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衣宽带、蜜染梅子:魏晋人的生活美学是什么
真正的汉末魏晋六朝,一方面是家喻户晓的魏晋演义和南朝金粉,另一方面则是“最乱的时代”。在中国政治和社会最痛苦的时代”。 频繁的政权更迭,尖锐的社会矛盾,汉人与洋人、士族与贫家、官僚与皇权的纠葛重重,构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混乱混乱的图景。 正是因为苦难的环境,当时的士人才主动将追求长生不老作为自己的动力。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重塑自己,以获得自我肯定。 他们练习冥想、交谈、诗歌朗诵、作曲、弦乐、书法,在其他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风格。
魏晋时期的人们如何在衣食开支上体现独特的生活美学? 后人所迷恋的“魏晋风”是什么? 除了名人名士,真正的魏晋是什么样的? 澎湃新闻邀请文史学者李旭东谈历史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期人们的衣食开支
@无名者:魏晋时期的服饰是什么样的?
李旭东: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佛教、道教盛行,“魏晋风格”也体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 宽袍、宽腰带已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 男士穿着时露出胸部和手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 魏晋时期的名流大多穿着宽松的上衣,或者是在上衣下面套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背心的奇怪内衣,不穿中衣。 服装的款式只有这个时代才能看到; 女装裙长及地,袖子宽大,饰有层次感的飘带,尽显雍容华贵的风格。
魏晋时期的名流大多穿着宽松的上衣,或者在上衣下面穿类似今天吊带背心的奇怪内衣,不穿中衣。 这种款式的服装是这个时代才见到的,款式可以在《北齐校书图》中找到。 也许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在这个时代也开始流行上衣和裤子。 段与裤互称。 由于南方气候炎热潮湿,高齿木鞋开始流行。 浩衣(杂裾)是魏晋时期妇女服饰中的一种礼服。 魏晋时期的服饰承袭东汉。 沿袭东汉追求繁华奢华的风格,阿陀衣是一种两侧尖角的款式。 魏晋时期,人们将尖角加长,并在腰带侧面加挂丝带。 衣服看上去极其飘逸,正是当时诗词中的“花间飞鸟”。
魏晋采桑画像砖 高台县博物馆
@子飞鱼是什么:魏晋时期人们吃什么、喝什么?
李旭东:吃的东西很多。 我们以水果为例来详细分析一下。 据《博物志》、《齐民要术》、《艺文类聚》等文献记载,可以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水果的种类更加丰富,与前几代相比,但每种水果的品种也更加多样化。 其中,常见并在许多经典中提到过的水果就有近40种。 它们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区。 包括:瓜类、桃类、樱桃类、李类、葡萄类、李类、杏类、梨类、柿子类、环足类、石榴类、桑葚类、荔枝类、木瓜类、杨桃类、柑橘类、蜜柑类、橙类、柚子类、甘蔗类、宾橙类(鲁橙) 、橄榄、枇杷、龙眼、槟榔、yīng yù、椰子、柚子、余甘子、莎草、车前草、浆果、桫(白桵)、潘多、柚子(大枣)、山楂、骨杜(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还喜欢吃干果。 文献记载的常见干果有榛子、栗子、枣子、核桃、橡子、核桃等。 其中许多水果有多种品种。 从文献记载的每种水果的品种可以看出,李子和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较常见的水果。 