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摆摊卖鸡爪的知名香港女星有感,失业是否该趁早?

2025-07-23 -

比挣钱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变得值钱。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

[]

作为TVB的御用女配,陈思齐的决定让很多人惊讶。

她在TVB出演过多部热门剧集,诸如《学警出更》、《迎妻接福》、《搜神传》以及《公主嫁到》等。

一方面她还是曾经的香港小姐,拿到了当时的“完美肌肤”大奖。

但这几年,香港电影业不太景气,很多明星纷纷下岗再就业。

摆摊的摆摊,当服务员的当服务员。

比如之前洞见君写过52岁的资深演员戴耀明在餐厅打工。

戴耀明,TVB的知名配角,职业生涯已逾三十载,参与拍摄了众多影视作品。然而,随着TVB的衰落,他不得不在餐厅谋职,以维持基本生活。

香港女演员梁珈咏,由于出演影视剧的机会相对较少,于是她决定在商场开设摊位,售卖一些小饰品。

[]

比如:演员陈键锋跑去当了一名大厨。

演员朱千雪转行为一名律师。

香港小姐麦明诗转型成为一名跨国公司的商业顾问。

[]

有人早早打算,早早转型。

有人却在大船即将倾覆的时候,才急忙脱身。

要我说,失业这件事,也是要趁早。

趁着年轻,有时间,有心气,才有可能搏一个更好的未来。

等到大船将倾的时候再跳船,多半会比较狼狈。

01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颇为感慨。

毕业之后,他顺利去了当地设计院上班。

十几年前,设计院绝对是个香馍馍,每年光年底的奖金就十几万。

然而,这样的好时光并未持续太久,由于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设计院承接的项目数量逐渐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奖金的迅速下降,降至数万元,导致收入大幅减少。

我之前就劝他,希望他早点转行。

但是他想着毕竟稳定,熬一熬总会好的。

连续数年辛勤劳作,时至今日,生活愈发艰辛,每月仅能领到几千元的固定工资。

最重要的是,他年纪已经太大了。

年事已高,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不敢轻率地辞去工作。从事设计行业已有十几年,若转行,却不知自己能从事何种职业。

就只能空闲时间打打零工。跑外卖、跑滴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每个行业有周期,这不是人力可以左右的。

在行业红利期的时候,当然是衣食无忧。

但是一旦遇到行业下行,就需要早做准备。

我十多年前在传统媒体行业,做到了某知名刊物的副主编。

当时传统媒体有多火呢?

广告商来投广告,都要提前预约。用日进斗金来形容也不为过。

但是很快新媒体行业开始崛起,传统媒体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

当时众多人持观望态度,普遍认为自媒体未必能形成气候。然而,我却坚信这是时代发展的潮流,非人力所能阻拦。

于是我选择改行,投入到新媒体行业中来。

眨眼间,十年已过,过去的传统媒体几乎已经凋零殆尽。

但是十年间,我却已经翻身上岸,完成属于自己的人生跃迁。

作家九边说:如果迟早要面对一个问题,不如早点面对。

有十来年的思考时间,总比只有几个月强。

单身的时候思考这类问题,总比拖家带口还背着车贷房贷强。

失业这件事,宜早不宜晚。深以为然。

众多人常常对变革感到畏惧,尽管他们清楚前路一片黑暗,却仍旧固执地抱着“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心态。

温水煮青蛙,等到温度升上来,再想跳出来就晚了。

早日摆脱失业困境,尽早从衰退的行业中抽身,迅速实现个人职业转变,方能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02

近几年来,网络上流传着一个非常热门的笑话:年纪轻轻便成为了保安,相当于直接跳过了四十年的人生曲折。

意思是说:既然早晚要失业去当保安,不如一步到位,现在就去。

这是年轻人在压力下的躺平与自嘲。

然而,我必须指出:从事保安工作几乎不存在成长空间。这实际上是一个对门槛要求极低、任何人都能涉足的职业。

我那小学毕业,年近60的二大爷依然在这个岗位发光发热。

你从三十岁做到六十岁,并不比59岁上岗的大爷更有竞争力。

不只是保安,很多行业都是如此——缺乏成长性。

看过知乎的一个问答:哪些职业是不能碰的?

