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一本敢于说真话的书
一般来说,一个学者会经常阅读自己专业的学术期刊,通过在这些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他或她会了解或知道这个专业的学者是谁,他们在做什么研究。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从未在其专业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文章,那么他或她一般不应被视为其专业的学者或专家,也没有资格从事其专业的研究。专业,更不用说写他或她专业的大部分文章了。一部关于头脑的研究著作——即使能写,也肯定写得不好。
然而,我自己也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比如我逛书店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一些这个专业领域新出版的研究著作,然后我一看作者的名字,却根本不认识。后来发现这种情况在社会科学中经常出现。
我在一些学术会议上多次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例如,在一次本专业的学术研讨会上,会议正在进行时,会场外进来了一个人。听了一会后,他站起来向正在发言的学者提问,并对学者们的观点进行了评论。
他首先强调,他不是来参加会议的,也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他只是去办别的事,路过会场,出于好奇,就进来听听。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此人发言后,所有与会学者都认为他的演讲非常好,对问题的分析“深刻”,纷纷鼓掌。
其实,我对这个人的“精彩”评论并不感到惊讶,因为这个人可能确实有很棒的想法。但我在思考这个问题:
为什么一个不懂专业的人能在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言,而且比从事这个专业的人讲得更好?这意味着什么?
这本身就说明这个职业本身并不“专业”。这意味着该专业学者讨论的问题的水平和使用的术语与未接受过该专业培训的人几乎相同。换句话说,如果这些受过多年专业教育的学者比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学者还差,那么我们的学科一定有问题。
这会让人很沮丧,会感叹:我是怎么学会这样一门学科的!我们这些人也读过这个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这些年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又做了什么!
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不也是这样吗?如果举办“高能物理”研讨会,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在真正“科学”的领域,外行是绝对不可能参与讨论的——即使他想对此发表评论,参与者也肯定会遭到轰炸。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国外社会科学领域并没有出现。国外社会科学专业教材都会强调这样一句话:“没有接受过本学科专业训练的人是不可能进入这个学科的”。
但为什么在中国的社会科学领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且经常发生呢?我们的社会科学有问题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发现中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社会科学缺乏“科学”的成分。学者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与普通人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一样。差别太大了。
学者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
普通人或未经专业训练的人感知的是普遍的生活世界。这种感知是直接的。他们使用自然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们根据自己特定的个人立场和经验来判断事物。 ,并带有个人价值判断。
科学家生活在一个由过去的科学家建立的科学世界中。他们运用本专业的理论、术语和方法所形成的一整套知识体系来思考和研究问题。研究问题时,他们注重运用本学科的知识。理论使用能够反映事实的数据和能够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模型或方法。给出的判断没有任何价值。
普通人在讨论问题时更注重目标和结果,通常不会明确说明实现目标的方法或程序;而学者们通常更注重方法和程序。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和程序来追求自己的目标,但前提是少数人熟悉这些特殊的方法和程序。
从学者与普通人分析问题的差异来看,我们似乎感觉中国社会科学学者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与普通人是一样的。他们的行为不像受过专业训练的专家,因为他们不像专家那样研究问题并讨论问题。
他们实际上是冒充专家的普通人。当他们以专家的名义随意发表一些令人厌烦的荒唐言论时,专家就成了“专家”,教授就成了“尖叫的野兽”。他们破坏的是整个学术界的声誉。
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名义上的专家还在培养他们的学生。
以上文章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乔晓春老师写的。 》。他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这也是一本敢于说真话的书。
那么,中国社会科学距离科学到底有多远?乔晓春老师的结论是:我们还没有上路,我们不在同一条路上,我们无法测量距离。
蔡元培先生曾指出,过去中国没有科学这个东西,中国只是用哲学和幻想来任意推测事物。一百年来,这种情况不仅没有改变,在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更为普遍。
社会科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的研究与社会有关,其结论有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社会科学有一套基础研究方法,不仅普遍不为公众所理解,甚至在学术界也常常被忽视。以至于今天社会科学的意义已被极大地扭曲甚至滥用。为什么很多社会科学研究常常打着科学的名义做一些非科学的事情?如何避免社会科学的“注射洗脑”?
为此,苍山野语诚心推荐这本非常犀利、确实鼓舞人心的书《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有多远?》本书从国情、观念、方法等方面揭示了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存在的“不科学”、“非科学”甚至“伪科学”现状。社会科学能够分析现实、辨别真假,洞察被社会科学所掩盖的现实问题。
因为我知道这本书的价值,所以我有幸获得了乔晓春老师亲笔签名的一本,并获得了独家授权。签名副本数量有限。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先领取(也可购买说明书中的《多元思维模型》七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