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与黑暗的“两只手”正向中国伸出
“如果台湾受到中国(大陆)攻击,美国会保卫台湾吗?”
拜登回答:“是的。”
这段对话在拜登访问日本的第二天就成为了几乎所有国际媒体的头条。
美国官员赶紧出面救火,称美国官方对台湾的立场没有改变,仍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这让人想起去年10月,当时拜登也对是否使用武力保卫台湾的问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但后来被白宫官员澄清。
如今,同样的剧情再次上演。这是否又是美方的一次失言?
事情没那么简单。
无论是明线还是暗线,美国都在采取行动。
01
23日,在日美领导人会晤后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拜登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这是我们做出的承诺……我们同意一个中国政策”。我们签署了这一点,并签署了一些相关协议,但认为可以通过武力或只能通过武力获得的想法是不合适的。”
他还补充说,他希望这样的事件不会发生,或者没有人试图这样做。
拜登随后还将台湾与乌克兰问题联系起来,称如果发生武力夺取台湾的情况:“这将是又一次类似于乌克兰发生的行动”。
全场一片哗然。
不仅媒体措手不及,根据美国媒体对现场的描述,在场的美国官员的反应也令人震惊。
当拜登回答有关台湾的问题时,随行官员在座位上密切注视着他,其中一些人低下了头。
随后,拜登的助手立即对美国媒体表示,拜登政府的几名高级官员对这些言论感到措手不及,并补充说,他们没想到拜登会这么明确。
拜登发表上述言论后,白宫官员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美国官方立场保持不变。官员们表示,“正如总统所说,我们的政策没有改变。他重申了我们的一个中国政策以及我们对台海和平稳定的承诺。他还重申我们根据《台湾关系法》向台湾提供军事手段履行自卫的承诺。”
白宫发言人也回应称,美国对台政策没有改变。
台湾的“谢谢”来得很快。台湾所谓“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对拜登总统和美国政府重申对台湾坚如磐石的承诺表示诚挚欢迎和感谢。
毕竟前一天,在台湾能否参与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的话题上,白宫安全顾问沙利文明确给出了否定答案,让民进党当局感到失望。
那么拜登到底是无意的“失态”,还是刻意的“承诺”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台湾其实已经成为拜登首次亚洲之行无处不在的主题。
23日,日本和美国领导人在联合声明中再次提及台海问题,重申“台海和平与稳定是国际社会安全与繁荣不可或缺的因素。我们鼓励和平解决两岸问题。”
22日,白宫安全顾问沙利文在与拜登一起飞往日本的飞机上就台湾问题对记者表示,“我们不希望看到单方面改变现状,当然也不希望看到军事侵略。我们希望这一信息不仅来自我们,还来自该地区及其他地区的一系列盟友和合作伙伴。”他还表示,“我们希望加强与台湾的经济伙伴关系,特别是在先进技术问题上的合作,包括芯片和供应链。”
21日,韩美领导人联合声明中再次提及台海问题,称双方一致认为,台海和平稳定是促进印太繁荣的关键。太平洋。
甚至20日晚,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发推文表示,美国不同意“一个中国”原则,但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他写道:“美国不同意中国的‘一个中国原则’。我们仍然致力于奉行长期的、两党的‘一个中国政策’,该政策以《台湾关系法》、《中美联合公报》和台湾的‘六项保证’为指导。”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对此予以强烈回应,中方对美方言论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在涉及主权、领土完整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方没有妥协的余地。任何人都不应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和强大能力,不要站在14亿中国人民的对立面。
汪文斌强调,中方将采取坚定行动维护主权和安全利益,说到做到。
02
事实上,拜登出人意料的讲话抢走了他日本之行原本焦点的注意力。
拜登访日的重头戏原本应该是“印太经济框架”(IPEF)。
23日,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文莱、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13个国家宣布启动IPEF。
目前这个框架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事实上,“对抗中国”是这个框架的最大标签。
美国官员表示,IPEF 代表了“超越传统贸易协定的新合作方式”。
美国媒体称,这是拜登政府与亚洲国家建立经济关系的“最雄心勃勃的尝试”。
根据披露的协议,IPEF将重点建设互联经济、弹性经济、清洁经济和公平经济等四大支柱。
有媒体评论称,华盛顿希望通过在供应链、清洁能源和数字规则等全球问题上合作来“对抗中国”。这些都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前瞻性领域。这些领域的主导地位也将带来未来30年的发展机遇。
20日下午,拜登抵达韩国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三星电子芯片工厂。他与韩国总统尹锡岳一起参观了工厂正在启动的第一条生产线和正在建设的第三条生产线。随后美国和韩国领导人宣布启动两国技术联盟。
这表明华盛顿现在正在供应链、芯片和数字规则等领域做出巨大努力。
那么这个框架不包括什么?
