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海军陆军罕见合作,为何竟直接导致日本战败?

2025-07-21 -

二战期间,日本陆军与海军视彼此为头号对手,这种敌对关系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治时代的“长萨之争”。在这漫长的内部纷争中,两个军种之间发生了不少令人捧腹的趣事。

在二二六兵变期间,陆军士兵因愤怒而红了眼,他们在清算日军高层时,竟然直接暗杀了众多海军高级将领。与此同时,海军方面在没有接到任何指令的情况下,竟然擅自将战舰驶入东京湾,意图平息叛乱。这两个原本就不和的派系,竟然还上演了一出“海军造坦克,陆军造军舰”的荒诞剧。更有趣的是,为了避免双方在使用对方武器时螺丝拧反,他们甚至故意将螺丝的方向和型号弄得不一样。

尽管这两支军队之间存在着深仇大恨,但在二战期间,它们却罕见地携手合作——共同阻挠了日本空军的确立,而这正是导致日本战败的直接原因。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被扼杀在计划中的日本空军

日本航空部队的建立并非晚于他人,早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期间,他们便已开始运用山田式热气球参与旅顺与俄军的交战。随后,在1907年,他们正式组建了陆军气球队,这标志着他们最早的航空部队初步形成。

陆军虽然最先出现起球部队,但最先成立“航空队”的却是海军。

1912年,一战的硝烟尚未弥漫,归国的山路一善大佐与河野三吉大尉携手组建了专责海军航空研究的委员会。翌年,即1913年,他们在横须贺海军军港成功实现了海航首架飞机(水上飞机)的起飞。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海上起降需求,日本海军大胆地将辅助舰艇“若宫”号改装成具备飞机降落与回收功能的水上飞机母舰。这标志着日本海军成为最早提出航母概念的部队之一。在奠定基础后,日本海军趁势在同年成立了“海航队”。

海航队成立,作为死敌的陆军自然也要成立他们的陆航队。

一战爆发之际,飞机已广泛应用于战场实战。在欧洲大陆,各国在激烈的堑壕战之余,亦组建了空军,力求争夺制空权。而作为亚洲的参战国,日本在进攻青岛的过程中,更是派遣了一支由五架“莫利斯·法尔曼”飞机构成的航空部队,直接支援地面作战。当时,这些飞机主要负责侦查、情报收集,并为陆军提供炮弹落点等辅助支持。

青岛之战告捷,得益于航空部队卓越的战绩,1915年日本陆军正式设立了航空部门。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海军是率先建立航空部队的,但直到1916年,海军航空部门才得以成立。

因此,日本航空部队的早期成长根基深植于陆军与海军之中,这一事实也为日本空军日后独立尝试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一战终结之际,战事爆发之前,日本空军领域同样经历了其成长历程中的辉煌十年。

1927年,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正式发布,日本确立了将侵略中国作为其国家的基本政策。与此同时,为了在空中对国民革命军形成压倒性优势,无论是海军还是陆军,都加紧了航空事业的建设步伐。

1931年,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前,据不完全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当时总共拥有1639架飞机。其中,陆军拥有838架,海军则拥有801架。

1933年,日本军费开支中,战机制造费用较上年增长了三成,达到了大约6500万至7000万日元。这笔资金的注入,极大地推动了日本航空制造业的飞跃发展,使得其飞机年产量在短短两年内从300架跃升至1000架。

1937年,在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军队的作战飞机数量已接近2200架,其中战斗机有430架,轰炸机300架;在海军领域,舰载机有278架,海军陆上飞机则有567架。更为关键的是,这些飞机中高达90%是国产的。

从三十年代至二战爆发前夕,日本航空兵实力突飞猛进,已成为世界顶尖的航空力量,实战经验充沛,装备水平亦达到世界一流,以零式战斗机为例,其性能远超美军F2和F4型战斗机;九七式舰载鱼雷的氧气推进技术更是同类中的佼佼者。然而,尽管日本航空部队实力如此雄厚,理论上应当独立成军,以形成作战拳头,但直至日本投降,其空军始终未能正式成立。

这期间最大阻碍——就是海军和陆军。

日本海军与陆军之所以不赞同将航空部队独立,主要原因是,这些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从历史的角度观察,这两个军种之间历来存在矛盾,且在参谋本部中拥有极高的权力。众多日本首相的背景要么是陆军,要么是海军,因此内阁实际上已被这两个军种所操控。若增设第三个军种,参谋本部和内阁之间的关系将不得不从合作转变为对抗。军费预算将一分为三,此外,将航空部队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也有助于获取更多的军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不会允许出现第三个军种——空军。

因此,不论陆军抑或海军,他们的目标出奇地相同,甚至罕见地展开合作,共同遏制了日本空军的崛起势头。

为日本失败埋下伏笔

未能组建空军,导致日本航空部队的战斗力遭受重创,这种影响更是具有致命性。

首先,就是海军和陆军各自造飞机,但匹配和通用性很差,

各自拥有独立的飞机研发与培训队伍,这使得陆军与海军的航空兵采取的路径各不相同,飞机装备的标准互不统一,零部件的规格各异,无法相互兼容,进而造成材料的大量浪费。此外,由于人员培训方式不一致,航空兵之间往往难以实现技能共享,这也导致了人员使用效率的降低。

而且,鉴于日本海军与陆军间素有深仇大恨,这导致他们在协同作战方面表现极差。陆航与海航间的配合往往寥寥无几,陆军发起攻势时,海军航空兵往往只是在一旁观望。唯一一次成功的海陆协同作战案例,便是击沉了菲利普斯指挥的远东舰队旗舰威尔士亲王号,除此之外,两军航空兵的协同几乎未曾出现。

或许有人会质疑,即便在二战时期,美军并未拥有独立的空军力量,海军各自为政,陆军则独立研发了P系列战斗机以及B系列轰炸机,海军航空兵与陆军航空兵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但最终不也成功取得了胜利吗?

你要明白,美军规模庞大,资金雄厚,飞行员和技术员众多,生产的飞机数量超过五十万架,日本根本不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尽管美军的陆军和海军之间有摩擦,但在关键时刻,他们还是会提供火力支援,而这与日军那种“友军有难,袖手旁观”的态度截然不同。

因此,得益于日本海陆两军的紧密协作,日本航空兵未能独立组建军队,这对其引以为傲的航空作战效能造成了直接影响。更进一步,日军海军与陆军的狂热理念使得航空兵沦为“人形炸弹”,导致无数飞行员无辜牺牲……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