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山寨的雷军和周鸿祎?背后暗藏的究竟是怎样的生意?
过去有个人假扮名人走红后做直播卖货,很快赚得盆满钵满。现在雷军和周鸿祎变得很出名,就有人想学他们搞模仿来吸引关注,最后还是为了卖货赚钱。这一切的动机,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流量和盈利。
名人模仿秀背后实际就是一门流量生意。
小长假时段,雷军、周鸿祎、胡锡进等一些知名人士在短视频平台上遭遇仿冒,这些模仿行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一、大佬被山寨
据三言科技披露,5月2日以来,网名“雷民”的用户陆续上传短片,该用户身着雷军常穿的同款蓝色西装、内搭T恤,发型也与雷军高度相似。其视频配乐中包含一首广为人知的歌曲《Are you ok》。此前,该用户的短片内容多为积极向上的简短故事,而其装扮则酷似拾荒者。
近期,在流量高峰中备受关注的周鸿祎也未能幸免。有自称“周鸿二”的博主,自四月二十五日起开始模仿他,不仅戴着眼镜、穿着他标志性的红衣服、留着短发,还模仿他的法语说话速度和动作。
有几个视频,内容是仿照周鸿祎卖车时的情景制作的。“周鸿二”表示,打算处理掉自己的“保十洁”(雪佛兰车钥匙,LOGO前后分别加上“保”和“洁”字),然后准备购买国产SUV车型。在这之前,“周鸿二”发布过的视频,涉及股票话题的,也有回应辛巴对快手喊话的。
先前,胡锡进的某些效仿者也获得了关注,他们借助模仿外貌、言谈举止和说话调子,对当前备受关注的议题发表看法,其模仿之逼真,几乎让人感觉他本人出现了“替代”,有观点称,自从接触到这些模仿者,就再也见不到真正的胡锡进了,你是如何发现这个领域的呢
对于此类仿制举动,网络上有声音称,这些人极有可能受到小米、360等公司法律部门的重点留意。
对于这种情况,短视频平台的工作人员说明,这种类型的模仿行为,如果进行法律追究,可以被视为侵害他人的形象权利或个人隐私,不过前提是当事人必须提出侵权投诉。倘若模仿者存在骗取钱财、直播间劝诱捐赠以及出言不逊等行为,一般用户就有权进行举报。
平台方面曾有先例,今年二月,一位知名博主因多条视频将雷军称为“军儿”,遭到小米官方举报,要求删除相关内容,当时小米提出的投诉理由是,该博主长期用“军儿”称呼小米公司领导人,借助调侃的方式对小米公司领导人进行嘲讽。
唐辰认为,要是当作纯粹娱乐活动,这种模仿现象没什么问题。实际上,在恰当的戏谑下,能提升公司高管的民众好感度,让品牌和大众关系更紧密,充分开发关注度作用,从而减轻对流量不足的担忧。
正如先前那篇题为《全网都在学“雷学”,雷军会被流量反噬么?》的文章所剖析,雷军在此领域已然蜕变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树立了典范。他表示,通过紧随趋势开展直播、制作短视频,目的是与年轻群体产生共鸣,能够沟通一些他们易于理解的观点。
因此,小米SU7产品推介会,以及个人在线演讲,使汽车产业界、手机及数码领域、市场推广界、儿童养育界乃至成功励志界,都见识到雷军吸引粉丝的惊人能力。
这也有效促使众多商界领袖转变姿态,纷纷投身短视频制作与直播活动。例如,蔚来企业的领导者李斌携手雷军共同发布视频,盛赞“小米SU7极具冲击力,乐道难以确定售价”;FF公司的掌舵人贾跃亭身处海外也公开评论小米汽车;哪吒汽车的高管张勇则明确指出:“借鉴雷军的营销策略,绝非什么耻辱之事!”
