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中,岳云鹏竟演了一部藏海传?
内娱之波诡云谲,你甚至能看到岳云鹏和肖战挤进一个赛道了。
《长安的荔枝》里,配角陪酒侍郎郑平安由岳云鹏扮演,他身形敦实,会跳胡旋舞,在表演权谋戏份时,却总带着点《满江红》式的喜感。
但是深入探究实质,岳云鹏在《长安的荔枝》中展现的一部作品,堪比《藏海传》。他既承受了苦难经历并默默忍受,又经历了复仇意识的觉醒而冒险行事。
显赫门庭,名门望族,家父拒绝为右相效力,遭到诬告,含冤自尽。失意公子只能弃文从商,凭借风姿和才艺转为酒楼歌妓,昔日同窗反作其宾。原以为从此卑躬屈膝,浑浑噩噩度日,不料卷入左右相的权力倾轧,洞悉往昔隐情,立志雪耻。这段时日里,更与雷佳音演绎一段寡妇兄弟x阴鸷侄子的“隐秘”较量……
这个剧本,随便找个身高一米八以上、体重不到一百八十斤的人来演,你说是不是特别惹人疼,是不是越嬷越过瘾?《藏海传》中的魅魔藏海,还有几分是演员外形带来的优势、加上粉丝的想象,《长安的荔枝》可真是编剧导演联手打造,嬷得让人感觉世界都小了。那个复仇少年满头大汗刻苦练舞的镜头,简直是个纯情少女在练习室里的诱惑时刻。与那些身居高位者饮酒,偶尔被轻抚脸颊、随意捻动臀部,愈发让人同情他改邪归正。
但是各种纷至沓来的念头,一看见小岳岳的面容身段就烟消云散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上的那些潜在爆款都该谢谢岳云鹏。
《长安的荔枝》确实是一个复合型范例。它既有助于剖析“被忽视的大主角岳云鹏”,也能够审视“真正的男主角雷佳音为何缺乏幽默感”,还能审视沉浸于个人镜头美学的曹盾,是如何与观众产生意外隔阂的。
男二女主,都在演“藏海”
根据原著内容以及观众对剧名认知,负责运送荔枝的雷佳音被视作《长安的荔枝》中心人物。然而从角色设定与个人成长角度分析,新增的岳云鹏经历更符合“核心主角剧情”特征。
传言初始版本里郑平安长相确实能和潘安媲美,不过既然选了岳云鹏,就必须对他进行相应调整。那个扮演反派的女子在任务中向小岳岳表达好感,显得格外真诚。就连岳云鹏也察觉到她的勉强,直言“别再伪装了,妹妹”,强调自己的容貌并非那种值得你拼命追求的类型。
刚开始,我对他这个人也谈不上喜欢。这个突然多出来的角色,很多情节都莫名其妙,硬是把他扯进了权力争斗里。可后来,我越看越着迷,甚至有些同情他。他看起来那么势利又小气,其实只是环境所迫。我以为他总是唯唯诺诺,没想到他突然有了主见,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汪藏海式”人物的吸引力?
