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可治愈癌症?死亡由食物造成?这些说法纯属谣言
不知您是否曾在朋友圈看到过这样的文章:
《死亡,是食物造成的!》
《牛奶致癌!肉蛋奶,是史上最强悍的健康杀手!》
《别再吃肉了!素食能预防各类疾病,甚至可以治愈癌症》
……
这些广为流传的爆款文章中,引用了众多数据和实例,并多次提及《中国健康调查报告》这一文献以及《救命饮食》一书。据说,该报告耗时20多年,字数百万,被誉为史上最全面、震撼全球66亿人的健康重大发现;而这本书则被誉为一本能真正拯救您生命的佳作。
事实果真如此吗?
近期,中国科学院的院士陈君石专门撰写文章,对《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关于“牛奶引发癌症”、“素食可以治愈癌症”等不实言论进行了积极的澄清。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关于中国的研究篇幅其实非常有限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系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考林•坎贝尔教授及其子托马斯•坎贝尔在1990年代所著的营养学普及书籍。然而,书中对中国的研究内容并不多。书名之所以命名为《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实乃出版社的主意,旨在吸引读者关注。一旦作者与出版社达成出版协议,便不得对书名提出异议。
后来市面上新出现了一本叫做《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的翻译版本,其封面上宣称“对全球72亿人口饮食与疾病关系的重大发现震撼人心”“坎贝尔博士基于良心的建议:死亡,源于食物!”等等,这些宣传内容实在过于夸张,与书籍的真正内容相去甚远。
同时,网络上流传的关于此书的所谓“总结”,诸如“人们普遍认为最具营养、品质上乘的食物——奶、蛋和肉类,在实验数据中却成为了史上最强大、最高效的健康杀手!”“坎贝尔教授的研究表明:动物蛋白质与癌症存在直接关联”“素食疗法能够治愈那些无法治愈的疾病”“即便是少量摄入动物性食物,也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这些观点均是对坎贝尔教授理论的严重误解。
书中从未表达“牛奶致癌”的观点
这本书中最为轰动的新闻便是所谓的“牛奶致癌”说法。然而,真相究竟如何呢?坎贝尔教授在书中详细阐述了他进行的一项大鼠实验。在该实验中,他将大鼠分为两组,分别喂食含有相同剂量黄曲霉毒素B1(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的酪蛋白(牛奶中的成分)饲料和大豆蛋白饲料。实验结果显示,食用酪蛋白饲料的大鼠患肝癌的比例显著高于食用大豆蛋白饲料的大鼠,而且肝癌的数量也明显增多。但据此而得出牛奶致癌的结论,就太荒唐了。
实际上,若非黄曲霉毒素充当癌症的诱发因素,两组实验大鼠均不会患上肝癌;导致癌症的是黄曲霉毒素,而非酪蛋白亦或是大豆蛋白。此试验仅能表明大豆蛋白在大鼠抵御黄曲霉毒素方面对酪蛋白更具效果,却无法证明牛奶(对人类)具有致癌性。我国记者曾远赴海外对坎贝尔教授进行专访,针对此问题,坎贝尔教授明确指出,该试验的结论并不能证明饮用牛奶与致癌之间存在关联。
目前,中美两国在消费者营养状况、饮食结构以及牛奶及其制品的摄入量上存在显著的不同。美国消费者需减少对动物性食品的摄入,这其中包括牛奶和奶制品,而中国消费者则需要提升牛奶和奶制品的摄入量(依据2016年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由中国营养学会发布)。宣扬“牛奶致癌”的观点明显误导了我国消费者减少对牛奶和奶制品的摄入,这一做法与现行的营养指导原则不符。
