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当笑话看!枪决通知诈骗短信暗藏何种秘密?

2025-09-03 -

别当笑话看!“枪决通知”诈骗短信,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北京日报《北京日报》官方账号2023.05.2711:43

最近,一些网民遭遇了名为“强制枪决”的诈骗信息,此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相关讨论也登上了热门搜索榜。

这条离谱的诈骗短信写着:

你涉嫌金融欺诈,未能出席庭审,已被“天网”系统锁定确切位置,现已联络属地执法单位及司法人员,包括魏军、王琳、郭文祯,他们将配备武器带队,实施入户强制处决,具体内容可在抖音平台搜索《执行实录》或关注“中国法院网”获取信息,若在14点前通过应用程序结清所有债务,此强制措施可予取消

对此

@平安北京 表示:

“就这,能说点什么?

无语死了……

真的无语死了…… ”

并直接亮出法条

↓↓↓

官方人员显得无可奈何,众多网络用户纷纷戏谑不法分子,称其为“馈赠快乐”。所谓“登门处决”之论十分荒诞,短讯中更满是文字错误,这样的人还能蒙蔽他人?评论区沦为众人戏弄的聚集地。

讥笑骗子是在降智打击,但实际上,骗子真是智商不够吗?

短信错别字实为别有用心

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经过专门研判,认为该条信息极有可能是用于非法借贷的骚扰短讯,假如这确实是欺诈信息,那么诈骗分子就是以追求成效为首要目标,着力实施简洁高效的骗术策略,并不在意具体环节的溯源探究,针对不同类型的对象采取各异的渗透方式,进行深入的牵线搭桥。

这其实是一种针对可能受害者的选择过程,短信中故意出现的文字错误,是为了绕过反诈骗系统的检测。

有句话,当你嘲笑骗子的时候,就已经给骗子打开一道门缝。

倘若这则名为“枪决通知短信”的信息实为骗局的文字,你可能会讥讽其手法拙劣且缺乏新意,然而,或许仍会有部分人上当受骗。

诈骗分子采取“广撒网,多捕鱼”的策略,以数量弥补质量,他们只是借助邮件和电话簿练就的一套识别潜在受害者的方法,利用互联网时代更快的速度,扩大了受害者的筛选范围而已。

这种短信一眼就能识破是欺诈信息,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完全避开受骗的可能。

再拙劣的谎言也有人相信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嘲讽被害者的论调颇为流行。

有些人自作聪明,不仅会讥讽骗子,还会嘲弄受骗的人,因为愚蠢的人实在太多,骗子根本忙不过来。

从往昔的“你获奖了”“来我处一趟”,到如今的戏剧化、场景化精准引导,“防范诈骗进步神速,犯罪手段更新换代。”

面对诈骗者,切勿过于自信;从事防范诈骗工作,也不应讥笑他人的认知水平。

回顾那些网络诈骗的案例,许多人明明很精明,却偶尔会判断失误,在特定情况下,很容易落入骗子的圈套。此外,农村居民、老年群体等弱势人群,更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和保护。

这种信息还会损害社会稳定感。据警方判断,此类信息很可能与非法借贷追讨有关,明显暴露出涉黑涉恶的恶劣行径,不能任其扩散蔓延,相关机构需果断出击,严厉惩处,不能视而不见,务必彻底清除。

要实现没有盗贼的社会,就必须大家共同参与打击。对于这类短信,公众不能觉得有趣就随意传播。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一个严密的防范和打击诈骗的系统,确保犯罪分子无处藏身,不让任何人陷入“总有适合你的骗局”的圈套,不让任何危害社会安宁的非法行为有可乘之机。

牢记反诈专线96110

“平安北京”提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若出现某些特定行为,将面临不超过五天拘留或五百元罚款的处罚;对于情节相对严重的情况,拘留期限会在五天到十天之间,并且可能同时附加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伪造情节诬陷他人,意图让他人承担刑事后果,或接受治安管理惩戒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多次传递色情、贬损、威胁等不良内容,扰乱他人日常活动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大家在日常使用手机时

千万不要乱点来历不明的链接

如不慎被骗或遇可疑情形

可拨打96110反电信网络诈骗专线

咨询或报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