究其原因,一是这两种水果原产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繁衍历史,种植栽培技术相对成熟。 二是兼顾经济实用的原则。 例如,李树也是成活率较高的果树。 与桃树相比,李树的生命周期更长。 即使老李树有枯枝,其果实也不会变小,因此李树成为了较常见的选择。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中可以看出,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已经不再满足于直接吃水果。 人们一直坚持不懈地尝试水果加工的无限可能,并成功开发出多种吃法。 新鲜水果容易腐烂且难以保存。 为了不受季节限制地吃到新鲜水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采用了盐腌、蜂蜜浸泡、暴晒等方法。 《齐民要术》记载了采集枣、葡萄、板栗、柿子、木瓜、杨梅、李子、李子、橄榄等水果的方法。 每种水果必须根据其水分和糖含量进行不同的处理。 。
最简单的加工方法是干果,比如蜜枣,只需要“切枣、晒枣”两个步骤。 另一种红枣的加工和保存方法则较为复杂。 《食经》中称其为“干枣”,干燥后需用酒密封。 葡萄干需要加入蜂蜜和油,煮沸后阴干; 杨梅“咸,曝干,取皮二斤,煮浸汁,不加蜜”。 先用盐腌制,抽出水分,然后在阳光下晒干,不易腐败变质,然后浸泡在果汁中,可以保持果实湿润,体现了古人在有限的产量下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智慧。和生活条件。
李子、李子、木瓜、橄榄、梨等水果味道偏酸,直接吃味道不好。 《三国志》:“遣黄门至中藏采蜜梅”,记载了蜜梅的食用方法。 采用蜂蜜腌制法,将汁液盐出后晒干,或直接熏制,浸泡在蜂蜜中保存。 不仅保持了水果的新鲜度,还提升了口感体验。 它在当时流传很广,很流行。 水果含有糖分,坚果有香气。 它们可以与主食一起食用,以增强主食的风味。
在魏晋食谱中,水果常常作为食材出现在主食清单中。 杏仁可以与大麦混合煮粥。 《诗词》提到糯米(yè)的制作方法:“将枣肉上下放,用油包裹在竹篮上,蒸熟”。 糯吉是粥的一种。 包粽子时,将糯米粉过筛,加水、蜂蜜和成坚硬的面团,然后揉成条状,盖上红枣、栗子肉,包上箬叶蒸熟,用水果增加甜度和香气。 。
魏晋时期的性格是什么?
@飞气pass:你怎么理解魏晋风格? 当时的明星们到底是真的浪漫,还是用浪漫来掩饰自己被动、逃避的心态呢?
李旭东:魏晋南北朝始于东汉建安时代,止于隋朝统一,历时四百年。 这一时期的特点包括:一是全国范围长期分裂; 二是政权更迭频繁; 第三,社会动荡。 这一时期,政权相互征伐,新旧王朝的更替大多是通过战争实现的。
即使没有战争,上层统治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依然是杀气腾腾。 这个时代的基调因士大夫的政治处境而带有一丝悲剧色彩。 许多上层知识分子卷入政治斗争而惨遭杀害。 苦难的现实,让世人感叹“天道易变,人道永不胜”。 社会无序,生活混乱,但人却不能离开现实。 对家庭和生活的执着追求并没有因为沉重的伤痛而消退。 追求个性的不朽和永恒已成为学者们的共同愿望。 以才成名、不朽,自然成为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标准之一。 从皇帝到普通贵族,都表现出了历史的创举。 曹丕曾充满激情地说:“生有七尺之形,死有棺材之土,立德成名,方能不朽,其次是着书立说。” 在追求永生的积极精神中,人们以各种方式重塑自我,获得自我肯定,并在沉思、交谈、诗词朗诵、作曲、弦乐、书法等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和风采。
魏晋时期所标榜的“名人”是“名声大噪,天下皆见”。 魏晋时期所追求的“儒雅名士”风格正是这种自由活泼、自在随性的精神自由和个性表达,甚至许多违背儒家伦理的放纵鲁莽的行为往往成为名士的标志。魏晋时期的风范。 例如,王小波在《世说新语》中说:“名人不一定是天才。 但如果无所事事,酗酒,读好《骚》,就可以称为名人了。” ”
谁是名人?