有了流量就能获得更丰厚的商业回报,并且这种回报远超常规的推广手段。周鸿祎将雷军称作“营销领域的翘楚”,在吸引关注的同时,也清晰地阐述了其运作模式。他认为,小米的雷军和华为的余承东是顶级的网络名人,他们拥有庞大的追随者,借助频繁的各类演讲和广泛传播,实际上为各自公司节省了数十亿元的广告开支。”
二、背后是流量生意
值得注意的是,雷军在研发手机、制造新能源汽车期间,持续遭受非议,认为他是在效仿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以及特斯拉的马斯克。这让他获得了两个别名:“雷布斯”和“雷斯克”,暗指他在手机和数码领域、汽车行业之间频繁转换赛道。近期通过直播,雷军本人作出澄清,称着装相似纯属偶然,倘若他真心想效仿乔布斯和马斯克,本可以做得更加逼真。
雷军之所以不避讳这个议题,是由于复制本身能为小米的产品和品牌吸引大量市场目光。同理,普通人博主模仿名人背后,隐藏着庞大的流量交易。
模仿商业元素在娱乐界非常普遍。直接观察可知,依靠模仿名人出现的“仿制艺人”节目持续存在,并且显著提升了电视台的收视表现。例如东南卫视曾经推出过一档名为《开心100》的综艺节目,其“开心名人模仿”环节广受好评。更为出名的包括湖南卫视的《百变大咖秀》以及央视的《开门大吉》。
这个节目把名人外形当作吸引观众的亮点,许多普通人靠着模仿名人得以亮相,他们不仅收获了关注,还拿到了商业演出和广告合约,比如阿宝、大衣哥、假刘翔、假周杰伦这些人,都曾经红极一时。
这种形式,在短视频时期变得更为高效和完善。一方面,短视频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多媒体的内容呈现,对观众的视觉和情感影响更大,也显著降低了人们的使用和消费门槛。
另一方面,这群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在短视频工具的使用上,更加精明。他们借助前辈的经验,依靠仿效的本领,在智能设备的虚拟空间里,洞察大众的偏好、软肋或渴求,就能迅速聚集人气,然后实现盈利。而且,他们非常明白,哪些平台利于吸引关注,哪些平台利于产生收益。
不仅如此,那些MCN机构凭借其专业管理,众多相似账号,一旦某个账号走红,就能迅速克隆出同类产品。在此期间,平台身份难以界定,既是收益方,也是评判者。
这种冲突促使一些模仿者触碰红线,但通常只会受到告诫或下架的惩罚。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这种试错代价小的吸引方式,对多数博主和MCN组织而言,实在难以抗拒。
那些仿冒名人多在短视频网站上,主要靠吸引商业伙伴和直播观众打赏赚得盆满钵满。据业内人士透露,仿制明星做广告植入的报酬大约在五千到三万元之间,并且要支付约百分之十五的提成,具体金额根据模仿程度和粉丝数量会有所不同。
然而最终目的在于直播销售,他们的商业作用在直播平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按照行业通常收取20%的佣金标准,以及顾客最终完成购买占50%的情况估算,4000万元的总销售额中主播至少能获得400万元,扣除税费后大约剩余200万元,相比之下,即便是一整年承接各类商业活动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收益水平。
最近,有关仿冒鹿哈月月进500万,以及假冒马云月销4000万等类似传闻屡次被渲染,使许多人意识到效仿知名人士中蕴藏的盈利可能。
也许有人会好奇,这种依靠打擦边球、借鉴他人来博取关注和人气的方式,能够持续多久呢?实际上,这些跟风者并不会在意这种来自专业领域的质疑。对他们而言,盘算眼前的利益才是最关键的。鹿晗的模仿者“鹿哈”就表示过,“我们确实在走弯路,但我们真心不希望重复父母的人生轨迹。”
倘若不刻意戏谑、不故意扭曲或不深究其品格缺陷,他们那充满智慧的财富积累方式,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并无不妥之处。这些人或许达不到一般人对成功人士的界定标准,然而他们确实将互联网运用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让追随者感受到了许多乐趣。
专栏作家
唐辰同学是微信公众号唐辰同学的主理人,同时也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的撰稿人,其分享的内容以深入分析见长,常常对互联网科技与商业故事进行独到见解的阐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相关链接进行查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