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陈独秀对五四运动现代应用文学发展的贡献
陈独秀
中国广播教育 3月17日 09:37
1. 传记
陈独秀(1879—194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青桐,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早年留学日本。 1903年参加抗俄运动,参加反清、反袁世凯的斗争。 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 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与李大钊创办《评论周刊》,倡导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0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发起组织,开展党的建设活动。 1921年3月24日,陈独秀应陈炯明之邀,在广东建党。 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届、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四届、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25年至1927年中国革命期间,共产国际多次反对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指示(为了保证合作,共产国际要求共产党人留在国民党)。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独立的阶级纲领指导,共产国际陈独秀等人一次次受到共产国际领导层下达的错误行政命令的打压。最激烈的是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陈独秀在党报上发表公开信,单方面宣布退出国民党,引起党内外轰动。因为留在国民党的共产党员遵守后者的纪律,所以共产国际的目的是确保国民党和共产党既定的战略合作路线的中心政策(共产国际执行这一政策的部分原因) ,见百度百科关于建设社会主义一国论的条目)。然而,不久之后共产国际领导层发出的指示,导致大多数中共党员继续坚持旧政策。然而,包括陈独秀在内的异见人士却无法想象完全打破这条路线,建立一个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因为他们没有形成另一个与共产国际完全不同的国际和国内革命纲领,而且他们不了解当时国际领导层内的托洛茨基派和斯大林派正在进行激烈的纲领斗争。同样的中国革命问题。值得一提的是,除陈独秀等少数共产党员反对外,中国共产党的其他大多数成员(包括被后人认为有先见之明、在党中央仍默默无闻的毛泽东)当时)没有对共产国际的指示提出任何异议。即使是一丝异议和公开质疑。这就造成了中国共产党员虽然是中国革命的实际领导者,却给国民党当苦力的政治局面(随便举个例子:第三次总罢工的实际领导者)。 1927年的上海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他们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党员,全世界都看到是国民党取得了政权,而不是共产党。)
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大批优秀干部在反革命屠杀中流失。 1927年至1930年代初的失败浪潮严重削弱了中共在城市工人中的影响力,直到20世纪末才得以恢复。 。共产国际(以斯大林和布哈林为首)的领导层对革命的失败负有主要责任,却将所有责任归咎于其中国分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又把主要责任推给了陈独秀总书记。 1927年8月7日,陈独秀被免去总书记职务,指责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这起诬陷也是中共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此后,陈独秀陷入抑郁反思,开始接受国际托洛茨基主义者的观点。他要求中共中央接受托洛茨基主义路线,这是反对斯大林主义荒唐的左倾暴动路线。同时,他也反对在农村盲目发展力量,甚至游击运动。该队被宣传为红军(诚然,不仅是陈独秀,当时国际国内相当多的共产党人也低估了农民运动),并主张以国民大会为中心,主张重新聚集力量出发来自争取公民权利和民主的斗争。 1929年11月,陈独秀被开除出中国共产党。 12月,他与彭述之等81人发表《我们的政见》,攻击中国共产党的机会主义领导。与此同时,托洛茨基主义组织“无产阶级协会”在上海成立,并出版了刊物《无产阶级》,宣扬托洛茨基主义观点。 1932年,上海淞沪会战期间,他支持抗战,谴责蒋介石的卖国独裁,被国民党政府逮捕。 1937年8月出狱,支持国共合作,支持国民党领导抗日。他联系了武汉的民主人士和抗日军队,试图组织第三股“不拥护国家、不拥护共产党”的力量。此时的陈独秀已经偏离了托洛茨基主义的纲领,倾向于庸俗的小资产阶级民主立场,遭到了大多数中国托洛茨基主义者的反对。但他直至去世仍与托洛茨基组织保持着联系,从未离开过这个组织和社会。思想政治关系。 1938年,他被王明、康生陷害为日本间谍,与中共彻底决裂。陈独秀晚年的最终立场是主张无产阶级专政,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 1942年5月,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了20多年的革命战士陈独秀在四川江津病逝。主要作品收录于《独秀文村》、《陈独秀文选》等。
二、活动时间表
1879年出生于安徽安庆,幼年丧父,随祖父学习四书五经,人称“白虎爸爸”。他被评价为:“这孩子长大了,不成龙,成蛇了。”
1896年考中进士。
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读书,开始接受西方近代思想文化。
