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政区划历史文化视角,看多样与一体?
瓜洲古渡。供图/扬州市民政局
南京中山陵风景区音乐台。供图/南京钟山风景区
贺云翱 陈思妙
今年夏天,江苏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热度达到了新高点,多场比赛在赛场上呈现激烈景象,赛场之外的相关文化活动也备受关注,激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江苏各市之间的互动是这个盛事中的核心看点。南京声称竞技优先,情谊靠后,宿迁同徐州展开激烈对决,扬州跟镇江比拼茶文化,苏州与无锡争夺湖景荣誉,连云港同淮安就花果山归属问题争论不断,全国范围内模仿网络用语的风潮,已经脱离体育竞技范畴,变成民众展现文化自信的具体行动。为了城市的奋斗,激昂的口号之下,所谓“散装江苏”的戏称,其实蕴含着对多元融合的文化共识和集体归属感。
十三市的前世与今生
清康熙六年,也就是公元1667年,“江苏省”才首次被纳入中国行政版图,这个时间跨度至今不超过三百年,然而江苏的地域广袤、经济实力、富裕程度以及自然风光,其形成过程却有着非常悠久的渊源。如果以现今的省级区划为参照坐标,通过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江苏这片土地实际上拥有超过万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和卓越的文化创造记录。
江苏在文化发端时期,既有旧石器及细石器文化,也有狩猎经济模式。淮北地带,特别是“徐连一带”的文化,与今日山东南部地区的文化出自同一脉系;苏南地带的文化源头,则关联着长江中下游或华南等地的同期文化。江苏在文化初始阶段的区域不同特点,深刻影响了此后近万年的文化演进历程,也塑造了南北文化间的差异及其特质。
江苏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域的调整,导致各地市的建制演变和区域划分呈现出相互交织、紧密关联的局面。目前,江苏省下辖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这十三个城市。这些城市各自是不同地区的行政中心,历史都超过一千年,但是由它们共同组成的行政区域,即省域,形成的时间却相对较短。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即位,此地成为全国统一政权的首府,并以此地为核心首次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治理网络。此后五十载间,明朝在南京及江宁地区孕育的文明风尚,借助官僚体系、宗室分封和官员派遣等途径,逐步传播至华夏大地,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明朝最初以南京作为中央行政中心设立区域,明成祖将都城迁移至北京之后,这个区域便被习惯性地称作南直隶。南直隶的管辖范围涵盖了现在的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并且以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徽州等地方要地为核心,构成一个以教育、航海、出版、宗教、戏曲、手工业、绘画书法、园林建筑、陶瓷、茶饮、漆木、玉石、纺织刺绣等丰富文化构成的“江南文化圈”。这一文化区域代表了中国那个时期的最高文化成就,诸多文化成果持续影响到了清朝乃至现在。江苏的南部和北部首次被划归为同一行政单位。
清朝建立北京政权后,深刻意识到“南京作为江南地区的核心地带,连接十省,需要设置文武官员镇守”。顺治二年(1645年),朝廷将明朝的南直隶改称为“江南省”,应天府也更名为“江宁府”。顺治四年(1647年),朝廷派总督驻扎在江宁,负责管理江南、江西、河南三地的军事和政务,并在南京市长江路上的“总统府”建造了总督衙门。后来,河南省被划出去,总督的管辖范围仍然包括江南和江西两省。
康熙六年,即公元1667年,将“江南省”分设为江苏省和安徽省。那个时期,镇守南京的总督,其行政级别仅排在首都北京地区的“直隶总督”之下,在经济方面更是占据着核心位置。
民国期间,江苏担当国家政治核心角色,省会因政治局势与战事冲击多次更迭,但各城市兴衰与角逐始终推动着该省区域经济的成长。
从历史方位和文化传承角度审视,江苏各个城市都具备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并且拥有超过千年的历史积淀,各自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个性特征,这些特色又共同构成了江苏文化的不同组成部分和整体形象,体现了江苏文化的多元性和人才辈出。
一体化还是多样化
自然地理背景是区域文化诞生的基础,地方文化依托于地理空间。
江苏因受江河湖海的分割,历史上以长江和淮河为划分依据,大致形成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苏南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苏中涵盖扬州、泰州和南通,苏北则包含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和盐城。苏南的江南文化特色,苏中的江淮气息,以及苏北的中原风格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了江苏丰富多样的地域特色。
江苏的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从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历史演变、文化遗产等层面分析,能够区分为吴地文化、金陵文化、徐汉文化、淮扬文化及海洋文化,吴地文化以苏州、无锡、常州为核心,金陵文化以南京、镇江为代表,徐汉文化以徐州、宿迁为特色,淮扬文化以扬州、淮安为标志,海洋文化以连云港、盐城、南通为特征。
