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粮食生产、智能蘑菇栽培、数字养鱼——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转型经验

2024-07-12 -

“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关键要在科技储粮上下功夫!”站在自家绿油油的麦田旁,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种粮大户徐丛香说,种子、化肥等用量都有“大秘密”,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精打细算”,科学种粮。

当前正是春管春耕的关键期,记者来到徐丛香所在的太和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里,田野里的麦苗迎风摇曳,一盆盆蛹虫草在智能菇房里茁壮成长,成群的鱼儿在容器里上蹿下跳……

太和县地处黄淮平原腹地,耕地面积194万亩。农业主导产业粮食常年种植面积超过270万亩,主要品种有优质小麦、大豆、玉米等。蔬菜、水果等种植面积18万亩。近年来,太和县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为抓手,着力做强做大主导产业。2015年,太和县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走上了产业转型之路。

科学种粮是太和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春管春耕的一大特色。

谈起储粮技术,69岁的许丛香指着记者说,采用精量播种,一亩地需播种麦种25公斤左右,普通农户则需40公斤左右;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每亩地用肥量比普通农户少40多公斤。“投入成本降低了,亩产粮食达到1200公斤,比普通农户高出200公斤左右,粮食生产综合效益提高了。”

徐丛香向记者介绍粮食仓储技术情况。新华社记者 蒋刚 摄

记者在安徽百绿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工人们忙碌不已,智能菇房里,一盆盆蛹虫草长势旺盛。公司创始人董建国说,这里每天产出鲜食药用菌(蛹虫草、竹荪等)约4吨,采摘包装后运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深受消费者青睐,目前货源紧俏。

“工作人员可根据蛹虫草的长势设定温度等指标,还能实时查看通风、光照等情况,实现智能化栽培。”在蛹虫草生产车间门口,董建国指着一块显示屏说,得益于政府在基础设施扶持、用工协调等方面的支持,企业发展迅速,智能菇房数量从去年的110间增加到目前的210间,去年产值突破1亿元,今年预计翻一番。

段子一个老总的江湖见闻_段子江湖老总见闻视频_段子:一个老总的江湖见闻

这是安徽白鹭现代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菇房。新华社记者蒋刚摄

除了科学粮食种植、智能化蘑菇栽培外,数字化养鱼也体现了太和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科技含量。

在良庄农业科技园,一排排蓝色的养殖箱,以及“养殖箱全程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让你尝到河鱼、湖鱼的滋味”的标牌,颇具看点。记者了解到,这是一个智慧型渔业,装满水的养殖箱,就是鲟鱼、鲈鱼、鲫鱼等的“家”。打开一个养殖箱的盖子,约15平方米的水域里,成群的鱼儿游来游去。

那么,智慧渔业的“智能”体现在哪里呢?记者来到智慧渔业数字化控制中心,这里设有数字化渔业信息管理平台,水温、溶氧、氨氮等指标在这里清晰显示,可以对鱼类的生长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管理。

智慧渔业工作人员正在捕鱼。新华社记者水金晨摄

“我们模拟活水循环,利用尾水处理、养殖废水利用,营造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实现完全可控、标准化生产。”良庄农业科技园负责人陈金良告诉记者,与普通鱼塘相比,集装箱养殖同等数量的鱼,可节省90%以上的土地和水资源。“这个智慧养鱼场有70个集装箱,一年可以产鱼40万公斤左右。”

太和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徐功学说,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太和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强绿色粮食生产模式研究、推行绿色健康渔业养殖模式、开展休闲农业绿色体验模式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正全力将其打造成为能用、看得见、学得会、推广得好、复制得来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记者 蒋刚 水锦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