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永远纯真的数学巨人
学者小传
陈景润(1933-1996),福建福州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0年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1953年在北京四中任教,1954年在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1957年获博士学位。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包括《初等数论》、《组合学》、《哥德巴赫猜想》、《组合数学导论》等。
厦门大学校园内的陈景润雕像。沉世豪 摄/光明影业
也许这就是命运。 1981年4月,厦门大学庆祝建校60周年,我作为校友代表受邀回到母校。在庆祝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新婚的数学家陈景润。那天,他坐在主席台上,脸色红润,英俊潇洒,精神抖擞。会后,我看到陈景润在会场外与老师交谈,但不到5分钟,他就被蜂拥而至的记者包围。
十五年后,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不幸去世。 1997年春天,厦门大学出版社邀请我写一篇长篇传记,回顾这位数学巨人的一生。他的人生经历是一个惊心动魄、生动的现实,就像一个神话:一只平凡而又有些卑微的“丑小鸭”,如何仅靠一支笔和无数张草稿纸就夺得了数论的桂冠? “哥德巴赫猜想(1+2)”的明珠,至今已成为世界无人能逾越的巍峨高峰?
接受任务后,我就沿着陈景润的人生轨迹走下去。无数生动的故事让我认识了徐迟先生的代表作《哥德巴赫猜想》之外的陈景润。
今年是陈景润诞辰90周年。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他的身影——永远纯真的数学巨人。
1978年2月16日,《光明日报》头版转载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资料图片
厦门大学,梦想起飞的地方
人需要一个平台,就像演员需要一个舞台一样。
1950年春夏之交,陈景润考入厦门大学。他主修数学和物理,班里只有四个学生。他喜欢读书,尤其是数学书籍。幸运的是,进入大学后,他就像高尔基所说的“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向面包”。他进入了痴迷的状态,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上。
他对自己的学习有一套“高标准”。每天,他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根据自己所学的课程完成一批习题,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他彻底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他的老同学杨先回忆说:有一次,突然下雨了,同学们都跑去找地方避雨。只有陈景润还在散步。杨先惊讶地问道:“你就不怕被雨淋到吗?”他突然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感觉到雨——他完全沉浸在书海里了。
在厦门大学读书期间,陈景润没有看过电影,也没有去过那么近、那么美丽的鼓浪屿。他的学生们惊叹于他对书籍的热爱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因此有人给他起了“爱因斯坦”的绰号。最了解陈景润的林群院士曾说过一句很有见地的话:“科学就像爬山,有的人爬上山,浏览了山顶的风景,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但陈景润不一样。同样的道理。” ,登山,如果有的话,他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直到他完全明白了上山的路。 ”。
对于从事数学研究的人来说,读书就是学习,重在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就是实践,重在提高能力。两者的结合就像刻苦练习一样,为后来克服困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陈景润后来创造的神话奇迹,其实有着超乎常人的深厚底蕴。
1953年,陈景润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第四中学任教。虽然他学识渊博,但他却像一个孤独的人,习惯在数学的王国里徘徊。他生性也不善言辞,无法适应中学教学。他为此感到沮丧和焦虑。他的身体本来就不好。他一年内六次入院。后来,他不得不辞职回到福州,靠摆书摊维持生计。
对于一个厦门大学毕业生来说,陷入这样的困境,确实是无奈。时任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调陈景润到厦门大学数学系资料室工作。
陈景润被救了!
