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收购肯德基引发三大疑问,背后真相究竟如何?
许多人耳闻过这件事,马云曾和同伴前往肯德基应聘,参加面试的有二十四位,其中二十三位顺利过关,唯独马云落选了。
一,真的把肯德基给买了?
九月二日有消息透露,百胜餐饮集团当天公布了一项决定,涉及春华资本集团和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三方同意联合对百胜中国注资四点六亿美元,这笔资金的投入时间将和百胜餐饮集团同百胜中国的业务分离过程保持一致。
百胜中国的业务拆分与上市计划,以及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的投资,预计会在2016年10月31日一并实现。在此之后,百胜中国将以独立公司的形式,从2016年11月1日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进行股票交易,其股票代码确定为“YUMC”。
按照约定,春华资本会拿出4.10亿美元,蚂蚁金服会拿出5000万美元,一起投资给百胜中国。股票的定价标准,要参考百胜中国拆分后31到60天之间的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格,并且在此基础上打8%的折扣。最终要发行多少股票,会在一个规定的数量区间内,根据这个价格来灵活变动。春华资本与蚂蚁金服联合持有两项可在五年期限行使的认购权,每项均对应120亿美元与150亿美元股本价值的行权价格,通过这两项认购权,双方合计能够获取百胜中国约2%的普通股权益。
百胜餐饮集团另外披露,春华资本的开创者胡祖六博士将担当百胜中国董事局非执行负责人的职位。在建立春华资本以前,胡博士曾经担任高盛在华区的负责人。网络人士纷纷戏言:马云三十年的“怨气”总算出了,真的将肯德基给收购了。
二,收购百胜意在与腾讯展开支付战争?
阿里巴巴正准备购置肯德基与必胜客在中国的业务板块,此事反映出该公司正积极推动支付宝进入线下市场,意图实现其商业版图扩张的目标。
然而,蚂蚁金服与春华资本此次投入的资金,若以公司整体价值衡量,所占的比重极小,仅有几个百分点,而且蚂蚁金服的投资数额仅五千万美元。不过,这对阿里巴巴而言,其背后另有不可告人的用意。
蚂蚁集团于2014年设立,承担阿里巴巴公司的金融服务职责。核心业务是2004年推出的网络支付平台“支付宝”。该平台现在能处理水电气缴费以及出租车费用等支付需求。同时,支付宝手机客户端“支付宝钱包”的用户数量近期持续增长。
支付宝商业生态正持续扩张,其根基在于网络销售领域。马云集团计划投资百胜中国,以便让支付宝服务迅速普及到线下店铺。在国内,肯德基和必胜客常被当作商场吸引顾客的有效手段。这两家公司被认为能够稳定地招揽客源,因此在商业项目启动招商时,往往最先接到开店通知。若在肯德基和必胜客可使用支付宝,对顾客的诱惑会增强。不仅如此,在更多实体店铺引入支付宝的机会也会增加。
经济圈规模持续扩张,其中隐匿着阿里巴巴主要对手腾讯的活动踪迹,腾讯的“微信支付”凭借超过8亿微信用户群体,逐步拓展影响力,众多餐饮及其他实体商家开始接纳微信支付,对“支付宝经济圈”构成竞争态势。
中国网络公司正就线上付款业务展开激烈较量。百胜中国的介入将如何影响行业态势?后续的演变十分值得瞩目。
三,外资为何纷纷撤出国内市场?
自2015年起,伴随松下、夏普等公司迁回日本,外资工业界的中国撤离现象已属常态,众多享誉全球的企业纷纷宣告退出。
紧接着:
飞利浦照明深圳工厂关闭:深圳,再见
富士康逐步撤离大陆,在印度建百万人工厂
阿迪耐克先后关闭中国工厂
露华浓退出中国
另外,像优衣库、三星这些全球知名的公司,也接连在东南亚和印度建立新的生产基地,从而加速了从中国转移的脚步。最近,以餐饮业闻名的大型企业百盛也决定离开。
外资企业大批撤离中国,于是,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1、为什么外资企业密集撤离中国?
2、怎么看待外资企业撤离中国?
对外宣称很多外资企业离开中国,容易让人误以为,它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不再相信中国市场的潜力。实际上,这些企业选择离开的原因多种多样,并非所有案例都是由于对中国市场失去信心。真实情况是,外资在中国进行投资活动,既有进入也有退出,从来不是单向的流出或者完全无法进入。
外企离开中国的缘由,可以说颇为纷繁,而且每家企业的状况也各不相同。以松下电视制造为例,其退出中国市场,主要症结在于松下电视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状况非常糟糕。回溯二十多年前,松下曾是全球电视行业的领军企业;在中国市场,松下彩电也曾连续多年高居榜首。然而,如今那些辉煌的岁月已经成了历史记载。当前形势如此严峻,松下公司没有理由再维持庞大的生产能力,终止运营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确实,由于国内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还有对中国政治前景的担忧,再加上本土制造业发展迅速,这些原因导致一些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优势不再明显,因此选择撤离。
对所谓“中国薪资增长过速致使中国投资价值缩水”致使外资流失的观点,也是一种严重的误判。中国产业劳动者薪酬的提升,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必然进程,是中国庞大产业劳动者群体理应获得的待遇,从社会进步的视角审视是积极因素而非消极现象,绝对不能将中国薪资的进步看作是妨碍中国经济发展、削弱对外资吸引力的因素。
有些外资公司离开中国未必是负面现象,换个思路或许反而是积极变化。十多年、二十多年前来到中国的外资公司,是根据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布局的,这些公司如今看来未必具备先进性,这些外资公司撤出中国,反而能为更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进入中国创造条件,有利于新技术迭代更新。
换个思路想,本地公司也不是件件都能顺利发展,为何外国公司就必须成功?经营不善就离开,十分平常。在东莞,这些年许多本土公司倒闭,这些企业承受着工资和税务开销不断攀升的双重负担,又没及时完成产业升级,已经跟不上市场变化,最后被市场淘汰了。然而,要意识到部分公司选择离开这个领域,与此同时,众多具备实力且充满活力的公司正在持续涌现。
中国乐于接纳新兴科技及尖端技术,对于将中国视为落后产业外迁目的地的资本,如今身为全球第二经济强国的中国,显然已不太热衷于此类投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