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答:放心吃,肉蛋奶并非疾病根源
第四十五期
你问我答
肉蛋奶
肉蛋奶向来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然而近期,一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文章提出了不同观点,指出“肉类蛋白与奶制品可能是诱发现代病和老年病的关键因素,而坚持素食则有助于预防多种慢性疾病”。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中美专家联合进行的一项针对中国居民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以及据此报告所编撰的《救命饮食》一书。该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频繁出现,引发了众多人的疑惑。
那么,这个说法靠谱吗?
肉蛋奶还能放心吃吗?
素食是不是真的更健康呢?
《救命饮食》观点偏颇
实际上,该网文所提及的著作、作者柯林·坎贝尔教授以及在我国进行的调研均确有其事,而且《救命饮食》一书在2006年便已初次面世。然而,坎贝尔在书中阐述的诸多研究本身就存在缺陷,加之网络文章对书中论点的进一步曲解,使得错误结论得以广泛流传。这本书并非学术专著,其中包含了许多坎贝尔的个人见解。他专门用了一整章内容来阐述“中国健康调查”这一项目,而整本书的其余章节则主要引用了其他研究者的成果来佐证其核心论点。然而,坎贝尔提出的诸多观点并未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同。众多科研人员对他的文献引用方法提出了质疑,指出其存在明显的倾向性,例如仅挑选那些与自己立场相符的研究成果,却对大量与之相悖的实验数据视而不见。
此篇文章在诸多论述与观点上缺乏严谨性,个别段落甚至对所引用的资料进行了误解。文章提到:“在1983年至1989年这段时间里,中美两国的高水平科研人员……动用了约65万名工作人员参与研究,其研究范围涵盖了当时中国总人口的96%。”然而,这项研究仅涉及我国65个县域,与所谓的全国性“普查”相去甚远,十万八千里之遥。此外,文章中提及的研究样本数量有限,研究方法亦存在缺陷,因此,据此得出的结论并不可信。
最关键的是,该书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调,以动物来源的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会引发慢性疾病,而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模式则对健康最为有益,并且能够最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换句话说,坎贝尔所倡导的“素食饮食模式”实际上是指以素食为主的饮食模式,而非完全排除所有动物性食品的纯素食饮食模式。然而,众多流传的网络文章却对其本意进行了扭曲,宣称素食对健康大有裨益,甚至断言素食可以治愈癌症,而肉蛋奶则可能引发疾病。
肉蛋奶不是疾病根源
实际上,肉蛋奶富含极高的营养价值,它们是人体所需铁质、锌、钙、维生素B12以及蛋白质的关键来源。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由我国营养学会编制,建议每人每日摄入畜禽肉40至75克、鱼虾40至75克、蛋类40至50克以及奶制品300克。这充分说明,科学地摄入肉类、蛋类和奶制品对维护健康至关重要。众多国际知名机构,包括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农业部以及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等,均未对肉蛋奶的食用加以限制。
尽管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红肉划分为2A类致癌物,将加工肉列为1类致癌物,但并未明确表示肉类不宜食用,仅是建议适量摄入。至于奶制品,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美国癌症研究协会以及英国癌症研究中心均未认可奶制品会致癌的说法。
当前,无论是我国最新发布的膳食指导,还是美国在2015年推出的“膳食指南”,抑或是澳洲的膳食建议,它们所推崇的健康饮食结构中,依旧包含脱脂或低脂奶类、瘦肉、禽肉、鱼肉以及蛋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素食也有健康风险
素食者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那些食用鸡蛋和牛奶的,这类人被称为“蛋奶素食者”或“蛋奶素”;另一类则是那些完全拒绝动物来源食物的,他们被称作“纯素食主义者”。值得注意的是,若素食者在饮食搭配上不够科学合理,便有可能引发营养不良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蛋奶素食者较易维持营养均衡,尽管铁质吸收相对较低,但只要避免出现缺铁性贫血即可。然而,纯素食者面临的风险更大,不仅贫血和缺锌的可能性较高,还容易出现维生素B12的不足。若不通过补充营养素增补剂或营养强化食品来弥补,便可能遭遇营养不良,从而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模式对人的健康有益。然而,单纯推荐植物性食物并无不妥,但若过分强调其益处而忽视或夸大动物性食物的弊端,则可能对公众产生误导。
若有人坚信单纯素食便能治愈诸如癌症、心脏病等难治之症,而认为食肉则会引发癌症、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病症,从而摒弃了均衡饮食的原则,那么这种行为无疑与倡导健康饮食的宗旨相悖。
本期专家: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 阮光锋
来源/中国医药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