陈景润回到厦门大学。除了日常工作之外,他还夜以继日地学习。关于他的读书方法,成名后的陈景润在一篇文章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独白:
当我阅读时,我不仅满足于理解,而且还想记住所理解的内容。熟能生巧!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用四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经验:“静静地观察,熟在心里,集中思想,然后一气呵成”。我就走了这样的路,这确实是最好的办法。我们同意!那时,我已经能把许多数学、物理、化学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储存在脑子里,并随时应用。
不得不佩服陈景润,踏踏实实地学习,具有很强的原创性。他居然能够将鲁迅先生在文学创作上的精神力量融入到他的数学王国之旅中。
许多数学著作又大又厚,不方便随身携带。陈景润把书一页一页地拆开,随身携带,走到哪里都可以翻阅。比如华罗庚的著名数学著作《堆积素数论》就厚如砖头。陈景润一页一页地拆开,逐字逐句地研究。他读了三十多遍,几乎都背下来了。陈景润日日夜夜游走在学术界,他的生活被简化为只有两个字:数论。
如何学习?中国有句古话:根基固,枝干强。陈景润做到了极致。他就像是一位修炼了很久的骑士,终于提剑出山了。他一出手,便震惊了世界。
他将几乎所有努力的结果写进了一篇关于“利他问题”的论文中。对于这篇论文的水平和价值,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专家评价仍然是:一个数学家一生能有这样的发现是幸运的。仔细审阅后,华罗庚感慨地对弟子们说:“你们留在我身边,让一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让我的作品得到了提高。”
命运为陈景润打开了一扇更具诱惑力的大门。
陈景润《初等数论》
三平米浴室打造璀璨春秋
华罗庚对于人才有着敏锐的眼光。 1957年9月,他排除万般反对,将陈景润调至北京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初到北京的陈景润只是研究所的实习研究员,住在宿舍,四人一间。大家都是幸福的光棍,但陈景润却很难幸福。他不善于与人交往,喜欢独处。只要关上门,他就可以独自徜徉在迷人的数学王国里。我在哪里可以找到这个世界?他的目光竟然盯着那个只有三平米的厕所。
现在想来,这真是一个近乎可笑的笑话。有一天,陈景润鼓起勇气和同宿舍的同事商量,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让他一个人上厕所。当然,这个提议会给他们带来麻烦,因为房子里只有一个厕所,室友们想要“方便”就得去门对面的单位。说完,陈景润看着新认识的搭档,目光十分真诚和严肃。他们一起笑起来,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好!绅士之美!”
得到许可后,陈景润立即收拾行李搬进了那个三平米的厕所,在那里住了两年。
厕所没有暖气,北京的冬天很冷。陈景润在厕所中间挂了一个大灯泡,既可以照明,又可以供暖。灯高高悬挂,照亮了700多个夜晚,照亮了这位孤独行者在科学崎岖路上的艰辛历程。
他吃得更加简单。通常的菜谱是:两个馒头,一个五分钱的菜。不过,陈景润对于喝水倒是颇为擅长,而且很有讲究:他总是在开水里放几片西洋参或人参。或许,这就是他最奢侈的享受。他买不起品质好的西洋参和人参,所以最常用的就是人参。他不止一次地向人们传授他的经验:喝人参和人参的功效是一样的。
陈景润的习惯是凌晨三点起床上班。小屋真好,安静如水,连熟睡伙伴的鼾声都被隔绝了。他躺在床上工作,和往常一样,他灵活的思维开始悄然启动。
他把解决华林问题的目标作为自己奋斗的标杆。这个问题已被希尔伯特、哈代、华罗庚等人研究过,狄克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剩下的问题在数论史上仍然是一个空白。
这次针对华林问题的攻击,会是致命一击吗?
