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伟大诗人
据《古今笑史·苦海部第七》记载,北宋太宗永熙年间,一位诗人(近代被誉为“大诗人”)写下了一首诗: 《苏山方记诗》有诗曰:
“独行僧独自归来,
关上门,把柴火盖在门后;
午夜时分,
杜鹃感谢豹子和乌鸦。 ”
加一篇《旧儒颂》:
“秀才学博是一名学生会员,
睡得好,贪得无厌,只爱睡觉;
浅薄、粗俗、不学术,
龙钟年老而衰朽。 ”
初读这两首诗,感觉言辞流畅,韵律和谐,颇有几分“诗意”。但如果你仔细想一想,你就能发现作者是在用文字幽默。先说《素山房积石》。其中的“一”、“独”、“孤”字,都是指一个人; “关门”、“关屋”、“盖柴门”指的是同一个动作。 “子时”、“子时”、“子时”指的是同一个时间; “杜鹃”、“谢宝”、“紫桂”指同一种鸟,俗称杜鹃。
再说说《老儒颂》吧。与第一首诗相同。作者在同一首诗中多次使用同一事物、同一意义:“秀才”、“雪波”、“生源”是同一概念; “睡得好”、“贪睡”、“爱睡”是同一个意思; “浅”、“野”、“没文化”都是指知识浅薄,“龙钟”、“衰”、“高龄”都是指年龄。很大。
冯梦龙将这两首诗列为笑话,或许是为了讽刺诗人用这种写作方式重复同义词,进而提倡语言的凝练。以《素善坊记事》为例。全诗虽然四句二十八字,但仅用十二个字就可以清楚地表达其意思:“孤僧归来,盖木门。半夜杜鹃啼。”
那么,诗人难道不知道这样的同义词重复会让人发笑吗?既然他被称为“诗”,我想诗人就知道了。也许大诗人想要的就是同义词的重复所带来的幽默效果。
杂诗中有一种写作方法,叫重复诗,或罗嗦诗。这种诗体故意堆砌同义词,刻意重复,营造出极具诗意的意境,表达幽默的效果。诗歌虽然要求语言简洁,但重复、啰嗦形成一首诗也有其趣味性。
其实,这种同义词重复用在文章写作中,有时还是蛮有趣的。例如,柏阳先生在写文章时,常用“疏而平凡,平凡而稀疏”来表达事物的普遍性和普遍性;他常用“一堆乱七八糟”来表达事物的复杂性和难度。这种重复不仅表现出一种语言幽默,而且给人以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有时,这些同义词会重复出现,在演讲中使用时非常有趣。有一次,朋友聚会,喝酒时,一位文友发表演讲。他用“大哥,大人,大哥,大哥,我在这里……”作为开场白。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效果出人意料地幽默。
另外,为了说明某件事的重要性,还可以用同义词重复包含同一个词来强调,如“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工作、再努力工作”、“创新”等。又比如“不错,不错,真好”,“有品味,独特,独特”等,这样用起来,才更有意义;效果胜过一个词。
由此看来,正是冯梦龙先生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曲解了宋代诗人,看来他的名字应该得到纠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