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陆军争斗77年,陆军造航母、海军造坦克,矛盾究竟多深?
二战时日本闹过个笑话,叫做“陆军造航母,海军造坦克”。
表面上看似是在讥讽日军徒劳之举,然而实质上却深藏着日陆海两军间长达七十余年的激烈竞争。
日本陆军与海军究竟曾引发过何种令人捧腹的趣事?它们之间又存在何种分歧呢?
日本陆海军的争斗
谈到日本海陆军的奇葩争斗,那可太多了。
在战争时期,诸如拒绝向敌方提供支援、为争夺资源而各自建立兵工厂,还有零部件不兼容、使用不同口径的弹药等情况,可谓屡见不鲜。
不过要说最有趣的,那还得是“爪哇海战”中的“炮轰友军”。
当时,陆军大将今村均率领的部队正乘坐日本海军的运输舰前往爪哇岛进行增援,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海军竟然在他乘坐的运输舰航行途中下达了击沉该舰的命令。
昔日傲慢的今村均大将不幸失足落水,幸而他游泳技艺高超,仅用数小时便成功游出困境,最终得救上岸。
那时的今村均,误以为乘坐的船只已被敌人击沉,登陆岸边后,他还对日本海军进行了安抚。
直至后来,海军内部相互揭露了彼此的不足,众人方才意识到,这起事件竟然是由日本海军所策划执行!
这位赫赫有名的日本陆军上将,竟然遭遇了友军的炮火,其座舰被击沉,而这一真相竟然被隐瞒了如此之久。
由此可见,日本海军对陆军的敌意何其强烈,而且这样的情形并非仅此一例。
1942年,中途岛海战爆发,日本海军遭受重创,理应迅速通报,然而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东条英机,却迟至一个多月后才得知这一战败消息。
他对此仅知晓“中途岛战役惨败,海军迫切需要增援”,至于日本海军败因何在,他却一无所知。
日本海军显然是有意推迟了消息的通报,同时还将具体内容进行了模糊处理。至于背后的动机,原因其实相当直接,因为当时的东条英机身兼日本陆军大臣一职,而日本海军对他并不认同。
东条英机之所以能够获取情报,并非由于日本海军态度有所改变,实因美军成功占领了瓜达尔卡纳尔岛,导致日本海军承受不住压力,不得不寻求支援。
将日本海军压迫至此境地,日本陆军亦非善类。
在成功占领新加坡之后,他们夺取了英国先进的雷达设备,原本这应交付海军进行深入研究,然而却擅自留下了,意图用以打造超越海军的船舶。
之所以要造船,是因为在运输和海上协防上,陆军需要舰队配合。
他们不愿寻求海军支援,最终决定亲自出动,无论是潜艇还是航母,各类舰艇一应俱全。
陆军率先展开行动,海军亦毫不逊色,既然你们擅长制造船只,那我们便着手打造坦克与装甲车!
虽然有些武器功能上虽略显鸡肋,但好歹面子上挂住了。
在激烈的竞争中,日本陆海军不再满足于仅仅制造对方的装备,而是开始争夺最后的战略制高点——那就是飞机!
在造飞机的过程中,双方都在发动机的问题上遇到了困难。
若双方技术能够实现交流,原本只需在德国企业购置一份技术即可,然而双方却坚持技术保密,结果额外多支付了一笔费用。
发动机买回来后,陆军和海军方面很快开始了造飞机。
然而,我们该如何凸显这种不同,使得对方无法利用自己的飞机呢?