他不盲目自信,也不鲁莽。一位熟悉他的老朋友这样分析:陈景润的基本功很扎实。他对数学定理、公式的熟悉,就像老工人熟悉机器零件一样。一个老工人可以用零件组装一台机器,他可以使用这些基本计算公式创建新的定理。经过长时间的苦读,他背诵和计算的题目都能成山成水。他熟悉了数论领域的每一朵白云,每一缕春风。
经过长途跋涉,陈景润终于登上了山顶。 1959年3月,他在《科学记录》上发表论文《瓦林问题中g(5)的估计》,填补了数论史上的一项空白。陈景润在三平米的特殊世界里谱写的璀璨春秋,将铭刻在永恒的历史中。
陈景润《组合学》
六平方米锅炉房的血腥跋涉
这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刀柄型锅炉房。面积六平方米,没有锅炉。房间的角落里,一个突出的烟囱占据了显眼的位置。门的左边,摆着一张单人床,一张断腿的凳子斜向一边,正好可以让人坐。床变成了书桌。陈景润躺在床上,还在做数学。这个小屋就是陈景润最终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2)的地方。
1964年,他悄然开始攀登哥德巴赫猜想(1+2)的危险高峰。虽然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2)的论文于1966年5月发表,但陈景润深知证明过程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过于复杂、不够简洁、偏颇、不明确。这就像一条上山的路。他到达了山顶,但路线还不清楚。他想进一步改进它并简化它。 “文革”期间,陈景润也受到攻击。窗外,浑水滚滚,轰鸣声大作。陈景润擦掉脸上的口水,将创伤深深埋藏起来,还在研究自己的数论。 “两室仅剩一名士兵,莲戟孤身徘徊。”门外越来越热闹,陈景润渐渐被人们遗忘。
陈景润行事谨慎,没有轻易出去。他不擅长抱怨,所受的天大的委屈他也只是默默承受。数论,哥德巴赫的猜想,是他一生中最忠实的旅伴。他紧紧地关上门,默默地筑起了马奇诺防线。血腥的旅程需要超人的意志和韧性。小屋里,他几乎变成了一幅静止的油画,一尊刚毅的雕塑。
随后,中科院大部分人都收拾好背包,前往“五七干校”。体弱多病的陈景润竟然被留下了。仿佛潮水退去,原本喧闹的办公室突然变得安静。夜晚的长廊冷冷清清,空荡荡的,孤独的,似乎还带着淡淡的忧伤。时代似乎忘记了这座神圣的宫殿;心不在焉的人们似乎也忘记了陈景润。
房间里的电线被剪断了,陈景润买了两盏煤油灯。一个开着,另一个则在角落里默默等待,随时等待主人的调度。黄绿光芒将陈景润瘦弱的身影幻化为一把徒手变形的弓,清晰地倒映在白墙上。他又开始了梦幻般的徜徉,察看圣域艺园春秋植被,欣赏长满青苔的悬崖绝壁,以及悬角如翼的古亭。步道如丝,与流云、永远神秘的山峦系在一起。低头一看,脚下长满了荆棘,石阶也湿漉漉的。难道是孤独的徒步者流下的泪水和汗水?
陈景润的草稿和手稿被批评他的人毁掉了。一片废墟,满目疮痍,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陈景润就有这样的毅力。他认清了真相,并义无反顾地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一个人虽然渺小,但当他把自己的一切与照亮世界的真理融为一体时,他就像一滴水融入浩瀚的大海,就像一根草叶融入雄伟的草原。它产生神奇的力量和永恒的生命力。
窗外,万家灯火辉煌,而陈景润的小房子里,每一盏灯都亮如豆子。光无声无息,照亮了即将到来的世界,照亮了深深的、浅浅的、时常弯曲的坚实足迹。他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了真正完善并最终征服哥德巴赫猜想(1+2)的“成功”上。
六平米的小屋整天关得严严实实,晚上窗户上闪烁着昏暗的灯光。人们不知道陈景润在做什么,也似乎懒得知道。偶尔,陈景润会从小屋里出来,手里拿着一个现在已经很难看见的竹壳保温瓶,或者是一只口部斑驳的搪瓷碗。除此之外的饮用水、饮食、生存必需品均免税。
四年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烧了多少灯芯,烧了多少煤油,无法计数。四年的时间,煤油灯下,没有人知道陈景润经历了多少次失败。当他成功后,人们才在他的床底下发现了十袋草稿纸。
早在1963年,他的好友林群院士就被陈景润的吃苦耐劳精神所折服。有一次,陈景润问:“你怎么知道10阶行列式不等于0?别人的论文是这么说的,作者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这个问题需要硬计算,需要乘以360万项,至少需要10年时间。仅仅一个月后,陈景润就告诉林院士:“已经计算过了,结果正好为零,我不相信那篇文章的作者有时间计算,他一定是瞎了。”陈景润的毅力和耐心以及应对大计算的勇气是常人无法企及的。哥德巴赫猜想具有极其强大的逻辑性和极其严格的计算过程。它不能使用电子计算机(陈景润当时没有这样的设备)。陈景润仅靠一双手和一支笔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多么困难啊。
科学研究需要组织团队,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陈景润凭借一己之力,成功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1+2)。这是中外科学史上的一个神话。古诗云:“坚守青山不放手”。关键和根本就是一个“咬”字,其中包含着艰辛,包含着决心,甚至包含着泪与血!
