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春晚留下的社会印记
概括
新华网四刻
对春晚有较高要求的观众希望从春晚中得到的不仅仅是娱乐。他们也想看看自己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子,听到春晚大声传达出符合自己感受的声音。
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诞生。
作者|韩浩跃
猴年春晚即将如期而至。尽管有看不看春晚、好不好的讨论,但春晚仍然是中国人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文化年夜饭。经过33年的积累,春晚真正成为春节期间的一种新民俗。回顾往年的春晚,代表作品依然历历在目。歌曲、小品、杂技、魔术等令人眼花缭乱。通过重温历年来的经典春晚节目,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春晚留下的社会印记。这些印记参与并影响了人们。我们的生活。
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举办于1983年,当时的决策者没有想到,正是这种热闹的贺年方式一举名声大噪,成为最令人难忘的晚会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当年春晚的主持人有当时红极一时的刘晓庆,相声代表人物马季、姜昆,还有后来逐渐淡出大众娱乐圈的王靖宇。当年他在春晚主演的小品《吃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非常深刻。
后来我在网上才看到第一届春晚的片段,因为1983年,电视在农村还是极其稀有的东西,而且大多是黑白的。在我的记忆中,每个村只有一两户人家有电视机。每当晚上电视剧播出的时候,很多房子里都有电视机。不过,春节期间,电视机肯定是不对外开放的,所以那届春晚的观众,其实应该是改革开放五年后的第一批“新富群体” 。具体来说,在城乡,他们是全国第一批“万元户”。
马季的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歌曲《十五号的月亮》、《桃花开的地方》……这些春晚作品通过广播更火爆全国各地。后两首歌我很熟悉。 ,大部分是我叔叔们唱给我听的。直到1987年,我上初一的时候,家里才有了电视机。第一次在电视上听到费翔唱《冬天的一把火》,我非常兴奋。这种兴奋是后来听到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时才感受到的。仅限于《惊悚片》。当然,记住费翔的名字和歌曲也与历时25天才被扑灭的大兴安岭大火有关。当时社会上流传着非常荒唐的谣言,称这场火灾与费翔的歌曲有关。我们中学生也愤慨地议论起来。目前还不清楚是否是费翔放火。类似这样莫名其妙的谣言,自此以来一直在民间流传。这大概与当时的信息匮乏有关。
费翔的知名度传遍了那个时代。
1988年,牛群的一句台词“领导,冒号”逗笑了观众。牛群作品对官僚主义的嘲讽在春晚舞台上传达出来,形成了当年的“反腐”舆论风潮。 《领袖冒号》的火爆也与中国政府大规模的反腐运动有关。据新华社发表的文章称,1998年各级法院共审理经济犯罪案件3.3万件,全年处罚干部15.8万人。可以说,牛群的相声体现了政府和民众对于官僚主义和腐败的一贯态度。
1990年,赵本山首次亮相春晚,凭借小品《相亲》一炮而红。不过,当时的赵本山虽然已经成为明星,但影响力并不大。记得1999年,我在北京中关村一家电脑店的开业典礼上亲眼目睹赵本山进行针灸治疗。 ,在路边的小广场上表演老太太的散步。就对社会负面现象的批判尖锐程度而言,赵本山和范伟合作的《贩卖绑架》三部曲堪称巅峰。不过,春晚小品早期从官方批评转向民间批评的代表作,应该算是赵丽蓉的开始,1995年的《包装成这样》对娱乐圈的炒作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时至今日,《这样包装》中提到的段子依然在娱乐圈中流行。 1996年,《打工历险记》中的一句台词“为什么这么脆? 只是……”“盘一个大胡萝卜”,对社会上流传的“愚蠢”行为进行了血淋淋的批评。
这些瞬间是春晚小品黄金时代的缩影。
从1995年的《这样包装》,到2001年的《贩卖绑架》,再到2009年的《不缺钱》,这14年是小品创作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不少小品创作者凭借小品即笑即骂的形式,创造出无数年度流行语,让观众爆笑的同时,也感觉内心的压抑得到了表达。以“不缺钱”为标志,小品质量直线下降。即便是2009年之后,赵本山等小品创作者每年都在为题材和内容发愁。 2013年,赵本山退出春晚,小品的生命力就此结束。曾经在小品中批判的社会弊病,现在要么继续不变,要么通过网络进行翻新,但并没有优秀的小品来批判当下的弊病。
2013年,张杰、张靓颖代表快男、超女首次亮相春晚。今年已经是张杰参加快男的第6年,也是张靓颖获得超女季军的第8年。在快男和超女登陆春晚之前,粉丝的诉求一直存在,但从未得到春晚剧组的回应。直到2013年哈文主持的春晚,这道坚固的关卡门才被拆除,“现在不是开门春晚,而是拆门!”春晚负责人的这句话,足见当快男、超女登陆春晚时,春晚对地方卫视解除警惕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春晚真的张开了怀抱,基本上观众期待的明星,比如周杰伦、刘德华、小虎队等,都可以出现在舞台上。成为央视春晚的竞争对手 央视春晚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2015年,鹿晗、陈伟霆、宁泽涛退出春晚,让粉丝失望。在这个“小鲜肉”称霸荧屏的时代,2016年的央视春晚依然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态度。仍然是老熟人带头,有有权有势的人支持。几位出名的小鲜肉没有参加春晚,明明已经上了春晚。这是一个男孩团体。春晚仍然难以让人接受,但它继续走自己独特的道路,努力为全国人民做一顿“热闹的年夜饭”。观众也无一例外地会再次消费春晚,并将春晚视为新年前后的年度盛事。很棒的谈话片段。
对春晚有较高要求的观众希望从春晚中得到的不仅仅是娱乐。他们也想看看自己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子,听到春晚大声传达出符合自己感受的声音。春晚曾经有过这样的功能。这是一次年度社会、文化、潮流的总结大会,是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近年来,春晚仍在努力恢复巅峰时期的口碑,但由于种种因素,很难满足挑剔的观众。
三十年来的春晚,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欢笑,有泪水,也有批评和反思。总体而言,它与时俱进,为历史提供了一面参考镜。 (作者为资深文化评论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