给别人的人”,易烊千玺的时尚科普博主“ALL About易烊千玺”这样形容自己的偶像。
因为对偶像的认可,完全接纳偶像的喜好和欣赏,所以对偶像的喜爱和全家爱慕不会太明显,有专门晒偶像同款衣服的网站,照片公布后晒同款衣服,与品牌线上互动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形式。
淘宝的低端模仿明星产品,以速度和价格取胜,既考虑到普通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又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从而迅速打开了市场。有的同志甚至想整容成XX明星。爱美之人人有之,但以牺牲美丽为代价去破坏自己的原生态,就有点不正常了。
粉丝消费背后:从众、虚荣与营销
表达对偶像的喜爱,求同存异的力量值得重视,虚荣心也不容忽视。偶像使用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都比较高,售价一般也高于普通品牌。因此,购买同款商品,也是购买力的体现,也是虚荣心的满足。
偶像总是与潮流、品质、时尚紧密相连,背后有专门的服装设计团队,明星总能撩起人们躁动的心,吸引“看客”的目光。被艺人的名气和人气吸引的商家,甚至把艺人当成了行走的广告牌,微博互动、品牌代言合作、活动服装赞助,都是增加名气、获得竞争优势、提升业绩的利器。
事实证明,这一销售策略是成功的。凭借《宫锁心玉》成名的杨幂,拍摄一部成本仅为500万元的电影《孤岛惊魂》,却卖出了8000万元的票房。粉丝经济开始展现威力,定制款士力架一小时售出350多万,近2000台定制款OPPO手机也在短时间内售罄。王源单张海报版《时尚COSMO》48秒售出71319张,打破行业纪录。
在偶像上花钱的限度在哪里?
有人说:“我花自己的钱追自己的明星,干嘛要动你的存折?”追不追星是个人选择,你追哪个明星别人自然无权干涉,你所有财产的分配、处置、使用权不受他人制约。但为偶像花钱,是个人行为,具有联动效应。
对于经济不独立的粉丝,家人只有赡养的责任,没有支持偶像的义务。对于经济独立的新人来说,粉丝不应该成为降低生活质量的借口。粉丝只是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它不能也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在偶像身上花的钱也因经济水平而异。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你的月收入只有800元,那么花100元给偶像,你可能会饿死。如果你的月收入是8000元,花1000元给偶像,似乎也没什么问题。作为市场理性的经济人,追星时,也应该追求收入分配和使用的帕累托最优。个人幸福的效用,不因追星而降低。
【文/郑珊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