幽默的日本工程师们想出了一个巧妙的点子,他们决定将飞机上的螺丝反向拧紧,这样一来,在维修过程中,一眼就能辨别出哪些螺丝是原本安装的。
观察这些情况,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日本陆上与海上两军之间的关系可谓是极端对立,它们之间仿佛是水与火,根本无法和谐共存,这完全不像是一个国家军队应有的样子。
那么日本陆军和海军的这份矛盾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日本陆海军的矛盾根源
日本陆海军之间的冲突根源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双方在文化上存在差异,其次,他们的历史背景也不尽相同。
谈及文化层面,尽管两国军队同根同源,但日本陆海军所接受和延续的文化传统却有着显著差异。陆军主要汲取了法国与德国的文化精髓,而海军则更多地继承了英国的传统文化。
从人口构成角度分析,日本乃一农业大国,当时其5500万总人口中,高达八成均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这种人口构成直接影响了经济形态、政治体制、民族特质,甚至军事战略的制定。
在这种基础上,日本陆军选择学习法国和德国,这是非常正常的。
然而,从地理的角度审视,日本乃一岛屿之国;此类国家普遍秉持重商主义思想,热衷于四处奔波,以谋求经济利益。
相对农业来说会对商业看得更重,相对陆军来说也会更重视海军。
在这种基础上,日本海军选择将英国作为模板,这也无可厚非。
双方均无过错,然而因立场各异,矛盾便随之产生,各自均认为对方行为不当。
再谈背景,日本陆军与海军的背后,各自依托着一位权势显赫的势力,而且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彼此间的关系可谓是充满了血海深仇。
众所周知,日本天皇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得益于倒幕运动,而在这场运动中,有四位强大的藩主功不可没。
分别是肥前藩、土佐藩、萨摩藩以及长州藩。
萨摩藩与长州藩之间素有深仇,当1864年洋人入侵之际,两藩之间的矛盾急剧升级,达到了极点。
萨摩藩方才遭受了萨英之战的惨痛失败,由此深感欧美列强的强大,故而决定不派兵对抗。
然而,秉持着尊崇皇室、抵御外敌的长州藩却并未给予过多关注,他们坚定地认为,唯有通过武力手段才能有效应对洋人对我国的经济侵略。
最终,池田屋事件爆发,长州藩遭受了大规模的捕杀。为了推广他们的理念,他们果断地动员了军队,意图清除朝廷中的异己,与京都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原本在战场上,长州藩占据着有利地位,然而在关键时刻,萨摩藩的军队突然赶到,迅速改变了战局,成功压制了长州藩的军队。
此后,众多长州藩的资深元老纷纷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长州藩亦不得不向幕府低头,如此一来,这桩仇恨算是彻底了结。
有这么一桩历史仇怨在,长州藩和萨摩藩自然看不对眼。
随着时间的推移,肥前藩与土佐藩逐渐走向衰落,而长州藩和萨摩藩却崛起为强大的势力,这使得原本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难以化解。
在两位强大藩主的扶持下,日本陆军与海军得以逐步壮大,从而形成了我们后来所熟知的“长州陆军”与“萨摩海军”之间的激烈对抗局面。
日本陆海军的地位变更
鉴于日本陆海军之间历来存在分歧,因此,关于双方地位高低的争议显得尤为关键。
起初,日本海军的声望实际上超越了陆军。这一状况在1840年兵部省呈递的建议书中已有体现。
若不致力于海军的稳健发展,国防的稳固将无从谈起……因此,海陆军队的装备与技能水平,实际上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以及荣誉与尊严。
在这种级别的建议书中,每一个措辞都是慎之又慎的。
“海陆军”这一称呼显然揭示了兵部省倡导实施“海军为主,陆军为辅”的战略,此意亦可在报告的其他部分中得以体现。
那么日本陆军是什么时候“翻身”的呢?这还得感谢一下沙俄。
1893年,日本在签署《日英改订条约》之后,其国家战略发生了转变,将“大陆进入”作为了核心政策。在这一背景下,陆军的重要性显著提升,远超海军。
陆军对海军抱有深深的轻视,坚信日本应当效仿法国与德国,采纳“陆军主导,海军服从”的原则。
受此愿望的推动,日本陆军的声音愈发响亮,天皇无奈之下,只得在同年颁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