1899年因发表反清言论被退学。
1901年因进行反清宣传活动被清政府通缉。他从安庆逃亡到日本,就读于东京师范大学速成班。
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士钊编辑《国民日报》。
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语报》,宣传革命思想。 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越王会”,并任会长。
1907年,进入东京正德英语学校,后转学到早稻田大学。 1909年冬,到浙江陆军军官学校任教。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督府秘书长。
1913年参加反袁世凯“二次革命”。失败后,他被捕入狱。 1914年出狱后赴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嘉印》杂志。他用笔名“独秀”写文章,这个笔名来自家乡独秀山。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编辑《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
1917年初,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
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人创办《每周评论》。在此期间,他以《新青年》、《周刊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倡导民主和科学,主张文学革命,反对旧封建思想、旧文化、旧伦理,成为新思想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发起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开始被接受和推广。
1920年初,他偷偷来到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他首先在上海建立了早期的共产党组织。同时,他联系外地先进分子发起建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历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央总书记。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主要领导人。大革命期间,他多次单独或与少数同志一起反对共产国际领导层颁布的一些明显的投降政策,但在政治上受到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当局的打压。
1927年中国革命失败,陈独秀成为共产国际斯大林主义路线的替罪羊。 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职务。此后,他接受托洛茨基主义观点,通过在党内建立小组织来开展活动。
1929年11月,因发表关于中东道路问题致中共中央的公开信,被开除党籍。同年12月,有81人签名的《我们的政见》发表,作为中国共产党左翼反对派的纲领。与此同时,一个托洛茨基主义小组织——无产阶级协会在上海成立,并出版了《无产阶级》刊物。
1931年5月,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统一会议”,当选为中国托派组织中央书记。
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在南京判刑入狱。
1937年抗战爆发后,8月出狱,旅居重庆武汉,最后长期定居四川江津(今重庆江津)。
1942年5月27日因贫病逝。
三、陈独秀对五四运动时期现代应用文学发展的贡献
陈独秀的观点:文学主要是情感,应该华丽而不是实用。他曾用过“华丽而无用的文学”这句话。钱玄同质疑“没用”这个词是否与他一贯的观点相冲突。事实上,“无用”二字表达了陈文写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所谓“无用”,是指没有实际用途,但并非没有价值。文章与文学的区别在于实用性与不实用性的界限。实用写作要以理论为基础,要简单实用,杜绝“阿谀奉承、虚伪、奢靡、贵族古典文学”的不良文风。魏晋以后,应用写作的排比趋势日益明显,有无排不成的趋势。唐宋古代作家试图扭转这一趋势,他们的策略不是推动小说的发展和戏剧的重生,以减轻应用文体的负担。美文的功能加快了文体的文学应用步伐,使其更加凝练精炼,甚至失去了实用性。因此,无论是骈文还是古文,都不可能引领应用体走向健康发展的方向。陈独秀一针见血地指出:“碑上的墓志铭和墓志铭的重量是极其巨大的,读者永远不会相信。作者必须照常做。普通的公告的开头和结尾总是有各种奉承。那些表面上是华举的佳肴,但表示哀悼的人却会欺骗别人,他昏迷不醒,向医生献上牌匾,说这不仅仅是一件事情。技巧,不过是春天的开始。”陈独秀深知这一缺点,提出应用写作与文学写作彻底分离,得到《新青年》同仁的支持。一致同意。经过钱玄同、刘半农的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具有充分的实用价值。 (摘自《五四运动时期现代实用写作的发展简介》《应用写作》杂志1994年第4期第45页)
4. 简要回顾
小时候,陈独秀是一个奇怪的孩子。不管被打得多重,他都不会哭,这让他那严厉可怕的爷爷气得几乎要疯了。爷爷不止一次愤怒悲痛地咒骂道:“这小家伙长大了,一定是杀人不眨眼的恶毒强盗,真是我们家的不幸啊!”我爷爷很会判断人,长大后这孩子竟然是个二等强盗。普罗米修斯,十世纪中国的火盗。
1903年,25岁的陈独秀留学日本。当时的清代湖北留日学生督学姚宇,生活腐败,思想顽固,极力镇压进步学生。三个热情的年轻人一怒之下闯入姚的房间,将他推倒在地。张继抱住他的腰,邹容抱着他的头,陈独秀咔嚓一声就剪断了姚氏的辫子。这一刻对陈独秀来说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他的人生道路就在这一瞬间选择了。他一生奋斗的目标就是剪断民族灵魂中的“辫子”。
