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流:没有工资的农民

2024-12-13 -

李子流:没有工资的农民

2006年12月25日 10:13 全球人物

退休后的广州市长想为乡亲们找到出路

特约记者 张一鹏

“这真的是我的名片,除了我的名字,什么都没有。”一见面,“顺德农民”李自流就用一句简单的口语露出了真面目。

这是一个样本角色。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他的粤剧、他的普通话“笑话”、他的坦诚、真实,早已超越了他作为广州市前市长的角色。他不仅在粤港澳地区家喻户晓,也成为了广东人为外界津津乐道的一个形象代言。

黎绮雯黎子流_黎子流孙女_黎子流笑话

时值隆冬,珠江南岸的广东顺德新世纪农业园区却郁郁葱葱,绿意盎然。退休市长李自流已经在这里当“农民”八年了。回顾自己的辛勤付出,74岁的李子流不无自豪:“刚参加工作时,我就想尝试探索,为中国的农业和农民做贡献。现在看来,已经初步成功了。”

无薪、非持股主席

1997年,李自流辞去广州市市长职务。接任后,他几乎立刻就回到了自己出生、长大的家乡顺德龙江镇左滩。这次回到家乡,并不是回根。他心里有一件更大的事——为农业现代化寻找出路。

我当过市长,为什么要回去当农民,种一亩三分地?这个问题一下子打开了李子流的家史,往事的记忆涌了上来:“我是个农民,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养不起六个兄弟姐妹,最后,我只剩下一个儿子,我不用干任何繁重的农活。”你曾经这样做过吗?家里还有很多人靠种地为生,我知道他们有多辛苦。”他担心的不仅仅是裤子沾满泥的亲戚。每次下乡,看到珠三角有很多工厂,但看到农民还在为温饱而辛苦劳作的稻田,他就焦虑起来。

“我从事农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找到两个答案。”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当他当市长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管他们。此时的他,就像是新世纪农业园区的入口。拉长的弓箭状建筑弦上有箭,必须发射——“广东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能否为农业现代化找到出路?”中国八亿农民即使进城务工,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能靠农业致富吗?

这个听起来过于宏大的主张,被变成了一个具体的项目:建设总规划面积5000亩的广东顺德新世纪农业园区。目前已开发1200亩,投资3.1亿元。农业园区地处广州、顺德、南海、江门四市交汇处,山水相依,灵气十足。李子流马不停蹄地带着记者参观。

农业园区建有连片鱼塘、孵化育苗中心、苗木越冬温室、研发实验室。 “从长远来看,农业需要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来提高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必须集约化经营,保户生产的伟大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八年的实践已经让李子流“颠覆”了自己。 20多年前,他是广东第一个提出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人。当时的顺德也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一个只有800多平方公里的鱼米之乡,却创造了超过800亿元的GDP,成为全国百强县。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取消家庭生产定额,而是要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发挥现代农业企业的示范作用。”李子流给了自己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位。他不再是一个小农,而是一个农民。龙头企业。

这个想法很棒,但是钱从哪里来呢?李子流利用个人关系,召集了粤港澳16名股东。那些被李子流“绑在海盗船上”的人都不是小人物。香港信德集团的何鸿燊、香港新世界集团的郑裕彤、香港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他们愿意花钱参与新世纪农业园。除了非凡的友谊之外,还因为信任。我相信农民出身的市长确实是牵挂着农民的困难的。事实上,这种信任也源于他们共同的愿望:谁不是农村人,谁不希望农民致富?

由此,李自流成为顺德新世纪农业园的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但他没有领取工资、持有股份、没有参与分红。在经济利益至上的今天,这种义务劳动的做法不免受到质疑。 “没有经济利益的束缚,你的责任和投资怎么保证?”记者直言。李子流的回答出人意料:“一拿到工资,人们的心态就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工薪阶层、工薪阶层。你干多干少,别人会有意见,你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掂量。”而且,拿了工资就不能当董事长了。”私下里,李自流向记者透露:“虽然我在这里拿不到工资,但每个月有9000多元的退休金,吃饭完全没问题。”

“我已经做好失败的准备了”

李子流没有任何学历。他经常告诉别人:我从小只学了两年,边做边学。但他的很多口头禅都成为了广东的名言,比如“多做少说、不说就做、先做再说”、“红灯就走”……回顾这些流行的名言当年,李子哈哈大笑:“因为我是顺德人,顺德人胆子大。”

这种个性也体现在农业园区的建设上。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是有心理准备的,我不以成败论英雄,我只是探索。这几年,我确实遇到了很多挫折,失败过很多次。”说到这里,李子流语气平静。一个真实的失败故事,偶尔自嘲,并将农业园区作为一个商业案例进行分析。