根据文献资料研究,江苏省域文化能够细分为多个类别,包括运河文明、淮河文明、太湖文明以及长江文明等,各个区域文化特色鲜明,构成多元体系。一个城市在不同文化板块中可能扮演着不同角色,这种情况充分展现了文化的丰富内涵、复杂构成以及多样性特征。
江苏地域文化在演进期间,同时承袭了楚地文化、中原文明、齐鲁传统、徽州遗风以及沪上习尚等多元因素,由此推动了文化的丰富性与整合性。
江苏南部太湖流域有个别具一格的吴文化区域,它源自历史悠久的上古吴越文明,宁镇一带位于楚文化和吴文化的交汇地带,文化特征与传播广度、文化位置以及距离远近都有联系,因此有“吴头楚尾”的称谓;北方的徐海地带西边靠近中原、北边挨着齐鲁,深受中原文明和齐鲁文明的影响;江淮地区处于两者之间,兼具过渡性和南北融合的特质。另外,从明朝和清朝开始,伴随徽商的兴盛,江苏的南部和北部区域,深受徽州文化熏陶。进入现代时期,以上海为龙头的海派文化,对江苏产生了显著作用。
江苏地域文化同多种文化形态彼此沟通,相互增益,在此期间,它们既维持了自身的独有特质,又催生了崭新的文化成分,形成了新的文化标志。
地域行政特征、民众大规模流动、文化习俗传承、信仰纽带、语言及饮食偏好等,同样作用于地方文化的孕育、兴衰和强弱程度。
南京的都城地位与其地处东西交汇、南北连接、濒江近海的地理条件以及山环水绕的壮丽景致密不可分。此外,南京作为移民聚居地,其移民传统也塑造了城市包容并蓄的文化特质。
无锡别具一格的民族工商文化,源于吴文化“注重实践”的内在传承,始于明清时期传统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的共同培育,发展于晚清中西文化交锋的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
徐州地处军事重镇,堪称汉代文明的发祥之区和精华汇聚之所。在汉代期间,儒家学说研究在此实现了学术上的新突破。
吴地文化为常州打下了基础,清代有研究今文经学的“常州学派”,这个学派和吴文化联系很紧密。
苏州最富盛名的当属其水乡风情。河网密布、巷弄幽深的景致深刻地影响着当地人的日常活动与居住方式,滋养出独特的江南水乡韵味,同时催生了丰富多彩的苏州地方文化形态。
南通最显著的文化贡献源自清末状元张謇所发起的诸多现代化变革,这些举措使南通赢得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
连云港旧称海州,依傍海岸的地理位置和岁月流转的更迭滋养出非凡的灵秀之气,这种灵秀之气在“金猴奋起千钧棒”的象征中得以彰显,同时也在城市勇于开拓、精于革新的精神里得到体现。
淮安自古以来就是漕粮流转的关键节点,由此孕育了别具一格的运河传统。
盐城拥有江苏省面积最大的海域、距离最长的海岸线以及最广阔的沿海滩涂,海盐的咸味和鲜香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文化之中。盐融入水中,味道不会改变,就像盐城这座城市,正在创造人与水和谐共存的新故事。
扬州位于长江和运河的汇合处,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商贸中心、教育圣地和学术摇篮,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儒家重视饮食品质、讲究烹饪精细的传统理念。
镇江这座古称润州的重要城市,具有江河交汇的优越地理位置。江水与运河历经千年融合,不仅形成了香醋的独特风味,也促进了渡口文化的蓬勃发展。
泰州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成就之一是明清时代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名为“泰州学派”。许多研究者指出,明代晚期社会出现的思想革新趋势,与泰州学派有着密切的联系。
宿迁地处洪泽湖与骆马湖两大水域之间,境内隋朝通济渠、元代运河、清代中河三条水道贯穿,孕育了当地独特的治水传统。
江苏地域文化,其实质是后人逐步形成的,这种基于行政区域划分的文化认知,对于全面认识江苏整体情况可能存在偏差,因此需要在江苏历史文化演进的历史脉络、空间分布以及结构特征等方面,系统考察江苏地方文化的形成过程、多元共存的特点,以及它对中华文化的整体影响。
分合相宜 气韵相连
今日,我们再次考察“散装江苏”,确实可以断言,境内纵横交错的水道,包括江河湖海,共同形成了江苏融合聚合、意蕴互通、传承古今、包罗万象的特质。
大江:璀璨的长江文化明珠
长江斜贯江苏,境内延伸433公里,依次经过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八个城市,沿途长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种类繁多,文化意义非凡,蕴含着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拥有与众不同的文明象征意义和文化象征意义,是长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部分。
长江文化依托长江这一自然地理与区位条件而形成的新时期区域文化,其地理范围覆盖了长江流域及所有支流流域,江苏境内的太湖文化区域与江淮文化区域也完全属于这一范畴。长江文化的形成,源于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以及新时期对长江的开发活动,由此产生了新的文化认识,与普通的地方性文化不同,它体现出一种从分散走向整合的系统性,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并且能够广泛接纳各种文化元素。
