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觉醒竟搞砸电影票房?好东西被定罪,是为迎合老登审美?

2025-08-21 -

一张图,有被震惊到吧——

这是历年圣诞节平安夜的票房。

2024年与2017年那个巅峰时刻相比,差距极大,仅有其十之一,这种落差非常惊人。

[]

但渐渐,好像被一种论调终结/统一了讨论:

“舔狗经济”崩盘。

言之凿凿的结论,相似的文案,所到之处都有大量的点赞和附和。

今天,Sir必须来唱唱反调。

或者说,这不能叫反调。

而是厘清一些基本的事实和常识,这关于:

一,电影行业究竟怎样了;

二,网络话题是不是必然被情绪裹挟。

01

“舔狗经济”是替罪的羊

首先必须得承认。

过去的2024年电影业,体感的确是凉的。

数据很直观,全年票房**,较上年缩水**亿。

而相关的讨论也太多:

2024年春节过后,最火的电影是《抓娃娃》,这让今年的暑期档不会出现像2023年《消失的她》《封神》《孤注一掷》那样激烈竞争的情况。

春节档的《热辣滚烫》票房为34亿,《飞驰人生2》票房为33.6亿,这两部影片的票房都不如2023年的《满江红》票房45.4亿,也不及《流浪地球2》票房40亿。

如果说凉,是一个“渐冻”的过程。

那么圣诞档的惨烈对比,则是冰冷的刺痛。

然后,很多人就开始归咎于舔狗经济。

这种所谓的恋爱消费现象,源于商家的大力宣传,在以往追求浪漫消费的年代,男生们常常扮演着为爱付出的角色,每逢重要日子都会掀起一波消费热潮。

涵盖例如情人节时段、白色情人节时段、五二零时段、七夕时段、圣诞节时段、跨年时段等等

追求者负责安排约会晚餐、赠送礼物、送花等,这通常是追求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现在呢?

时代变了呀,圣诞节电影滞销。

听上去像是这么一回事。

但在Sir看来,更直观的原因是档期的消失。

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这一点是人们普遍认知的。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其表现各不相同。比如工作日与周末,或者周末与法定假日,更不用说普通假期和春节了,这些时段之间很难进行直接对比。

一方面,档期内观众的时间更充裕,观影热情高。

另一方面,有档期,大片才会来,自然会推高票房。

而今年的“圣诞档”呢?

星期二,社畜们活人微死的一天。

目前没有其他新片上映,仅有《骗骗喜欢你》排片率低至百分之四点六,决定于这天进行首映,而《误判》则早几天前就已经开始了放映。

所以说营业的惨淡,不是货卖不出去,而是货都还没上架。

看接下来的跨年档就明白了。

新片有《小小的我》上映, 《误杀3》也即将播出, 《破·地狱》和《骗骗喜欢你》即将跟观众见面, 《误判》正式与大家见面。

开了席,才有客流。

今年的跨年档总票房17.56亿。

在2020年,这个数字是30.58亿,到了2021年,它变成了21.7亿,2022年进一步下降到9.98亿,而到了2023年,这个数值又回升到了23亿。

虽然也有一定程度下滑,但也很难说是彻底崩盘。

所以因果关系不是“舔狗经济崩盘,没人去圣诞节约会了”。

而是“圣诞档崩盘了”。

若你尚能记起,相较于数年前,现今有多少购物场所会设置圣诞树、布置节日饰物,又有多少机构会赠送贺卡与礼品?

往年的庆祝,越来越多被一种声音置换了——

“抵制圣诞节”。

当面临这种情况,没有任何一部电影会甘愿承担争议,执意将上映日期选在平平无奇的某一天。

不可否认。

除了圣诞档,全年票房和跨年档票房也有一定下滑。

但这又和舔狗经济有多大关系。

话说回来,当下负增长的产业,不见得只有电影业一个吧。

周围不乏抱怨经营不易的人,也有许多人感叹求职艰难,这些困境真的都是因为“讨好型人格时代终结”造成的吗

所以说,这不是个严谨的归因。

而是又一场情绪宣泄:

遇事不决,先找“罪人”。

02

舆论对战

表面上看,这是在分析电影票房。

但实际上已经预设了立场:

“女性觉醒”搞砸了电影票房。

为什么这么说?

翻看底下的留言,你就能看到大量涌动的情绪。

“看什么电影,去买赎罪券吗?”