他讲到自己非要吃那玉露团结果引来了杀身之祸,那种悔恨之情层层递进。不得不承认,他的表演功力不容小觑。要是换成个普通俊朗的年轻人,这种内心戏份很可能就变成《无限超越班》里的段子了。
从动机和角色成长角度讲,岳云鹏的塑造也比雷佳音更饱满,从无意中卷入监听事件,到被动转为卧底,接着与何刺史等人周旋,最终选择留守岭南完成铲除右相的目标,这段经历几乎可称作《风起陇西》的续集《风起岭南》,每场酒宴都让人捏一把汗,他身份暴露的风险,比“荔枝腐坏”更能牵动观众神经。
颇为奇特的是,男主角岳云鹏之外,女主角那尔那茜同样拥有性别反转版的《藏海传》剧本内容,岳云鹏角色还缺少个伪装恩公的十年培养,需要塑造出技艺高超且气质非凡的形象,最终只能依靠自我学习提升能力。而那尔那茜的养父何有光实际是仇人,她被对方抚养了整整十年,期间被迫听从差遣。后来她揭露了真相,与养父决裂并展开激烈对抗,从而完成了《藏海传》后半部分的剧情。
海上强盗的后代,商业巨头的掌上明珠,打算提供给电影界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加勒比海盗》系列作品,即便剧本构思极为出色,那位女演员的表演也显得平淡无奇,与搭档的互动时常显得心不在焉,仿佛时刻关注着网络舆论,同父亲的决裂过程缺乏应有的激烈,更像是职场人员离职引发的冲突,而非血海深仇般的不死不休。
当然,更为突出的是她根本无法胜任“阿弥塔”那种异域妖娆的设定,究竟怎样才能显得如此风情万种,魅力四射,又怎样会使周围的男男女女心甘情愿为她冒生命之险?先前已有两位追求者在她家门口大吵大闹,随后更有背叛者主动请缨,假扮成她本人协助她成功脱身,角色设定与演员形象完全脱节,也没有像小岳岳那样自嘲式地作出解释。
不管怎样,两个秘密“宝藏”虽然外貌形象差距极大,各自也算留下了深刻的艺术印记,你们编剧导演真的在乎大头雷佳音的生死吗?一个纯情小太监岳云鹏的深情故事,一个英姿飒爽胡姬那尔那茜的恩怨纠葛,谁还会记得运荔枝那段往事。
剥离的笑点,沉醉的镜头
根据《长安的荔枝》原著作品,男主角身上带有许多诙谐的段子,也常讲些出人意料的笑话,可到了电视剧版本,不知是因为过分强调传统文化显得有些呆板,还是因为过于投入宏大的故事情节而忽略了细节,雷佳音所饰演的这一角色,竟然变得一点都不好笑了。
当然,胡商老爹苏谅的成语误用问题更令人担忧,他总把“不成功便成仁”说成“不成功不是人”,这个笑话反复出现。这个梗像是20年前就被哈文放弃的春晚桥段,却依然不死心,侵占了剧版编剧老师的思想。每集20分钟的对话戏码里,苏谅的成语错误就能持续5分钟。
男主角不再承担制造笑料的功能,这固然能够看作是为两位男性主角分配了不同任务,一个负责构思新奇情节和传递荔枝,另一个负责制造笑料和设计权谋,然而从实际观看感受来看,其中也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
叙事环节存在明显脱节现象。时而向地方长官筹措经费,时而与外来商人洽谈商业机会,时而与少数民族探讨农产品种植技术,各项事务杂乱无章。由于运输荔枝需要资金,不得不寻求胡商的经济援助。而该胡商头领恰是刺史的养女,因此又牵扯到与地方官府的往来。情节发展毫无章法,想到哪里做到哪里,缺乏连贯性和条理性。
另一面存在角色设定的“外表内涵脱节”。雷佳音精通家庭剧里表现懦弱的方法,却难以展现角色作为普通公务员的成长轨迹,反而其表演的固定模式,使人觉得角色像是“藏着掖着随时大变脸”。这种角色状态,更像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粗鲁士兵,而不是低声下气的小官吏。
原著中的李善德是个被逼无奈的小角色,属于强人所难。雷佳音则像是扮作平凡实则精通,似乎早已熟知荔枝保存和运输路径。剧集特意让雷佳音在长安附近,碰到了易烊千玺客串的李必,两人进行了一番深入交流。原本疲惫不堪的雷佳音,听完对方几句话后突然感觉精神焕发,连爬五楼都毫不费力。
依我之见,这般难以理解的联动颇为惊悚。设身处地想象成为四字那个角色,毕生之中遇见两位雷佳音岂非觉得怪异?好在小岳岳未随运荔枝同行,否则三人聚集便能向贵妃吟诵《满江红》了。倘若“怒发冲冠凭栏处,荔枝方才成熟”,又“抬望眼仰天长啸,物流维艰”,再“一骑红尘俱是土,五千里路何惧输”,最后“莫虚度光阴,速来品尝,令人悲恸!”