近代以来,南通作为长江流域的代表,率先推动了一系列现代化进程,同时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众多革命根据地也分布在这一区域。新中国成立之后,长江流域兴建的众多宏伟工程,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与振兴。在改革开放阶段,长江流域更是经济转型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沿阵地。
长江文化在江苏地区的具体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演进,先后展现出传统方面的底蕴、革命时期的精神面貌,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的时代特征,这些多元的文化元素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了江苏在长江文化版图中的独特地位,使其成为其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文化瑰宝。
大海: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
江苏的海岸线总长有九百五十四公里,能够连接江河与海洋,其海洋文化特色相当突出,南京、扬州、张家港、太仓、南通、连云港等城市,也都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关键地点。
南京的石头城遗址,明故宫遗址,龙江宝船厂遗址,浡泥国王墓,郑和墓,这些都是江苏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成果;苏州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张家港黄泗浦遗址,刘家港,浏河天妃宫,海运仓遗址,也属于江苏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成果;扬州的扬州城遗址,普哈丁墓,仙鹤寺,大明寺,广陵王刘荆墓,同样属于江苏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成果;南通的掘港国清寺遗址,如皋运盐河,也属于江苏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成果;连云港封土石室墓,东连岛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这些古城遗址,寺庙遗址,墓葬遗迹,船厂遗址,港口遗址,同样属于江苏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成果。
另有一些重要文物,例如众多陶瓷制品,还有金银器皿,以及各式铜镜,更有玻璃制品,并且包括书画作品,诸如碑文石刻,亦有玉器饰品,并且有琥珀物件,同时存在贝壳制品,亦有象牙工艺品,并且有货币实物,更有沉船遗迹,并且有陶制俑像,以及官印凭证,它们都作为有力证据,能够证明江苏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事业持续向前推进,并且不断巩固基础。
江苏海上丝绸之路的特色跟江苏独有的地理状况关联密切,源于江苏地区长达千年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政治构造,海上丝绸之路因海洋资源的利用和发展而兴起,并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演变而持续变化。
大河:独特的运河文化长廊
大运河在江苏省境内总长约七百公里,依次穿过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和苏州市这八个城市,它将长江和淮河这两条主要的东西走向河流以及太湖等众多湖泊连接起来,并且其相关的支流和运河延伸线还覆盖了南京市、泰州市、南通市、盐城市以及连云港市,共同形成了江苏省最为关键的交通网络和文化遗产系统。
运河推动了江苏的交通运输进步,带动了城市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繁荣,提升了文化教育水平,强化了省内南北方的沟通往来,融合了楚汉文化、淮扬文化、江海文化、吴文化、海洋文化等地方特色传统,塑造了江苏运河文化景观带,该景观带展现出包容多元、和谐共生的特点。
大湖:诗意的千年水文化
江苏省内分布着太湖和洪泽湖,这两大淡水湖位于全国五大淡水湖之列,除此之外,省内还散布着超过290个大小不一的湖泊,这些湖泊共同构成了江苏的自然景观主体,同时也是该地区居民日常生活、文化交汇以及经济进步的重要基础。
太湖周边的无锡、常州、宜兴以及苏州,历来资源富庶,往来顺畅,因而有了“苏湖地区物产丰饶,可养活天下”的说法,同时形成了融合文学艺术、地方风俗、家族传统等元素的“环太湖文明带”。
洪泽湖为淮安和宿迁提供丰沛水源,支持江淮区域农业持续发展,极大影响了苏北地方的水乡特色。
这些或大或小的水域,能够平衡河流的水量,为农业提供灌溉用水,不仅养育了江苏这片土地上的生灵,也促进了江苏地域文化的不断演进。
这片土地历经岁月滋养,江苏地区展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景象,各种文明在彼此欣赏中展现独特魅力,同时欣赏他人之美,由此达成和谐共存,这正是“散装江苏”虽分散却保持整体性的原因。
贺云翱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教授,同时担任博士生导师,并且是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的所长;陈思妙在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工作,担任世界遗产部主任,职位是助理研究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