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密码

2024-11-28 -

苏联整治笑话_转载 苏联政治笑话大全_流传在苏联街头的政治笑话

上图:5月9日,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阅兵,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6周年。新华社

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苏德战争,被苏联和俄罗斯人民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并继续被隆重纪念。堪称二战最重要的一章。苏联经过1418个日日夜夜的残酷战斗,取得了胜利。时至今日,战争从未停止过,苏军最终胜利的经验依然弥足珍贵。

《人民与神圣的战争》——

军民一体,不畏暴力,展现惊人战斗力

“让最高尚的愤怒如波涛滚滚,进行人民战争、神圣战争!”苏联伟大作曲家亚历山德罗夫的《圣战》举世闻名,也表达了苏联的“胜利战争”。书”。

流传在苏联街头的政治笑话_转载 苏联政治笑话大全_苏联整治笑话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胜利取决于士兵和装备,更取决于人心和士气的支撑。面对嚣张的纳粹德国的种族压迫甚至灭绝政策,苏联各民族空前团结,表现出高度的保卫祖国的热情。苏联当时人口约1.9亿,总共招募了2700万士兵。约1000万人死亡或失踪,1800万人受伤。当时,除了军工技术工人、行政干部、警察和残疾人之外,几乎所有处于劳动年龄的男性都进入了军营。

伴随着《小路》、《喀秋莎》等旋律,苏联儿女把这座城市变成了巷战的炼狱,把占领区变成了游击战争消耗敌人的泥潭。他们的激情和勇气,让江河沸腾,天地燃烧。战争期间,苏联涌现了无数英雄,包括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巴甫洛夫大厦的24名战士,烈士兄妹佐娅和舒拉,用身体堵住弹孔的马特洛索夫……即使希特勒就在苏联军民“血竭殆尽”的时候,苏联扭转了战局,发起了反攻。面对逼近柏林的苏军,时任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只能感叹:“我们遇到了九头怪物,即使砍掉头也能重新长出来!”

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对于激励人们尤其重要。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的儿子,时任政治局委员赫鲁晓夫的长子,都在前线英勇牺牲。战争初期,最高统帅斯大林亲自要求他的两个儿子上前线。他的长子雅科夫也死于德国战俘营。雅科夫在出发前在车站给斯大林打了最后一个电话。斯大林只是果断地回答:“我的孩子,去战斗吧!”

“最合适的武器”——

苏式武器结构简单、耐用、易于批量生产,更适合大规模战争需要

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武器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波波沙冲锋枪、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黑死病”攻击机……这些著名的武器装备铸就了苏联红军消灭强敌的“铁拳”。二战期间,苏联生产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坦克、迫击炮、冲锋枪。这些装备特别适应恶劣的战场环境。

这一奇迹应归功于沙皇俄国时期创立并由苏联“民族体系”发扬光大的军工传统。斯大林敏锐地意识到,历史留给苏联的时间已经十分有限,一战留下的隐患太大,二战爆发已经进入倒计时; “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国防武器”,也不会有“任何人的蹂躏”。因此,我们必须集中全国人民的力量和国家的资源,把国家变成一个大兵工厂。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军工形成了“简单就是好的”设计理念。与追求卓越但成本高、制作时间长、产量低的德军“精锐武器”相比,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皮革耐用、易于批量生产的苏式武器更适合大规模战争。例如,德国“虎”和“豹”系列坦克的造价分别是苏联T-34坦克的6倍和4倍。战争期间的总产量分别只有1800辆和5600辆,而且必须部署在两条战线上;苏联重型坦克产量超过3000辆,T-34中型坦克达到5万辆。坦克大战的结果是“好虎难敌群狼”。苏联“胶合板战斗机”主体由木材制成,发动机寿命只有200小时。虽然它的性能无法与发动机寿命超过1000小时的德国战斗机相媲美,但在战场上与之战斗和较量也足够了。

《上战场选干部》——

一大批指挥人才经过实战磨练脱颖而出。

苏联整治笑话_转载 苏联政治笑话大全_流传在苏联街头的政治笑话

尽管斯大林深知武器装备、工业基础、组织动员乃至精神意志的重要性,但他的一系列“清洗”极大地削弱了“职业军官队伍”。这也是希特勒敢于冒着两线战争的风险突袭苏联的重要因素。

苏德战争爆发时,70%的苏军指挥员只接受过中学和短期训练教育,只有26%有作战经验,大部分军事理论和思想严重落后。相比之下,深谙新战法的德军官兵却步履维艰。具有高度专业素质的各级指挥员一下子成为苏军最抢手的“瑰宝”。

斯大林开始放弃寻找指挥人才。有的人接到特赦令后直接走上指挥岗位,还有更多的军官在第一线崭露头角,破格提拔。其中有被誉为“战场救火员”、“胜利象征”的朱可夫、成功策划多次重大战役的华西列夫斯基、从斯大林格勒打到柏林的“巷战之王”崔可夫,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情况。 。罗科索夫斯基能够轻松应对紧急情况……

斯大林和苏联军人努力探索机械化时代联合作战的规则,终于走出黑夜,迎来黎明。 1941年底,苏军勉强守住莫斯科以外的阵地; 1942年底,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吹响反攻的号角,导致德第6集团军陷入严密围困,全军覆没; 1944年,苏军得以继续进攻。发动雷霆万钧的“十次突击”,歼灭德军136个师,解放全部占领区,战线向西推进1100公里。仅仅一场白俄罗斯战役,就几乎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全部歼灭。战争结束时,苏军的陆战水平被公认为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峰,“大纵深作战理论”已经运用到了熟练程度。 (倪海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