其中有一条就是:一定要远离那些无法让你产生复利的职业。

在时间维度上、技能层面上、资源积累方面能够形成优势的工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工作。

如果不能,那就必须尽早放弃。

看过一个故事:

有个年轻人早年在出版社当印刷工。

每天累死累活挣一点辛苦钱。

某日,由于过度疲惫,他无意中打了个瞌睡,不幸的是,手指被机器卷入,险些造成终身残疾。

受伤之后,他换了一份工作。

他投身于摄影师助理的职位,却意外地发现自身的工作仅限于打杂,负责搬运重物,根本无法从中获得任何实际的学习机会。

他毫不犹豫地投身于自学考试的行列,最终成功获得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的毕业证书。

他不仅自学了剪辑和配音等技艺,成功转型成为了一名记者,而且后来更是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攀升,最终实现了从记者到主持人的华丽蜕变。

2010年之际,他凭借《非诚勿扰》这一节目,顺利登上了主持领域的巅峰之列。

这位年轻人,就是孟非。

听过这样一句话:比挣钱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变得值钱。

若一份职业使你无法获得成长,让你丧失了增值的可能,那么务必及早作出辞退的决定。

主动让自己失业,好过未来让自己难受。

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方向,才能拥有一个更清晰的未来。

03

近期,67岁香港资深演员鲁振顺对TVB提出指控,声称:即便是一名洗碗工,其收入也远超自己。

曾志伟出来回应说:没有人能演到老,大家觉得需要离开就离开。

话虽然扎心,却说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

没有什么工作是永远不变的,没有人可以守着一份工作干一辈子。

若行业陷入低迷或缺乏发展潜力,与其共同陷入困境,不如选择自愿离职,去探索新的机遇与可能性。

1. 修炼跳船力

财新传媒总编辑王烁说过一个有趣的概念:跳船力。

言下之意,当巨轮即将倾覆之际,务必迅速跳水逃生,切勿与沉船一同覆没。

那如何才能保持跳船力呢?

这就意味着要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不应总是局限于船舱内进行工作,无论是闲时还是忙碌时,都应时不时地走到甲板上瞧瞧。

闲暇时光,不妨翻阅几本无甚用处的书籍,欣赏一番无足轻重的风景,掌握几项无大用的技艺,结识几位新朋友。

只有这样,才能提前预警,提前准备,才不至于被沉船拖入旋涡。

2. 培养迁移力

我们公司最近要做一本新书,对接的编辑之前是做营销出身的。

她具备了一位普通编辑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对市场趋势的判断极为准确,她策划的书籍往往更受市场欢迎,更容易成为畅销品。

在选题和内容方面,她给了很多更贴合市场的建议。

她之前做营销很不错,如今当编辑也是如鱼得水。

我觉得她的跳槽就非常成功。

职业规划里有一条原则是:换行不换岗,换岗不换行。

意思是说:要保持连续性,不要把过去积攒的经验全部抛弃。

但这条原则的实质,其实是迁移力。

将前一职位的优势技能转移到下一份工作中,常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效。

现在都在讲跨界、混搭。

很多时候,1+1往往可以产生大于2的效果。

明确自身的优势所在,提升知识迁移能力,通常能助人在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 学会终局思维

曾鸣教授提出过一个词——终局思维。

若你面对某一抉择而感到迷茫,不妨引入一段时间的维度作为参考。

若你尚不确定自己是否应当主动选择离职,不妨回溯至五年之后,那时你仍将身处该行业、该企业,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是趋向上升还是陷入下滑。

如果是走下坡路,不如现在就离开。

人的生命时光极为短暂,一旦年纪增长,便有可能错过了最理想的时机。

以时间为参考坐标,审视个人成长与进步,方能作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4. 学会走出去

经常看到一些新闻,一个人投了几十上百份简历最后颗粒无收。

其实大部分人跳槽转行,都不是靠简历,而是推荐。

设想一下,若你身居老板之位,需觅得一位员工,那么首要考虑的必然是那些与你携手共事多年、彼此间已建立起深厚信任关系的人选。

其次就是身边人推荐的熟人,再然后才是通过简历招聘。

因此,最理想的策略是在闲暇时间积极拓展社交网络,结识更多的人脉,以便获得更多的推荐机会。

如果实在是拿不到推荐,再去投简历。

04

看过一个故事:

1985年的时候,英特尔还是一家生产存储器的公司。

在与日本企业的较量中,英特尔的存储器业务遭遇了难以持续的困境。

当时的英特尔总裁安迪·格鲁夫问CEO摩尔:

再这样下去,你猜董事会会做什么?

摩尔表示,他们可能会解雇我们,寻找一位新的首席执行官,继而导致对存储器业务的终止。

安迪·格鲁夫曾言,为何不将我们自身解雇,进而亲自担任新的首席执行官一职。

1986年,摩尔领导下的英特尔公司正式作出决定,终止了存储器业务的运营,迈入了微处理器的崭新领域,从而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与其等着被人裁掉,不如主动寻求转机。

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主动拥抱变化的人,跟着时代走,被动接受的人,被时代拖着走。

早一点醒悟,人生才不至于陷入泥淖。

早一点抢占先机,人生才能迎来新的可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