首先,名人至少必须是贵族,或者贵族的附庸。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纯粹的知识无法维持生计。 《新语》中的每一位名人都有显赫的出身。
其次,明星要善于喝酒,不仅要喝酒,而且要大量喝酒。 喝酒很好地体现了名人的淡泊态度。 例如,王子友在回答衡文的问题时,表示不知道自己担任什么职务。 他好像是一匹“马曹”。 他不知道自己掌管着多少匹马,更不知道它们的生死。 简而言之,名人就是不关心他们的事情。 在乡下不如喝酒,在朝堂上不愁国家。 他们称赞老庄、庄子的“尘埃糠秕,铸于陶成舜尧”为名人行为的“理论依据”,尽管他们显然曲解了庄子的“逍遥游”。 这就引出了“名士”的第三个特点,即讲玄、讲老、讲庄。 《道德经》的许多章节都是关于治世之术的。 很多时候,老子更像是一个想做皇帝老师的人,很多时候他也谈到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然而魏晋时期谈论玄学的人却很少谈论治国之道。 《新语》中记载政事的只有26篇,而且大多是讲个人行为和大义的,与国家有关的很少。
南朝竹林七贤砖画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竹林七贤是怎样的存在?
李旭东:《世说新语》中描写的魏晋名人,风格各异。 其中,有一群人能够真正代表这一时期士人狂野的新人生观。 他们是阮籍、嵇康、单涛、刘伶、阮咸、向秀、王荣等七人。 由于他们经常聚集在竹林中,尽情饮酒,所以被称为“竹林七贤”。
七贤的才华和声望都很高,他们的各种任性荒唐的行为成为西晋以后的贵族子弟效仿的典范。 后人也将金朝的淫乱归咎于七贤。 事实上,七贤的各种嚣张行为也不是白做的。 我们以阮籍为例,就可以明白,他所有的放荡、过分的行为,其实只是为了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反抗。
阮籍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自尊心很强的人。 年轻时,他过着游侠般的浪漫生活。 长大后,他“有时闭门读书,数月不出门;或登山临水,多日忘归”。 出生于官宦家庭的他,曾对未来抱有远大的期望。 他饱读诗书,满怀济世之志。 然而世界局势的变化让他看清了政治的黑暗,不愿卷入权力斗争。 每次被迫上任,他都会因病辞职。 他先后换过很多官职,但从未留下来。 曾辞去曹爽将军任命的军职。 一年多后,曹爽兵败被杀,部下也受到牵连。 众人都佩服阮籍的先见之明,避免了死亡。 从此,阮籍仍然对政治心存恐惧和彻底失望。
司马家族得势后,为了笼络人心,拉拢名流就成了重中之重,而阮籍就成了他们的目标之一。 虽然司马家族内部争斗不断,但阮籍始终是司马家族的下属,因为他们都看重阮籍的文名,不忍心杀他,但也不允许他离开。 为了保护自己,阮籍还采取了一种非常微妙的态度来逃避危险的政治动乱——那就是“混乱”。 他从来不关心任何事情,只关心每天喝酒。 每当司马昭的亲信钟会向政事征求意见,试图找到陷害他的理由时,阮籍总是喝得酩酊大醉,随意说话。 话虽不无道理,但也没有任何借口。
司马昭还派人向阮籍提亲,请他将女儿嫁给司马炎。 显然,这是一场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联姻。 阮籍不想答应却又无法拒绝,只好醉酒六十天,这让司马昭也无可奈何。 不得不放弃。 阮籍从不批评别人,可见他在恶劣的环境下言行是多么谨慎。 这对于骄傲的男人来说,无疑是他一生的悲剧。
傅抱石《竹林七贤》,1950年代
为了平衡政治生活的无聊,阮籍在日常生活中以蔑视礼法而闻名。 据说,他在家喝酒时,常常披头散发,赤身裸体地盘腿而坐。 遇到道德家,他就翻白眼,连看都不看。 阮籍曾说过:“我们这一代人,礼数怎能设立呢!” 所以,他告别了要回娘家的嫂子,在母亲去世时喝酒吃肉,都是为了在自保和保命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所以以缓解政治紧张局势。 沮丧。 阮籍经常独自开车,漫无目的地在野外漫游。 每当走到路的尽头时,他都会大声哭泣,然后转身回家,这似乎象征着他一直在寻找出路却找不到的悲伤。 无心之举,表达了他对当权者的嘲讽和不满。