头上的辫子很容易剪,但灵魂里的辫子却不容易剪。所以,这条路是一条悲惨的路。 1911年前后的十几年里,陈独秀走遍了大江南北,肩上只有行李和一把雨伞,寻找革命同志。在众多活动中,他的重点是办报刊。 1904年创办《安徽俗语报》,编辑、排版、校对、发行、邮寄全部由他亲自完成。即使三餐吃粥,床上爬满了虫子,我也不觉得是一种苦涩的经历。他出版过数十种报刊,“我出版杂志十年了,整个国家的思想都变了”。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新文化运动前夕,陈独秀堪称新学派独特的思想领袖。当时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的影响力远远落后于他。陈在《革除三害》一文中指出,中国的三害是“官僚、军人、政客”。这真是说到点子上了,而且比韩非的《五虫》更切中要害。 20世纪50年代的所谓“三害”相比之下只能算是笑柄。陈还说:“社会的中坚力量应该挺身而出,组织有政见、有良知、依靠人民支持的政党,扫荡没有政见、没有良心、依靠特种部队支持的政党。 ”他开始认识到政党的重要性。但他本质上是一个性子不高的人,是政党、甚至是他自己创建的政党所不能容忍的。
担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两年,是陈独秀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这期间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在1919年6月11日的新世界屋顶花园。当晚,四十一岁的陈独秀,衣袖充满独立高楼风范,向人们在较低的露台上看电影。这是前所未有的举动,以后珍惜羽毛的教授们都不敢效仿。试想,最高大学的文科院长,应该衣着得体,彬彬有礼,道貌岸然,最好是像贾政这样的人。陈的做法实在太离谱了。但陈说:“如果你有知识却不会运用,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冷血动物,你就是一个中国旧式学者,而不是二十世纪新青年。”他一生都将自己视为“新青年”。
陈独秀入狱后的痛苦很快牵动了中国人民的心。这种情况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出现:古往今来的文学追问、迫害、杀戮,都是知识分子一人承担的,与群众无关。这个时候,群众与知识分子是密切相关的。李心白在《周刊评论》发表短诗《怀陈独秀》:“按照他们的看法,我们普通人受苦。/按照你的看法,他们受苦。/他们不愿意受苦,所以你受苦。/你受苦,就是为我们受苦。”这首未被重视的小诗,蕴含着相当多的信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定位自己? 诗中人的变化,巧妙地诠释了知识分子的立场:你——他们——我们,痛苦是“你”必须承受的。
1921年7月23日,陈独秀在中国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缺席当选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远在广州的陈先生听到这个消息有何感想?兴奋、惊讶、冷静、怀疑、恐惧?八年后的1929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开除陈独秀党籍的决议》。陈先生听到这个消息有何感想?政治游戏的规则不是陈这样“侠义刚烈、豪迈风雨”的狂人能够理解和操作的。陈独秀只能是陈独秀,决不能形成“陈独秀党”、“陈独秀派”。后来他的托派学生再次将他开除出托共,这是情理之中的事。
1932年10月15日晚,生病在家养病的陈独秀最后一次被捕。被捕后,向国民党中央发电要求“严惩”、“极刑”、“明确处罚”、“迅速处决”的人包括新疆省主席金树仁、湖南清乡司令员何健以及多名国民党人士。省级官员。 、市、县、乡“党部”等单位。与此同时,江西瑞金出版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国》,以《取消派领袖逃不掉,陈独秀》为题,幸灾乐祸地刊登了这条消息。在上海被捕”。这可能是20世纪30年代初国共两党唯一的共识。两个自诩为革命的政党都想迅速消灭掉这颗“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灿烂的伟大彗星”(傅斯年语),着实耐人寻味。 《红色中国》发表多篇社论,称“陈独秀叛党后,向资产阶级投降,成为走狗、‘反共’先锋队”。 《中央日报》也发表社论,宣称“那些反对并企图颠覆国民党的人就是叛国罪”。互相补充。
“漫漫路上,白发污染红尘。大海如此浩瀚,龙性怎能驯服。”陈独秀是革命者,不是政治家。政治家是客观的、人道的、无情的,而革命者则是骑士和文人的结晶,他们朴素天真,固执顽强,或者葛兰西所说的“哲学实践者”。陈在法庭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我自弱小以来,就反抗清朝皇帝,反抗北洋军阀,反对封建思想,反抗帝国主义,为改造中国、实现自由社会而努力奋斗。”他的热情从未冷却过。难怪比他年轻很多的胡适也羡慕他的“青春”。傅斯年学生谈及世界大势,悲观地说:“十月革命本来是人类命运的伟大转折,但现在法西斯黑暗势力将遍布全世界,所谓的红色已经变得比黑色势力更黑暗,被诽谤、被残忍杀害……我们人类或许已经到了最后的命运了!”陈坚定地说:“即使整个世界消失在黑暗中,只要我们几个人不同意、不屈服、不屈服于黑暗,我们就能自信果断。拨云见日的力量,薄雾。”
《独秀文村》是本世纪中国最具魅力的文选之一。 1939年,周恩来等人劝陈去延安。当时中央想把陈送到延安抚养,不让他在外面乱搞。但陈拒绝了。他说大钊、延年都死了,党中央没有一个他可以信任的人了。 “他们开会的时候我该怎么办?”结果是一次不愉快的会面。中国领导人没有读过独秀文存,也没有看透陈独秀:没有人能“养”他。同样的道理,今天的千千万万“养”出来的文人还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呢?