陈景润与华罗庚(右)合影。资料图片
他行走在喜马拉雅山之巅
早在1966年5月,陈景润就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文章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但那篇论文只是一份总结报告,繁琐复杂。而且,由于随后的社会动荡,并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1972年,历经九十九、八十一难的陈景润,用自己独特的智慧和超人的天赋,改进了古老的筛法,科学、完整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1+2),并写下了流光安充满色彩和圆润的惊天动地的作品。
《科学中国》杂志于1973年正式发表陈景润的论文《大偶数表是一个素数之和与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1+2)的证明。这篇文章的标题与1966年5月陈景润发表在《科学通报》上的论文标题相同,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文章简洁明了,证明过程充满了惊人的精彩。
数学界轰动一时。深陷政治漩涡的中国数学界尚未从重重压迫中彻底解放出来,但很多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陈景润论文的真正含义:它是无价之宝,是从大地升起的一颗明星。中国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新星!
密切关注陈景润战胜哥德巴赫猜想(1+2)的外国科学家看了这篇论文后真是心服口服。世界著名数学家哈贝斯坦从香港大学获得了陈景润论文的副本。他就像捡到宝一样,立即将陈景润的(1+2)写进了他和里希特合着的专着中。为了等待陈景润完整证明(1+2),他们将专着的出版推迟了几年。这本书的第十一章也是最后一章的标题是“陈氏定理”。在文章的开头,他深情地写道:“我们这一章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下面陈景润惊人的定理。我们在前十章中已经这样做了。结果直到付印时才被注意到;这是筛分法各个方面的巅峰之作。”
陈景润的血泪历程感动了所有了解他艰辛的人。华罗庚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说道:“我学生的作品中,最让我感动的是(1+2)。”
美国著名数学家A·威尔在读完陈景润的一系列论文,特别是关于哥德巴赫猜想(1+2)的论文后,热情地评论道: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仿佛登上了喜马拉雅山之巅。走。
这就是我认识的陈景润。虽然才四十多年前,我却远远地遇见了他。虽然认识陈景润的时间很短,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陈景润并不像之前报道文学说的那么“傻”。 20多年前,我们从陈景润的家乡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鹿雷村出发。在那个名人辈出的美丽村庄里,我们从儿时的朋友和老乡那里听到了许多关于陈景润的有趣故事;然后我们去福州找到了陈景润的弟弟陈景光,他热情地讲述了许多关于陈景润鲜为人知的事情;在福州仓山英华中学,我们找到了陈景润。景润的校友得知情况后,竟然在学校档案室找到了陈景润中学时的成绩单和借书证;厦门大学是陈景润学习和工作的地方。他的老师和同学详细地讲述了我们眼中的陈景润;最后一站是北京。我们留在中关村,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仔细采访了陈景润的家人和同事。昆女士陈景润女士讲述的一个精彩细节,让我的思绪突然被强烈的阳光照亮:尤昆真诚地告诉我们,陈景润一点也不傻,他更天真。那时,他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陈有为。他抱孩子的方式极其有趣,低着头,高着脚,就好像拿着一个炮弹一样!说到这里,尤坤还模仿陈景润抱孩子的样子,笑道:“看起来像个大孩子了!”
“在数学上是巨人,但在其他方面却是个孩子。”突然的领悟和发现,就像汹涌的潮水一样,差点把我卷走。真是不穿铁鞋就很难找到任何东西,而且根本不费力气!我终于找到了陈景润传记中的人物。在数学领域,他不愧为巨人;生活中的陈景润并不是一个傻瓜,而更像一个天真的孩子。按照这个人物定位,我开始写,写得很顺利。该书出版后,尤坤含泪说道:“读完这本书,一个活生生的景润出现在我的面前!”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陈景润永远活在历史中。他的传奇经历,浓缩了整个时代的酸甜苦辣。陈景润确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和典范。他去世27年后,他的雕像依然矗立在他的母校厦门大学校园里。
这一理论突破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全局性意义。中国出了陈景润,让全世界瞩目;今天,我们渴望看到更多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的涌现。时间会一次又一次地召唤他。
《光明日报》(2023年5月22日第11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