究其原因,是魏晋时期的政治现状消除了士人的群体意识,宣扬了个人主义。 魏晋名士无不主张弘扬人格特质,反对虚伪的礼教,实现人性,脱离世俗,投身自然,沉溺山水,注重自然。享受生活。 其中以竹林名人、王羲之为代表。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当时审美情趣的代表之一。
《楚方兰亭序》卷(部分),故宫博物院藏
何彦和王弼是一个转折点。 他们开始谈论老庄。 这个转折不能说是不好的,因为他们的写作更多的是个人色彩。 和颜的母亲嫁给了曹操。 他是曹操的继子,地位受到尊重。 如果后来司马家没有打败曹家,禾颜或许也无法成为这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 何衍之所以成为一个标志性人物,至少有两点:第一,他是玄学兴起的象征;第二,他是玄学兴起的象征。 第二,他是医学的鼻祖。 服药也许是秦朝的方士“发明”的,也可能是汉朝的方士“发明”的,但毫无疑问,“五十散”的配方绝对不是何颜亲自创造的,肯定还有更多。比何燕“药”之前就有人吃过,为什么何燕一吃了就这么受欢迎呢? 还有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 在何言之前,学习《道德经》和《南华经》的人大概有很多,但为什么在何言之后却成了一种风气呢? 这和他的地位几乎没有关系。 他的官职最多就是“吏部尚书”。 竹林七贤时代,建安派彻底没落。 每个人都吃药,谈论神秘,喝酒。 好在不久之后,陶渊明就出来了,而且是魏晋时期的风云人物。 然而,陶渊明却是一个标准的隐士,完全独立于政治之外。 在他身上很难找到所谓“名人风范”的踪迹。 他是一个无愧于中国文化的人物,他的长相也在情理之中。 竹林七贤出现后,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特征“玄学”就充分显现出来。 此时,魏晋名士的特征充分凸显,所谓“名士风范”日趋成熟。
最浪漫还是最混乱
@澎湃网友:魏晋南北朝的乱世持续了近四百年。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哪些影响了时代的走向?
李旭东:后赵明帝石勒、前秦天王苻坚、刘宋武帝刘裕、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这四人绝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顶尖英雄。 其中,石勒几乎统一了北方。 苻坚不仅统一了北方,还攻占了益州。 刘裕统一了南方,顺便占领了关中和淮河流域。 在他巅峰时期,他的领地非常广阔。 他手中握有中原古都长安、洛阳。 这些都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方。 拓跋焘统一北方,几乎征服了长江。 四位君主中,最接近统一天下的就是宋武帝刘裕。 如果他的后勤大臣刘牧之没有英年早逝,刘裕绝对能够控制北魏,完成天下的统一。
石勒命儒生读史
@四条A的_包大师:魏晋南北朝除了社会、军事的动乱之外,还有哪些极其混乱的方面?
李旭东:据《南书》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瘟疫集中爆发。 世界各地干旱、洪涝、蝗灾频发,人民生活困难。 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非常快。 各个政权都屠杀学者,世界上著名的学者几乎被杀了一半。 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爆发。 从魏晋退位到八王之乱,每一次战争都造成无数的伤亡。 可见天灾人祸频繁,生存环境恶劣。 如果不是天灾人祸集中,整个社会也不会陷入动乱。 恶劣的环境也导致了人口锐减、流离失所,时代被笼罩在黑暗之中。
据《南齐书》史书记载,塞外游牧民族多始于公元304年,眼见西晋“八王之乱”爆发,无暇顾及北方。 ,于是他们趁机入侵中原。 匈奴、鲜卑、羌、介、氐等部族的胡人建立了十六国,开启了中国长达135年的五胡乱世。 连年的战乱,让人民饱受苦难,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魏晋南北朝的混乱,人民生活的艰苦,社会的荒唐状况,都是各种问题交织造成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