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高考”名人的有趣轶事。

2025-04-28 -

文/杜丽萍

“朝中是田社郎,暮光是天子殿”是科举制度实施一千多年来中国士大人的终极梦想。这个古老的“高考”困扰着不少读者,也留下了许多有趣的轶事。

名人轶事趣事_名人趣事轶事有哪些_名人趣事轶事怎么写

“朝是田社郎,暮光在天子殿”(资料图,源网)。

黄章的“百年观”。

在《儒史》中,范锦考了20多次,直到54岁才考上了考场,得知好消息后,他喜出望外。

名人趣事轶事有哪些_名人趣事轶事怎么写_名人轶事趣事

范锦中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所反映的情况确实是史实的。在科举历史上,像范锦这样的考生,在 54 岁甚至更年满的时候参加考试的情况并不少见。

明末所著的《枣林杂记》记载,刘朱、董有信为两位晋师,均为年长候选人。刘朱是荆州公安县人,与内阁第一助理张居正关系非常好,是“湖北乡亲”。但刘朱已经考了 36 年,直到 66 岁的时候,他才在张居正担任主考官的时候上榜,才考上了进士。

曾任南京大理寺秘书的董有信,直到 70 岁才被进士,这成为当时明朝官场的趣谈。好在董有欣活得很长寿,一直活到90岁去世,否则这名声早就白费了。

中国古今考试史上“考生”年龄最高的记录是广东顺德的老才子黄章,他当时已经100多岁了。清代陈康起在《郎骞志两招》中记载,黄璋在康熙 38 年(公元 1699 年)参加乡考时,已经 102 岁了,已经有一个曾孙。进幕时,黄章在曾孙的带领下进去,他还在进入考场的灯笼上写下了“百岁观客”四个大字,并表示如果这次考失了,105岁就考不上了,108岁就好运了, 这成为一个历久弥新的奇怪故事。

名人趣事轶事怎么写_名人趣事轶事有哪些_名人轶事趣事

活到老,考到老(数据地图源网)。

名人趣事轶事有哪些_名人轶事趣事_名人趣事轶事怎么写

白居易的“券”遇见知心朋友

唐朝考生考完后不离开北京,除了需要“暑期班”复习外,还与另一个重要的活动安排有关,那就是“线卷”。

所谓“线纸”,说白了就是候选人拉扯关系,走后门。考生将自己引以为傲的作品制作卷轴或装订书籍,送给官场和学术界的名人,以求得到这些“贵人”和“名人”的赏识,提高考官对自己的“印象分”。

据《唐家燕》记载,镇元十六年,诗人白居易第一次来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时,并不出名,于是带着他的诗歌,找到了当时的文化名人和诗人,想推荐他。听了白居易的名字后,他一边看白居易的试卷,一边开玩笑说:“白居易,长安的一切都贵,你住得不容易。但当他读到《告别古草》中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拂生长”时,他大吃一惊,立刻改口说:“有这样一句话,活在世上很辛苦!”

白居易因为言辞好,受到京城文人达官贵人的青睐,当年也顺利入金士。

名人趣事轶事有哪些_名人趣事轶事怎么写_名人轶事趣事

白居易的“行券”遇上知心朋友(资料图、源网络)。

苏轼“理所当然”说服考官

北宋嘉佑二年,宋仁宗任命欧阳修为主考官,主持礼部考核,考题为《义罚赏论》,而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苏家三个儿子, 也包含在参考文献中。苏轼写了一篇关于“立法高尚,责任宽”的论点。看完这篇文章,副主考官梅耀晨叹了口气,感叹有“孟克的风格”,很重要,立刻向考官欧阳修推荐。欧阳看完后,也欣赏了这篇文章,就是在文章中引用了苏轼:“当尧,高涛是兵,会杀人。高涛说要杀,三。姚说有芝,三。这个典故感觉相当模糊,我不记得它是从哪里来的。不过,我觉得这个史料讨论得非常紧密,没有什么不对。于是大笔一挥,他点开了候选人的进士的第二名。

考试结束后,欧阳修问苏东坡:“哪段经文记载了瑶、高涛这段话?我不记得我在哪里读到的。苏东坡道:“我想当然。“苏轼说,我觉得尧帝大方,法官也很严厉,所以他当权的时候,自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名人趣事轶事有哪些_名人趣事轶事怎么写_名人轶事趣事

苏轼“理所当然”说服考官(资料图、源网)。

欧阳修大吃一惊,心想苏轼善于读书善用知识,以后写文章的时候,肯定能独树一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