IPEF恰好无法给予亚洲国家他们最想要的东西。
因为 IPEF 不包括谈判关税削减的计划,也不包括消除市场准入壁垒的广泛措施。
专家表示,“受美国国内贸易政治的制约,亚洲国家想要的正是拜登无法提供的,那就是更多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
对于降低关税,美方是这样解释的:我们的IPEF不是传统的贸易协定,而是新型的贸易协定。这是 IPEF 的功能,而不是漏洞。
如果真是这样,美国还是可以通过玩文字游戏来避免。回避谈及消除市场准入壁垒,直接说明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影响依然很大。毕竟拜登政府回国后仍需面临中期选举带来的政治压力。
事实上,23日宣布的发射只是一个宣言,一个美国想要保持在亚太地区经济影响力的宣言。
接下来,各国将启动为期12-18个月的贸易谈判。这个时间表仍然是一个乐观的估计。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地区国家对此的信心有多大?
作为IPEF的创始成员国,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加坡有意加入美国主导的IPEF,同时也支持中国加入CPTPP。他说,新加坡应该取得良好的平衡。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表示,希望美国能够重新加入TPP,称这将具有战略价值并加强美国与亚洲之间的关系。然而,这在本届美国国会根本不可能通过。
即使在美国,大多数美国人对这个IPEF框架也持“名义上”的看法。
03
对于拜登有关“军事干预台海”的言论,《布衣岛》询问了多位美国问题和台海问题专家,他们给出的解读略有不同。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问题专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表态,因为华盛顿似乎已经放弃了美国长期以来在涉台问题上的战略模糊政策。当然,拜登在发布会上的言论可能会在随后被白宫澄清,导致外界认为拜登失言了。
毕竟,拜登此行能够称呼尹希越为“文在寅”。美国媒体或许会说,这证明拜登的大脑可能在繁忙的外交日程中突然“短路”了,而不是美国的对华政策。涉台问题发生重大变化。
然而,美国近期在涉台问题上的行动和表态却前后矛盾。美国涉台行动轨迹清晰。一方面在语言上坚持“坚持战略模糊”,另一方面又不断升级各种行动。如今,拜登“美国准备军事干预台湾”的言论,彻底暴露了其近十年来反对台湾的本质。
因此,这是一个危险的声明,可能会导致危险的行为。
此外,这位专家告诉《不一刀》,拜登在日本的表态也是最糟糕的事情之一。日本很早就渴望美国说出这句话,因为日本非常狡猾。最初正是日本的表态鼓励北约将重点放在亚太地区。
“印太战略”最初是由日本倡导的。现在看来,让美国放弃在台湾问题上的模糊立场已经达到了目的。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告诉“不一刀”,总体而言,拜登更多的是重复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从美国近年来的军事行动和政策实践来看,明显加大了对台湾的军事支持,并正在朝着战略明确的方向发展。
不过,美国官方是否承认拜登的表态是“改变”,还是只是拜登在面对记者提问时的即兴表态,还需要看白宫接下来的表态。由于美国内部一直存在关于是保持战略模糊性还是战略明确性的争论,因此很难判断拜登的表态是否是一个转折点,不排除各种可能性。
吴心伯表示,类似言论其实小布什在担任总统时也曾发表过。内容大致是“如果大陆进攻台湾,美国将竭尽全力帮助保卫台湾”。后来这个说法又加上了一个前提——如果台湾不追求“台独”,大陆宣布有意进攻台湾,美国会怎样?
拜登这次没有提及先决条件,只是笼统地说“如果大陆使用武力,美国将提供军事支持”。但这个“武力支持”也要看如何理解。比如美国会说对台军售也是武力支持,或者说向台湾提供了一些军事情报。
因此,吴心伯认为,我们还是要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回应,明确自己的底线,巩固自己的实力。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面前,我们不能让步。
台海问题专家告诉“笔一刀”,拜登可能顺利泄露了一些私人事情。不过拜登和他身边的人也知道这件事非同小可,因此白宫随后也做出了一些澄清。
在美国一些政治精英看来,美国与台湾虽然没有正式关系,但存在实质性的“准联盟”。因此,一些美国媒体和美国政客频频将台湾与乌克兰进行比较,试图凸显“台湾比乌克兰更重要”。
美国政治精英越来越多地拿所谓“六项保证”和“与台湾关系法”说事。目的在于,“六项保证”也与拜登所说的含义相同,但从未将策略明确化。
这位专家认为,美国的总体态度是双方都不应该打破平衡。 “不统一”、“不独立”、“不武力”对美国最有利,因为美国不想卷入战争的泥潭。当然,最坏的情况下,如果台海爆发战争,对于美国支持台湾的可能性,我们肯定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我们要做好反干扰、反干预的准备。
如果说台湾问题是美国对华博弈中的一条“明线”,那么美国刚刚宣布的“印太经济框架”实际上就是一条“隐线”。因为美国试图利用这种以产业技术、供应链和贸易经济为重点的“安排”,将亚太的优势资源框入自己的小圈子。
尤其是这个“印太经济框架”现在或明或暗地将中国排除在外。
在与日韩联手控制高端芯片和半导体产业后,美国的下一步意图是站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顶端,希望进一步扼杀美国的技术发展和经济发展。中国相关产业。
对于这一举动,我们不能放松警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