剧集的镜头,也和角色塑造一样缺少连贯性。场景与场景的转换如同幻灯片,雨中斗鸡的真人表演更是让人感觉用力过猛却用在了不恰当的场合。运送荔枝的路线类似某款射击游戏的地形图,岭南荔枝园干燥得如同非洲的村落,这些都是这种孤立镜头造成的后果。有一款游戏越玩越显年轻,原来是来自长安的运输高手。
讲述层面也暴露出毛病。影像在众多人物身上游移,连接起并行的多个片段,类似那些在野外录制的节目。情节的演变并非遵循事件本身的脉络,而是由无所不在的观察者从各处切换视角所主导。
被架住的马伯庸IP
道光帝询问官员缝制一件衣物补丁的工钱,官员答称三文钱,此价远低于内务府的几十两报价。然而内务府办理事务需遵循繁琐程序,经过多级环节运作,终究不如普通百姓前往裁缝店快捷。
这部作品改编自《长安的荔枝》,其制作过程也颇具特色,将原本微不足道的小事,硬是发展成了规模庞大的商业项目。原著小说拥有7万字的内容,最终被改编成35集的电视剧,根据网友的评论,这相当于将极其繁复的工艺,简化成了制作一道简单的拍黄瓜。
这却是看客们的想法,而影视制作的思路却并非如此。马伯庸是极具号召力的知名作家,是男演员们争相出演的优质题材,是广告商们乐于合作的理想选择,是各地文化旅游部门积极合作的明星IP,也是各大平台都视若珍宝的精品潜力股。既然如此,即便马伯庸的作品多是幽默风趣的短篇故事,我们也要将其打造成气势恢宏的历史剧,毕竟项目规模摆在那里呢。
这个IP品牌就是靠着这种方式逐渐发展起来的,虽然有些构思巧妙,但终究无法保持原著那种紧凑的节奏和轻松的审美情趣。原本无关紧要的小舅子,摇身一变成了复仇主角。短暂交锋的胡商,被渲染成了觉醒女性。若隐若现的朝堂争斗,被添枝加叶成了左右两派的政治竞选,在唐朝的众多州县四处奔波宣传拉拢选民。负责为左相沟通事务的窦骁,可能就类似于特朗普身边的马斯克角色。
这部作品或许更适合改编成电影版本,或者制作成8到12集的短剧系列,如果打算拍摄35集的长篇电视剧,就必须为众多角色构建完整的人物故事线,历史叙事需要从个体层面逐步扩展至宏观视角,即便是普通角色也应当具备对大历史的认知。所有这些要求,对于接受者而言,就好比一杯持续加入珍珠、茶冻、芋泥、椰果、奶盖、坚果碎的饮品,最终会变成一碗质地粘稠的“什锦粥”,这种滋味难以直接吞咽,需要边品尝边细细咀嚼。
换个角度想,这种增加情节的做法,确实体现了对原作精神实质的尊重。古人打算用新鲜荔枝为爱妃祝寿,结果耗费大量民力物力,荔枝林遭到无节制破坏,送到京城的手续却只有两小罐。剧集原本打算描绘普通人的历史片段,最终却变成了一部记录众多人物的《新唐书·列传》。
马伯庸的创作,属于“历史可能小说”的范畴,就是从历史空档中探寻,发掘零散史料留存的机会,并且在不违背历史原貌的情况下,运用崭新的角度进行解读。这种写法,既不是鲁迅所说的“广泛查阅资料,每句话都有依据”,也不是“随意描绘,写成一篇”。这种处于历史夹缝中的写作,是用历史中的普通人映照当代人的思想与精神,从根本上决定了不能“大幅改动”。
影视制作往往需要迎合市场,马伯庸作品改编时常常显得用力过猛。《风起陇西》将谍战剧拍成了三国聚会,各派角色争斗激烈。《风起洛阳》却变成了洛阳风土介绍,有人吃生鱼片耗时良久。《古董局中局》则像是民国时期奇人录,充斥着假古董和专家不停讲解的场景。
评价较高的或许是《显微镜下的大明》,这部作品主要关注地方官员和乡绅群体,较少涉及高层政治。剧集仅有十四集,倘若继续沿着这个方向扩充篇幅,改名为《大明1566:丝绢案》也未尝不可。剧情可以先在朝廷引发争论,继而展现官员私下的商议,最后呈现底层公务员的抗议行动,如此逐级推进,便能构成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
影视化改编作品需要兼顾继承与创新,既要深入理解原作并提炼其核心价值,又必须果断舍弃其中冗余的部分。针对马伯庸的作品,这种平衡尤为重要,因为其小说创作本身就聚焦于细节,很难转化为宏大叙事的影视形式。
然而反复的逐步升级和核心失误,确实是当今电影界也在遭遇“走麦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