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刘禹锡)
刘玉玺
柳绿江水平,可闻琅江歌声。
太阳从东方升起,雨从西方落下。要么是晴天,要么是晴天。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夔州(今四川奉节)时写的。夔州是竹枝词的故乡。 《李重儿》常“唱竹枝”,“听其声,闻黄铃羽,诗如吴音激昂,虽形影不离,思念缠绵,与齐浦之美。” (竹枝词九引)。这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他的模仿兴趣,于是他根据曲调作词,写下了《竹枝词》十一首诗。这是模仿民间情歌的作品之一。作品抒情的主人公是一位恋爱中的少女,她的内心世界微妙而丰富。虽然相爱已久,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让她不禁多方猜测。作者巧妙地运用人的情感与身体状态相融合的手法,表达了她时而阴晴、时而忧愁、时而欣喜的特定心理。
第一句话渲染环境。柳树盛开,河水平坦,说明这是一个很容易勾引人们情绪的早春季节。如果环境如此,季节如此,难怪女主角有一种缠绵悱恻的感伤“花春”之感。第二句以歌声为媒介,揭示了女主人公心理活动的走向——“郎”无疑是她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在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环境和季节里,向往爱情之雨的她,突然听到了“郎”那优美而又难以理解的歌声。她苦苦思索:这首歌表达了什么?她是否可以由此得出结论,他对她的热情就像她对他的热情一样?答案是:“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下雨,说明没有阳光,但仍有阳光。”这看似纯粹是对风景的描述,实际上却是对自然的巧妙反映。人物的具体心理。明代学者谢震认为这两句“言辞雄辩,似六朝之言”(《四明诗话》)。所谓“六朝”,就是指六朝的乐府民歌。六朝乐府民歌多用谐音双关来表达爱情,如“荷”代“怜”,“碑”代“哀”,“篱”代“生”,确实,作者在这里模仿了六朝乐府民歌,用“无晴”和“晴”的天气来调和“无情”和“有情”的人物。春末夏初,南方的天空常常出现这样的奇异景象:这边白云滚滚,雨帘高挂,那边却是红日当空,晴空万里。作者用这种气候特征来描写女主人公的心境。她最初的惊讶,然后是怀疑,最后的迷茫,都融入到了这种“没有阳光,没有阳光”的身体状态中。她希望心上人的态度能够更加清晰,源源不断的爱的信息能够传递给她。不过,或许是为了试探她的诚意,对方的歌声却是那么的暧昧,让她心里不安,难以猜测。虽然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这些,但读者也不难理解。正是由于作者采用了这种共情而吞的抒情方式,全诗才显得感情充沛,回味无穷。 (肖瑞峰)
词意极好,元、建城独当一面。道俗而不俚语,追古无耻。与杜子美的《夔州歌》相比,据说作品相同但音乐不同。 (【宋】黄庭坚《刘孟德竹枝歌后》)
《竹枝词》云:“柳绿江平……”我泛舟于苕河,夜里听见船民唱《武松》。歌里只有这两句台词,其余都夹杂着俚语。难道孟德的歌是从巴渝传到这里的? ? (胡载《苕溪育音丛话》第二卷第十二卷)
前两句以风韵翩翩着称。后两句说东西方的阳光和雨水不同,所以“晴”字借用了“晴”字。无情却又深情,让人对歌声产生怀疑。偶然可以发现巧妙的双关语。 (余碧云《诗略续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