晚年在江津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却自由。蒋介石的资助被他拒绝了,胡适建议他去美国写自传也被拒绝了。他只接受了北大同事和学生的帮助。陈晚年做了两件事:第一,他重新重视一切价值观,“征服了我们这一代人”。以前的观点已经被彻底推翻了。”老年人通常知道自己的错误,从不纠正,但陈独秀却完全相反,他对自己早年所信奉的“主义”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清理。否定自己的勇气是最可贵的。
另一项工作是语言学和语言学的研究。陈氏的最后一本书是《古阴阳入互用倒表》。 20世纪下半叶,语言学成为人文学科中的突出学科,思想上的突破首先在语言学中实现。一些思想巨擘都是语言学家,如维根斯坦、海德格尔、福柯和罗兰·巴特。 、哈贝马斯……陈独秀对语言学的选择,不是陶渊明寻找一条自我适应的道路,也不是一个温暖的天堂,而是与他登上新大陆屋顶散发传单的行为相同的行为——居高临下。天地气息的汹涌分合,只有真正的“龙”才能体会到。整个二十世纪,中国人过着“昆虫”的生活。能称得上“龙”的人有几个?
五、陈独秀晚年的政治主张
陈独秀最后的政见和他晚年写的论文、书信主要谈了三个问题:
一、民主与独裁(或独裁);第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第三,了解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
这三个问题密切相关。有些人认为民主是关键问题。正是从对民主的新认识出发,陈独秀改变了以往的看法。事实上,这是一种相反的效果。最关键的问题是对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的认识。陈独秀多次表示,这个“最终政治意见”是他“根据苏俄二十多年的经验,经过六七年的深思熟虑”而形成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他在三个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1. 民主与独裁
陈独秀曾说过:“民主是各个时代(希腊、罗马、现代乃至未来)大多数阶级人民反抗少数人特权的旗帜,从人类政治组织的产生到灭亡。政治的。”这句话表明,争取民主的斗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且还具有阶级性。他补充说:“民主不仅是一个抽象术语,而且有其具体内容。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的内容大致相同,但实施范围有宽有窄。” “政治民主主义与经济和社会民主主义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对立的。”
可见,陈独秀在《最后意见》中在民主问题上并没有走得太远,也没有退缩。他的上述言论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是一脉相承的。然而陈独秀太过分了,中国托洛茨基主义者批评的是独裁还是独裁的问题。
陈独秀说:“不存在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只是党的专政,其结果只能是领袖的专政。任何专政都离不开残酷的、欺骗性的、欺骗性的。”和腐败的官僚机构。”
在这段话中,他将苏联独裁政权等同于法西斯独裁政权。在分析斯大林的独裁统治时,他将责任归咎于列宁,并对托洛茨基进行了批评。中国托洛茨基主义内部几乎没有人同意这一点。其实这和第三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就第三个问题一起讨论。
2. 对二战的看法
陈独秀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能采取“失败主义”。他说:“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把联合打击法西斯主义作为自己的斗争口号。”他还说:“在这场帝国主义战争中,必须实行民主。失败主义……无论多么左倾,实际上只能帮助纳粹获胜。”在这里,陈独秀实际上是站在“民主反法西斯”的旗帜下。这与当时托洛茨基主义的观点相去甚远。
至于他所说的:“在这场战争结束之前,甚至在战后短时间内,要实现民众民主革命是不可能的”。在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中,各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都采取和推行失败主义。革命斗争是托洛茨基主义的一贯立场。托洛茨基曾在《新世界大战前夕》一书中断言,战争必然带来革命的胜利。但历史证明托洛茨基的预言失败了,陈独秀的估计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托洛茨基在上述书中还表示:“如果战争不能带来革命,我们就不得不重新评估国际形势”。托洛茨基的这一补充说法可以解释国际形势和革命形势的变化。这很复杂,取决于各方战力的比较。不可能像算命先生一样只有一种结论,而是有多种可能性,这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巴黎公社的爆发也是马克思始料未及的。陈独秀对德、意、日、英、美、法力量的估计也是错误的。他高估了德国、意大利、日本,低估了英国、美国、法国。这引起了当时很多人的攻击,指责他是悲观主义者。但总的来说,陈独秀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确实与托洛茨基本人和中国托派其他领导人的看法有很大不同。但并不能因此断定他已经背离了托洛茨基主义。难道他在所有或主要问题上都偏离了托洛茨基主义的立场吗?不,如上所述,中国的反日本立场和一般民主问题基本上是彼此接近或相似的。我们只能说Chen Duxiu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事实。
