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元中药面包、38元中药冰淇淋销售火爆!是真养生还是智商税?
中药面包售价52元,中药冰淇淋标价38元,这两样商品都卖得很好,但是有人提出疑问,
中药餐饮,真养生还是智商税?
如今年轻人愈发关注健康保养,添加了传统药材成分的茶水、面点、冷饮等商品十分畅销。但这些商品里,有些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很多。传统药材食品究竟有没有保健作用,还是仅仅作为宣传手段,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药茶、药咖、药面、药冰等,近来,餐饮界掀起一股“万物皆可配药”的流行热潮。当年轻人偏爱的食品饮品融入药草成分,仿佛多了份调养功能,因此备受青睐,销量猛增。
随着中药融入餐饮越来越受欢迎,部分顾客提出了疑问:中药需按量食用,食品中微量的中药成分真的有效吗?中医讲究忌寒,不考虑食物搭配禁忌的中药冰淇淋,能够达到保健效果吗?
当前,部分民众指出,标榜含有传统药物配方的食品饮料,其标价普遍偏高。举例来说,市面上售卖的中药口味冰淇淋,单价常达到38元,而中药风味的面包,售价也普遍在52元上下,显著高于其他类似产品。中药类餐饮产品究竟具备实际的保健作用,抑或仅仅是一种市场宣传手段?针对此问题,相关媒体人员进行了实地走访。
阳光下的绿茶、月光下的乌龙茶、多种香料的混合茶……8月2日,笔者在京城一家草本茶铺里目睹,挂着“药食共养”的标识十分醒目。店铺内,深色墙壁上,玻璃展柜里陈列着葛根、人参、天麻、肉桂等药材。订餐台边,几个大号煮茶锅依次摆放,不同草本在锅中煎煮,药味弥漫开来。多位年轻人坐在用餐区的椅子上,享用着手中的饮品。
茶饮店的菜单上表明,店里的饮品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分别是奶茶,果茶和现煮茶。根据工作人员的说法,店内一共有26种不同的饮品,每一种都添加了中药材和草本植物的成分。
在另一家售卖饮品的店铺,媒体人员发现,该场所售卖的饮品不仅有名为“安神茶饮”“活力茶饮”的草本调配饮品,还推出了含有中药材的“枸杞混合咖啡”“紫苏山楂风味咖啡”,每杯售价介于20元到40元之间。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咖啡的爱好者数量众多,同时追求健康的年轻人也很多,所以将中药材和咖啡进行了融合。
我乐于接触新鲜事物,中药奶茶便是中药与奶茶的融合创新。北京的李子曦周末外出时,一家中药奶茶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向笔者表示,这种别出心裁的搭配让她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感受。由于她平时就爱喝奶茶,所以马上就点了一杯店里最畅销、据说含有灵芝成分的饮品。她说口感尚可,带有轻微的草木气息。
茶水和咖啡之外,近些年面包、火锅、冰品等许多食品里也加入了中药材成分。以中药材搭配雪糕制作的中医风味雪糕,还有黄芪滋补包、荷叶清凉包等健康系列面包,都属于新中式草本主题的餐饮。这类融合了传统草本理念的中药餐饮,颇受年轻群体欢迎。
年轻人对健康的关注,是促使中药餐饮流行起来的关键原因。根据《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年轻人已经成为健康消费的主要群体,18岁到35岁的年轻消费者占到了健康养生消费总人数的83.7%。
然而,中药餐馆能否确实起到保健作用,其价值是否匹配,各个顾客的感受并不一致。
谈到中药奶茶的保健作用,李子曦坦言自己追求食材天然,饮品名称中含灵芝二字,给人以健康印象。她表示不确定此类饮品是否真的有益健康,主要还是心理作用带来的安慰。
王欣苒跟李子曦不一样,她对于中药食品的作用心存希望。王欣苒刚步入职场不久,是个典型的“面包爱好者”。最近,她工作单位附近冒出一家售卖中药面包的店铺,由于工作节奏快、压力大,王欣苒经常购买掺有党参等成分的吐司,想着在尽情享用的时候,自身的气血也能有所补充。
不过,尝了几回之后,王欣苒发觉自身毫无任何转变。她谈到,将来是否还会再买这款面包,看法是“尝过便罢”。王欣苒补充:“它的甜味程度并不突出,但售价却相当可观。偶尔享用尚可,长期食用则开销过于可观。”
中医药领域向来强调‘药食同源’这一理念。北京石景山医院中医科主管任芳向笔者透露,当前众多年轻群体工作负担沉重,饮食时间与作息习惯紊乱,多数人长期处在非健康状态,而中医药在调养身体和预防疾病方面具备显著作用。不过针对中药烹饪,任芳指出:“附加成分多于实际效果。”
任芳指出,中药学问深奥,各类食材特性互有差异,个体身体状况也千差万别,因此适宜的药方也各不相同。商家若想在专业性上达标并且配方能因人而异,难度颇高,同时兼顾疗效与口感也并非易事。
现阶段,众多新兴中药餐饮主要侧重于宣扬保健理念、给予精神慰藉以及强化民族归属感。一位资深的中医药理研究者告诫,此类餐饮并非药物,顾客需保持清醒头脑。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保全指出,商家应当诚实经营,不能只追求宣传花招,胡乱将中药成分掺入商品,更不能因为加上了中药成分就抬高价格。他同时告诫,商家要关注药材的优劣,不仅需要满足国家相关药品监管条例,还要保证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保持健康需要注意日常饮食节制、作息规律。任芳认为,培养良好生活习性是维护健康的核心。若同时存在大吃大喝、日夜颠倒的行为,又期望依靠几次服用中药来达到养生目的,这种想法并不可行。(本报记者 肖婕妤 高惟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