“我们完全是从零开始,规划、征地、让当地农民入股,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四大要素,也是大量积累的,不容易。”新世纪农业园建设之初,出于长远发展考虑,向龙江镇农民征用土地。周围的农民对李子流非常信任,因为他们是几十年前一起挖鱼塘的伙伴。李子流也是为了保证村民的收入,所以征地费比现在的价格要高。此外,他还发动农民将征地资金三分之一入股;如果他们不想再工作,他们可以随时撤回股份。八年来,无论公司盈亏,农民都能拿到高于银行利息的股权分红。累计分红已达近3000万元,投资回报率在10%以上。公司员工大部分是当地农民,为800多名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这么大的企业,70多岁的李子流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他掌握的是企业发展的大方向。 “我不是农民,而是农业企业家。”顺德是一座水乡,李子流选择了发展水产养殖业。农业园区已成为国家级水产养殖基地、顺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生产大口鲈鱼、翻车鱼、鳄鱼等鱼苗,为广东400万亩水面养殖业提供良种。

农业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近两年,农业园区重点发展中华鲟养殖。当时市场上卖到300元一斤,利润可观;但等到他们的鲟鱼上市时,市场价格已经跌至15元一斤。 “我们的损失可想而知。”在鱼苗越冬温室里,李自流从一米深的水池里捞出一只大乌龟。 “你看,这两天到的新品种珍珠龟,要几千块钱。” ,从美国引进的,但是这里能否复制还是一个问题。 “单户农民根本无力投资培育这种良种,所以李自流的龙头公司愿意冒险做出表率。此外,农业园区还与中科院广东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农业园区还开展了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开展田园风味餐厅、“方太”牌高档调味品的深加工。可以品尝公园里生产的无公害蔬菜,乡村的小木楼让城里人伴着蛙声入睡。珠江文化农业展览馆成为青少年的农业科普基地。 ...

“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盈亏平衡,到明年上半年,农业园区将拥有2.5亿资产和1亿现金可以返还给股东。”李子流用手指头给记者数着账目。 “我们是良好的资产,没有贷款。没有债务。”此时他说话时难掩激动,宽阔的额头泛着红光。

作为农业龙头企业,新世纪农业园给周边农民带来的最大效益就是示范带动作用。除了为农民提供高科技、高价值的水产良种外,农业园区广泛的技术和市场服务网络也支持周边农民的科技种植和养殖。采访中,另一位养殖户前来收购刚孵化的大口黑鲈鱼苗。李子流说:“我们不仅卖鱼苗,还免费提供技术指导。”

黎子流孙女_黎子流笑话_黎绮雯黎子流

可见的社会效益更加明显。 20世纪80年代以后,顺德农村地区“池塘塌陷,道路浅,难以通行”。不再种植桑树和甘蔗的地基倒塌受损。下雨的时候,水淹没了山,无法养鱼。深谙养鱼之道的李子流尝试着改造农业园区的鱼塘。他从小就有养鱼的经验。现在他站在岸边指挥。他不仅挖、加固了池塘,而且形成了“田”字形,一河两岸,十分壮观。农业园区改造计划随后在顺德全境推广。全区数万亩鱼塘硬件水平得到提升。农民开始养殖高价值的鱼类,全部用于出口。

除了农业园区外,他们的另一家企业花园式养猪场也被广东省认定为“生态示范园区”。其“穗康”牌猪肉荣获广州市名优农产品称号,并大量出口香港市场。到2008年,年屠宰量将达到20万头。

“现在我敢说我们找到了办法,但不是唯一的办法,农业现代化是个大问题,至少我可以回报农民,为社会做出贡献。” 8年后的今天,李子流正在思考该怎么办。进入下一阶段,将公司交给年轻人,至于人选,“让董事会决定”。

最有价值粤剧迷

退休后,李子流最看重的头衔是“会长”——广东南雄珠鸡巷后裔联谊会会长。由于李子流的爱心和忠诚,被海内外“光复人”推举为他们的会长,并连任三届。珠鸡巷始建于南宋。是中原先民南下进入广东的中转站。目前,海内外后代有5000万,每年回国寻根的人数超过30万。在协会带动下,各地珠鸡巷后人在珠鸡巷投资1亿多元,修建了25所学校和20多座姓氏纪念馆、祠堂。 “异姓一家,同舟共济,务实包容”是李子流引以自豪的珠鸡巷人的品质。

如今,李子流依然精力充沛,还有说不完的“事”要做。

黎子流最喜欢的是粤剧。顺德是中国戏曲的故乡,他从小就接触戏曲。他一退休就成立了“广州粤剧振兴基金会”。对他来说,粤剧不仅蕴含着岭南文化,更是一个人生存伦理的标杆。 “别看一首简单的乐曲,抑恶扬善,忠恶之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生的标准。”郭沫若游览顺德时,感叹“千家鱼塘,千棵甘蔗,千家万户灯”。如今粤剧走向没落,李子流基金会致力于推动粤剧改革重返舞台、接触年轻人。歌曲《花月影》去年在北京一所大学演出,获得好评如潮。

“我一开始唱歌,就赚钱了。”作为粉丝,李子流的“票房号召力”已经成为传奇,这是他参与扶贫的“筹码”。在一场为贫困单亲家庭举办的义演中,李自流凭借一首10分钟的粤剧歌曲,“赚”了200万多元。 “只要钱不进我口袋,又能帮助别人,越多越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