“《好东西》是中国电影的笑话。”

女人不是要靠自己赚钱吗?要是没有那些追星族,她们的购买力就会拖累电影市场的收入。

“现在的电影不是让情侣约会的,是让情侣吵架的。”

事实上。

用所谓“讨好型人格”的观点来解读电影票房,就是迎合这种心态,从而赚取关注度。这种行为能够精准地挑动这种情绪,并达成吸引流量的目的。

以此来迎合网上“男性觉醒”的说法:

男人想明白了,不愿当舔狗了,打拳的开始自食苦果了。

事实上他们不想要了解电影票房下降的原因。

他们只是想搜集“证据”。

然而却又陷入了爽文式的臆想。

反复深陷于情感的低谷,总是去寻找那些显而易见的替代品,然后去追究,去责备。

然后幸灾乐祸,拍手叫好。

不断赢赢赢,只不过是让情绪占领智商高地。

当然。

也有人会问,电影市场的崩塌,电影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当然不是。

如今影视作品劣质泛滥,宣传手段浮夸失实,制作过程敷衍了事,持续透支着观众的信任基础。

大导演,大卡司,大制作,都不再成为口碑和质量的保障。

近年来,话题类创作颇为盛行,不断制造社会关注焦点,借助各种看似有理的说法,意图维护作品声誉,确保影片收益。

但问题是。

“烂片赶客”,和“舔狗经济”,恰恰就是两种自相矛盾的说法。

因为。

在“舔狗经济”下,最得利的是什么?

就是烂片啊。

不曾看见,这些年来情人节期间以及邻近时段,总是充斥着许多专门为情侣设计的令人不适的恋爱电影。

因为他们吃准了:

你约会必须找个地方看电影,好不好看已经无所谓了。

这种片,Sir也没少骂过。

不可否认这些烂片是创造了票房。

但这是否是电影界所倚重的核心支柱?这是否是电影蓬勃进步的路径?

所以。

一边抱怨“女性视角”,让电影越来越不好看了。

一边又把“舔狗经济”奉为圭臬。

殊不知是一种自我矮化。

有些专门给追求者看的爱情影片,或者是其他商家精心设计的消费诱惑,他们深陷其中,甚至还为此感到得意。

进而。

将“舔狗经济的崩溃”视作某种严厉的惩罚,进而质问电影:它有何过错。

事实上。

为电影买单,未必需要当舔狗。

电影,也不止约会一个消费场景。

这不是国内特有的现象。

就拿《芭比》来说。

这部影片在海外掀起一股热烈反响,其上座率超越了同档期公映,并且超过了拥有众多明星阵容的《奥本海默》。

按照一些人的说法,这绝对是一部“打拳片”了。

可问题是。

《芭比》并没有抢走任何电影的票房。

在这之前,多少IP改编电影已经扑街。

多少好莱坞直男电影续集翻拍已经令人厌倦。

老套的叙事早已死气沉沉。

《芭比》的问世,正好开拓了新的盈利途径,使美泰公司再度获利颇丰,这其中包括电影收入,以及IP价值带来的提升。

同样。

在国内,就拿《好东西》来说。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看。

但,没有这样新颖的电影出现,年度票房就会变得更好吗?

就算虎扑上打出4.9分,许多人表示反感。

但,电影消费就被劝退了吗?

明明电影院还有别的选择:

最新香港电影《破·地狱》,近期动画佳作《雄狮少年2》,倘若对女性题材兴趣不大,亦可考虑男性向影片《误判》,欣赏甄子丹极具力量感的格斗场面。

事实上,电影本身就众口难调。

丰富多样,各种不同角度,不会让观看者失去兴趣,反而是市场真正需要拓展的路径。

而现在。

我们太容易以舆论给一部电影“定罪”。

纷争超出影片内容,引动许多不解的观众,最终借守护影片之名,却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某些电影局部的短小片段的流传蔓延,便能让观众决定是否购票或选择不去电影院。

例如某个片段的精心编排,便可以左右多数人对某部作品的感受和评价,即便他们并没有实际观看。

短视频情绪营销风潮之中,短剧行业迅猛崛起,深深扎根于影视领域,这种现象更加不容忽视。

更扎心的事实:

二零二四年度短片产业的整体体量抵达五零四亿元,它后来者居先,最终实现了对电影市场收入纪录的超越。

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在文艺创作领域,情绪流量的全面胜利。

被未经思考的情绪左右。

成为今天一个怪圈。

我们讨厌“被带节奏”。

又在亢奋的节奏中不可自拔。

形势发展有了变动,行业信息被剖析,这一切却被当下的观念压制住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