3。在斯大林统治期间对苏联的理解
从我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关键问题。斯大林统治期间,陈·杜克西(Chen Duxiu)对苏联的理解是他对民主,独裁统治(或独裁政权)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的基础。他以这种方式理解这个问题:斯大林统治期间的苏联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世界上的大国之一”。这是“反动的堡垒之一,追求像德国和意大利这样的政治独裁统治。”对于当前的苏联俄罗斯,“官僚政权的斯大林……永远无法建立社会主义”,不仅其生产力不具备领导一个国家的资格,而且已经离开了社会主义。” “坚持认为社会主义将是破坏社会主义。” Chen Duxiu在这里说。真实性有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太远了。总而言之,这表明了他对斯大林苏联的仇恨。他还深深地讨厌斯大林。 1939年11月,他写了这首诗“对年轻人的地址”,其中包含70条字符和一句话。其中包括“ 今天出来,鼓掌,市场上升。”他本人在后来的批处理中解释了这一点,说“在古代”这个传奇的瘟疫幽灵也是斯大林的隐喻。 “这表明了他讨厌斯大林。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自1924 - 27年中国革命的失败以来,斯大林对革命失败的所有责任都承担了对陈杜xu的失败的所有责任,以逃避成为成为革命的责任罪魁祸首。不屈不挠的邪恶,忍受了如此大量的毫无根据的指控?
在苏联共产党在苏联共产党政治局的政治舞台上,斯大林有一个伟大的独裁者。这不可能导致他得出上述结论:苏联俄罗斯所谓的无产阶级独裁统治如果您种植某事,那只是党的独裁统治,结果只能是独裁统治领袖(斯大林)...”(见上文)。他还说:“没有事实使我们相信斯大林主义者在人类自由的命运方面比希特勒主义者更好。”斯大林的仇恨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这是陈的一个方面。苏联的布尔什维克在各种条件下,苏联俄罗斯的无产阶级独裁统治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类似斯大林的人物,但他确实说“一个人不能单独责怪一切。”斯大林,像马克思主义者一样,还有另一个斯大林,如果历史上没有拿破仑,那一定会有另一个拿破仑。 Chen Duxiu对独裁者斯大林的出现的分析和评论与马克思主义一致。但是,当他分析斯大林的罪行时,他指出:自10月以来,“所有斯大林的罪行”都依靠苏联的秘密政治警察权力。党内没有党派,党内没有派系。没有思想,没有想法。允许出版,罢工,选举。” “自由”和其他“一系列反民主独裁政权”。从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他没有直接说斯大林主义是布尔什维克主义,但他实际上将斯大林主义与布尔什维克进行了比较。湿主义是等同的。
从这一点开始,他追溯了斯大林独裁政策和恶性官僚主义的根源,以在十月革命后实施的无产阶级独裁统治,因此批评了列宁和托洛茨基。这种理解与国内外托洛茨基主义者的观点完全不同。在列宁时代,确实实施了一党独裁统治和党内的任何政党。 (至于党内的派系,他们已经存在于列宁时代,而托洛茨基在党内有派系并根据理性进行了艰苦的战斗。)但这是最后的不得已。它是过渡性的,旨在保护新生的苏联政权免受内战,国际资本主义的围攻以及孟什维克和社会主义革命者的破坏。列宁已经在他去世前已经看到了缺点,他提出了三种补救措施:(1)增加党中央委员会的人数; (2)工会应独立于政府; (3)成立工人和农民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政党和政府的官僚机构。托洛茨基公开主张的是,应在无产阶级的独裁统治下实施多方制度(请参阅托洛茨基的作品《革命背叛》)。列宁去世后,尤其是在托洛茨基从该国流放之后,斯大林和他的追随者完全篡改了列宁时代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以利用官僚主义的利益,并将其集中在本人和党中央委员会中。中央委员会的权力集中在政治局中,政治局的权力集中在斯大林手中。列宁时代的民主中心主义消失了,苏联会议仅以名义存在。苏联国家只有一个声音 - 斯大林的声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