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记忆①:陨铁如何见证戈壁探出聚宝盆?

2025-08-02 -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亚芸 任江

在戈壁滩上,一张褪色的黑白照片静静定格,而在新疆地质博物馆前,一幅生动的彩色画面被捕捉——围绕着全球第三大陨铁,八位新疆地质工作者留下了两张独特的合照。这些照片在数十年的岁月中默默相对,见证了山河的沧桑巨变。

1963年8月,8名地质工作队员在青河县银牛沟与世界第三大陨铁青河大陨铁合影。郝沛 摄

5月12日,87岁高龄的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的前任总工程师赵铭玉,轻柔地摩挲着这两幅内容一致的图片,目光停留在自己与老同事们昔日的身影上,往事的回忆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

在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时刻,新疆日报社(集团)举办了“新疆记忆”老照片征集活动。在此活动中,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的馆员郝沛贡献了70幅极具价值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一组名为“时光对比”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那些曾经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已成为了见证新疆地质工作巨大变革的耄耋老人。

从“一张白纸”到区域地质调查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的工业景象一片萧条,工业布局上缺乏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以及石油工业的基础。地质工作者的探索脚步,犹如唤醒这片沉睡土地的序曲。

1950年,新疆地质调查所开始运作;1953年,我国首个省级地质分局——地质部西北地质局新疆分局进行了扩建;到了1955年,地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正式宣告成立……在时代的洪流中,新疆的地质事业不断奋勇向前。在20世纪50年代,新疆地区率先启动了大规模的正规化地质调查,比例尺达到1:100万和1:20万;进入60年代中期,一场以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为核心的大规模战役全面展开,地质工作者的身影逐渐从荒凉的戈壁沙漠拓展至寒冷的雪山冰川等生命极限地带。

新疆地质图当时尚是一片空白,我们成为了首批挥毫泼墨者。1958年,赵铭玉,年仅21岁,从西安地质学校毕业后,果断选择投身新疆的建设事业,加入了原新疆地矿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开始了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

若缺乏区域调绘资料,寻矿活动便如同盲人摸象。唯有深入了解地质构造,明确潜在矿化区域,方能确保后续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他所隶属的团队肩负着“地质侦察兵”的重任。

1963年8月,一支由8名地质队员组成的小分队在青河县银牛沟进行1:20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位于额尔齐斯河畔的一片荒凉无人区的世界第三大陨铁。这些充满活力的地质青年们激动地围绕着那30吨重的“天外来客”合影留念,照片中那些破旧的地质背包与他们灿烂的笑容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这一偶然的瞬间,却定格成了新疆地质勘探历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画面。

1971年,约200名地质工作者投身昆仑山,进行1:100万比例的区域调和局部1:20万比例的区域调和;1980年至1985年间,他们再次挺进昆仑,深入无人区进行1:100万比例的区域地质调查,成功填补了新疆地区最后的地质空白;70年时光流转,一代代地质工作者穿越天山,攀登昆仑,他们的奋斗足迹遍布新疆的每一寸土地。

从“瞎子摸鱼”到探明数十座大矿

赵铭玉表示,每当目睹形态各异的石块,他总会好奇它们对应的矿产种类。众多矿产正是在区域调查的成果之上被发掘出来的。依托这些基础性资料,经过深入的勘探工作,哈密地区的三道岭煤矿、富蕴县的喀拉通克铜镍矿、罗布泊的钾盐矿等一系列优质、大型、富集的矿藏陆续浮出水面。

20世纪80年代末,郝沛从新疆地矿局地质调查大队及新疆地质矿产陈列馆负责人那里得到了这张意义非凡的黑白影像,他深感其中的精神力量令人震撼。照片中的人们虽然衣衫破旧,但眼中闪烁着光芒,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用他们的青春年华,填补了共和国地质领域的空白。

远观犹如乞丐,近瞧却是勘探者。这句老地质人自嘲的俗语,深刻描绘了往昔的艰辛历程。山势险峻,荆棘遍布,地质工作者们有时从野外归来,衣衫褴褛,裤子破损,以至于进入县城时,连门都不敢轻易迈出。

1955年,地质部发布了一份关于新疆石油普查大队工作情况的全面报告,其中详细记录了以下真实情况:在准噶尔北部,交通条件极为不便,数百里戈壁滩上人迹罕至,有时甚至需要在沙漠环境中开展工作;粮食、肉类和蔬菜的补给十分紧张,有时甚至只能以山葱为食;在测量区域内普遍存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有些队伍甚至一个月内都无法洗澡或洗衣。

尽管环境颇为恶劣,新疆区域地质调查却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态度,作为全国区域地质调查的基地,它不仅向全国输送了众多优秀专业人才,而且在调查工作中从未有过丝毫懈怠。他们通常携带六七本野外记录本,有些甚至多达两百多本。在这些记录本中,除了记录观测点的位置、岩石名称、矿物种类、岩石特性、颜色、结构、构造等基本信息外,还详细记录了点与点之间的地质现象,包括小褶皱、构造等。《山河荣光》一书中于2015年所载之语,堪称典范之选。

从工业荒原到资源高地

在2004年新疆地质博物馆建成之时,世界排名第三的陨石被运至馆中,此时,负责编纂新疆地质成就画册的郝沛,心中产生了召集老队员们再次相聚并合影的念头。

在那年的十月,当新中国首批地质勘探者们再次站在陨铁之旁,历史的画卷仿佛瞬间展开,一幅令人震撼的画面跃然眼前:其中最年长的已经步入耄耋之年,而最年轻的也已年过六十七。他们轻轻摩挲着昔日的照片,那些狼群突袭、雪崩逃生的惊险瞬间仿佛再次浮现眼前,而他们更感到自豪的是,能用自己取得的科研成果来报效祖国。

2004年10月,8名地质工作者在当时新落成的新疆地质博物馆前与青河大陨铁合影。郝沛 摄

赵铭玉不禁感叹,地质勘探宛如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每一座矿床的背后,都凝聚着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这种精神在自治区地质局新组建的团队中得以传承。2023年,新疆地矿局、有色地勘局以及煤田地质局实现了合并,新疆地区正式掀开了寻找新矿藏的新篇章。

技术变革令人叹为观止:往昔,我们依赖罗盘指引方向,运用步计法测量水平距离,用皮尺拉伸确定平直距离,以及通过图解法计算真实厚度;而今,我们拥有了包括遥感技术、物探技术、化探技术、钻探技术、实验检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在内的六大类,共计千余台套的高精度、高效率仪器设备。

2024年,新疆在加强巴楚至阿图什的十亿吨级铁矿和千万吨级钛矿等12个重要资源基地建设的同时,又新增了哈密尾亚至牛毛泉的十亿吨级铁矿和千万吨级钛矿等6个大型资源基地。到了年底,新疆已率先实现了14个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十四五”找矿目标,其中6个矿种更是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自然资源部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新疆在找矿工作中重视程度高,环境条件优越,机制运行顺畅,力度之大,成效显著。

这些影像资料承载着地质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珍贵印记。郝沛热切地希望通过“新疆记忆”的老照片收集活动,让当代人领略到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不辞艰辛探矿脉,无私奉献献青春”的真挚情感。这两张集体照,不仅见证了个人生命的精彩瞬间,还深刻地刻画了新疆从一片工业贫瘠之地转变为资源富饶之地的历史变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