“战争期间,海军和陆军都归参谋总长管。”
听起来似乎并无不妥,然而问题在于参谋总长这一职位属于陆军,换言之,在战争期间陆军实际上掌握了海军的指挥权。
受到政府约束和国情影响,日本海军当时也就认了。
甲午海战结束后,日本海军规模迅速扩大,他们自认为功勋卓著,因此提出要与陆军部门享有同等地位。
日本天皇,习惯于采取折中手段,面对困境,不得不对《战时大本营条例》作出新一轮的修订。
在战争时期,海军与陆军各自独立运作,陆军方面受参谋总长的直接管辖,而海军则由海军军令部部长负责领导。
自此,日本海军已然崛起,与陆军完全独立并行,达到了对等地位。
日本海陆军的矛盾似乎已被化解,然而实质上却只是暂时掩盖了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不仅如此,还间接引发了战争期间日本陆海军的分离现象,而我们之前所提到的那些异常纷争,正是这一现象的最佳例证。
除了那些小分歧之外,在战略层面的根本问题上,双方也未能达成一致,一方执着于向北方进发,另一方则坚持向南推进。
起初,陆军试探性地发起了诺门罕之战,意图测试苏联的实力,然而,最终却遭遇惨败,落得个溃不成军、仓皇逃窜的下场。
随后,海军认为时机成熟,便全力以赴投入到太平洋战争的准备中,进而发起了这场战争,最终将日本彻底推向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对此,我们只能指出,怀有侵略意图的日本,其战败完全是自食其果。至于陆海军之间的分歧,在战败原因中所占的比重,我们将在后续内容中予以深入探讨。
日本陆海军分歧的影响
首先海陆军严重不合是其失败的一个原因。
在战争岁月里,日本的海陆军队内部矛盾重重,不仅包括我们之前提到的文化冲突和背景差异,还进一步涵盖了阶级对立和思想分歧。
陆军成员普遍源自平民或中低收入家庭,而海军官兵则主要出自富有贵族及商贾之家。
前者深信阶级观念的重要性,坚信一旦拥有了资历,一切便将顺利无阻,而后者则更看重个人能力,对于新事物的适应能力也更为突出。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即便是由这个弹丸之地挑选出的两支军队,彼此之间竟然连婚姻关系都没有建立。
海军出身的子弟不能娶陆军的后代,陆军方面也是如此。
正如我们之前所提及的中途岛海战,海军方面对情况的隐瞒并未上报,这本身就显得十分异常。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尽管日本海军的兵力所剩不多,然而陆军却依然能够从容不迫地调集数百架战斗机进行阅兵仪式。
这种争斗甚至都摆在了台面上,又怎么可能不对战争造成影响?
除此之外,日本国土狭小,资源本就匮乏,然而其海陆两军却对资源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无论这些资源是否对我有益,我必须先将其掌握在手中,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双方都遭受损失。
实际上,日本陆海军之间的竞争贯穿了整个二战时期,直至战争落幕,双方均未取得胜利,结局是普遍的失败。
我们还需明确,日本陆军与海军之间的冲突仅是导致日本战败的众多因素之一,且这一因素并非日本战败的真正根源。
日本战败的成因诸多,诸如兵力分布不均、战线过长等问题。
即便日本军队已经深陷于中国大陆的战事泥潭,他们仍旧大规模派遣军队前往太平洋战场,这种行为无疑是自寻死路。
日本不仅怀有侵占中国的野心,而且同时试图与美苏两国展开对抗。
国内工业已陷入崩溃边缘,资源几乎耗尽,在这样的背景下,日军最终被逐一击败,不得不吞下失败的苦涩果实。
探讨日本战败的深层原因,实际上从头至尾都归结于一点,即日本所发起的是一场违背正义的侵略之战。
此举不得人心,必将受到全球民众的一致反对,届时正义力量团结一致,日本必将走向失败。
即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陆军与海军之间并未出现分歧,甚至他们还能紧密合作,共同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
在战略层面保持一致并遵从指挥,日本终究难免失败,只是失败到来的时间早晚不同而已。
在战争岁月里,日本陆军与海军之间的内部冲突显现出一种近乎狂热的态势,这种狂热正是日军陷入疯狂境地的明证。倘若没有这种狂热,日本可能就不会有占领中国的野心,更不会以此地为跳板,妄图去征服世界。
所有旨在扩张领土的冲突均违背公理,且往往难以取得胜利,故而,从任何角度审视,日本的败局似乎早已注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