“吃素治癌”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关于素食与健康的关联,全球范围内已有众多研究,其结论各异,专家们的看法亦不尽统一。然而,《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一书中所传达的核心信息是,理想的饮食结构应当以植物性食品为主导。当前,我国慢性疾病发病率激增,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便是饮食趋向西方化,表现为动物性食品摄入量的大幅提升与植物性食品摄入量的相应减少。自然,除了饮食结构的改变,缺乏运动、吸烟成瘾、饮酒过量以及心理压力过大也是导致慢性病风险上升的关键因素。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惊人发现声称:素食能够有效预防多种疾病,甚至在疾病晚期(确诊之后)也能起到阻止或改善病情的作用;素食还有能力治愈那些被认为无法治疗的疾病,等等。然而,这些内容并非该书的核心观点,且缺乏科学支持。因此,读者们在确诊患有慢性病后,切勿将素食视为治愈的希望。尤其是面对癌症以及各种耗损性慢性疾病,我们应当秉持以植物性食材为核心,并合理穿插动物性食材的我国传统饮食结构,确保营养摄入的全面与平衡。
所谓的“素食主义”,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严格素食,即完全摒弃所有动物来源的食物;另一种是部分素食,允许摄入奶制品、蛋类或鱼类。尽管如此,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增加植物性食品的摄入。对于长期坚持全素食的人来说,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要确保食物的多样性,这样才能保证营养均衡。例如,他们需要经常食用发酵豆制品以获取足够的维生素B12;此外,孕妇在怀孕期间对铁的需求量会上升,可能只能通过铁剂来预防贫血。
浏览至此,我们已然知晓,“牛奶引发癌症”、“素食治愈癌症”这类说法仅是部分网络作者为吸引关注而刻意编造。同时,我们还需留意,相较于一些简单的无稽之谈,那些假借专家名义进行误导的谣言,往往更令大众难以辨别,防不胜防。接下来,小编将为您盘点近期流传较广的健康谣言,助您分辨其真伪。
谣言:又红又甜的西瓜是被打了针
西瓜上市的季节,总会出现“打针西瓜”的传闻。据说不良商家为了追求高价,向西瓜内注入甜蜜素和胭脂红等食品添加剂,这让众多消费者感到忧虑。
西瓜注射针剂难度大,传播不易,食用也困难,加工耗时费力且容易变质,为何还要给西瓜打针呢?实验结果明确指出,注射后的西瓜口感变得酸涩,且极易腐烂,这与实际情况不符。
谣言:吃大蒜可以防癌
人们常常说“大蒜是一宝,常吃身体好”、“大蒜治百病”。
专家指出,确实存在一些实验证实,大蒜中特定的活性成分具备杀菌功能,而且大蒜中的硫化物和硒化物对预防癌症也有正面影响。然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食品专家朱毅强调,尽管如此,大蒜终究只是食物,其功效不应被过度夸大,更不应将其作为日常抗癌用药。
谣言:虾头白线是寄生虫
网络上一段关于虾被寄生虫感染的短视频迅速走红,视频里有人展示了他切开虾头,用牙签取出两条细长的白色物质,视频发布者宣称这是虾体内的肝吸虫,同时提醒广大网民今后应减少食用虾类。
专家指出,视频中虾头上的白色线条并非寄生虫,而是公虾的生殖器官——输精管。未成熟的输精管是无色透明的,而成熟的公虾输精管则是乳白色的。虾的生殖腺主要由蛋白质构成,是完全可以食用的。视频中所称的肝吸虫,实际上在鱼虾肉中寄生时,肉眼是难以察觉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确实,活鱼活虾中可能存在肝吸虫、肺吸虫、圆管吸虫等寄生虫,但并非每一条都携带。在淡水环境中,鱼虾感染肝吸虫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而在海水中生活的鱼虾感染的概率则相对较小。
谣言:蚊子偏爱某种血型
有传言称,蚊子偏爱O型血,因为O型血甜。
真相揭示,蚊子锁定目标依赖于二氧化碳、热量以及挥发性化学物质。那么,是否真的存在某些人群更易招蚊子叮咬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蚊子更倾向于叮咬那些体温较高、呼出二氧化碳较多、体味明显、使用化妆品或喷发胶、穿着深色衣物、饮酒以及孕妇。
谣言:胶带捆过的蔬菜甲醛超标10倍
一则关于用胶带捆绑蔬菜的陈年新闻让众多购买蔬菜的市民感到恐慌。据悉,将一束用胶带绑扎的蔬菜提交给相关部门检测后,检测结果显示,与胶带接触的蔬菜部位的甲醛含量竟然超过了标准限值10倍之多。
为了核实传言的真伪,相关人员特意对用胶带绑扎的蔬菜进行了详尽的实验分析。他们分别从蔬菜被胶带绑扎的部分和未绑扎的部分采集样本,接着对这些样本进行了水溶处理和添加试剂等步骤,通过观察样本的颜色变化来检验甲醛的存在。经过对比,两个样本的颜色几乎毫无差异,均保持在未超过安全限度的范围内,表明实验中并未检测到可识别的甲醛成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