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闽南:喜剧演绎温情土地,带你领略别样风情
写满闽南语的《侃侃闽南》门票
老陈在说脱口秀。
身着惠安女传统服饰、头戴簪花的演员在舞台上演着双人喜剧。
演员们与台下观众互动。黄星榕 摄
观众笑逐颜开。(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来疯喜剧提供)
8月7日19:30,厦门SM三期四楼的来疯喜剧小剧场里,光线慢慢变暗,台上仅剩一束光亮。欢快的闽南语歌曲《欢喜就好》前奏开始播放,穿着惠安女传统服装、头顶簪花的表演者一个接一个走上舞台,立刻让观众感受到了闽南海边的市井气息。
这是来疯喜剧制作的一档沉浸式喜剧节目《侃侃闽南喜剧秀》的演出过程,这档节目简称《侃侃闽南》。这部全国独创的融合闽南风情的喜剧表演《侃侃闽南》,在普通话演绎中融入了闽南话元素,采用脱口秀、双人口才喜剧、幕后剧场、即兴表演这四种艺术手法,将闽南地区的特色饮食、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细致呈现,展现了厦门新旧居民的生活才智与市井韵味。
“脱口秀讲的就是周边生活的事”
“你知道你的名字用闽南语怎么念吗?”
光线昏沉的场所里,只有微弱的光亮,舞台上,那位年近花甲头发已有些许白发的老陈,身穿橘色上衣,正充满感情地分享他初到厦门时发生的趣事。
老陈的本名是陈忠,他的家乡在浙江宁波,于1999年移居厦门谋生,婚后便选择在厦门安家落户。如今,他堪称来疯喜剧团队中最资深的成员。老陈至今仍清晰记得,2018年12月,他初次在厦门大学附近的酒吧表演脱口秀,当时讲述的内容是探讨外来人口与闽南居民在语言交流和生活习惯方面的不同之处。
七年过去了,老陈表演的场地逐步升级,从古地石航空广场,再到SM城市广场,直至2025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的“清新福建”脱口秀环节,他站上的舞台愈发宽阔,所讲述的笑话也越发精妙。始终如一的,是他创作的根本理念——脱口秀的内容源于日常所见所感。
我儿子叫陈展博,有个人跟我说,"展博"这两个字的闽南话念起来很方便,就是快一点又短促地念"颠簸"这两个字。老陈向记者说明,闽南人英语通常说得不错,因为他们擅长发短促的音。
譬如,刚到厦门的人时常好奇:“厦门地铁那声‘恰恰恰’究竟是什么意思?”不少闽南人读不好“护士的着装是防护服”……这些在网路上流传的、让闽南人觉得好笑的“老话”,变成了“笑料”,也成了老陈和听众建立联系的巧妙话题。
那位出生于九十年代的网络喜剧表演者王小焜,尝试借助“地瓜腔”拉近与现场听众的距离。他分享道,自己在去往京城进修期间,一旦开口说话,周围的人便会询问他是否来自福建。许多来自外省的朋友都认为,闽南人的语言表达方式颇具辨识度,一旦开口仿佛就是在演绎台湾的偶像剧片段,因此他们将这种口音戏谑地称作“地瓜腔”。他认为,在喜剧表演中运用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腔调,反而能够产生更加显著的喜剧效果。
当那些谐音笑话和地瓜腔还在听众耳边回响,紧接着的幕后短剧已经借助身体动作演绎起闽南的风土人情。
黑幕剧场是一种表演形式,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会解释相关术语,着重表现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网络用语,比如一个人蹲下抱住自己,这个动作代表“卷”,而如果同时大喊“香香香香香”,则表示“五香卷”。这种喜剧形式别具一格,充满想象力,善于将人们脑海中关于闽南的零星印象串联起来,既能让当地观众会意地发笑,又能帮助外地人更贴近闽南文化,在他们在闽南地区游玩时,也许还能体验到与之相吻合、彼此呼应的惊喜感受。
“非闽南人”也能“侃侃闽南”
讲本地故事的方式有很多,为什么偏偏是脱口秀?
闽南文化包含众多展现形式,诸如歌仔戏、高甲戏、南音等,却始终缺乏喜剧这种艺术载体进行推广。我在厦门生活多年,早已对这个地方怀有深厚眷恋,所以希望借助自己擅长的途径,来传播闽南的地域特色、特色饮食和美丽风光。《侃侃闽南》的创作者上官沐晗(艺名银河)这样表示。
不过银河属于三明籍贯,疯喜剧的负责人肖璐茜来自南平,尽管这个节目特别突出闽南特色,但核心创作人员中多数并非闽南人。非闽南背景的人讲述闽南故事,在编排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挑战呢?
这反而是我们最突出的一个特点。肖璐茜坐在地上,面带微笑说,许多观众并不熟悉闽南话。台上的演员同样不懂得闽南话,这恰恰反映了台下一些观众的心声。当演员说出一句闽南话时,观众和演员一起猜测含义,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这种似懂非懂形成的幽默效果,恰恰缩短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也简化了观看的门槛。
以媒体人欣赏的即兴表演为例,现场听众提出了“契合(俊朗)”的评语,舞台表演者误读成了“扁颅”,立刻构思了“台湾人择偶需关注头型是否圆润”的笑话,待说明白后,才幡然醒悟的听众们才迟钝地笑得拍击膝盖。
节目编排方面,既要包含能让本地人产生共鸣的元素,也要设置向外地人展示闽南文化的环节,肖璐茜这样说明。
自2023年底疯喜剧着手策划《侃侃闽南》节目后,团体便召集成员分赴厦漳泉区域搜集素材,并聘请学者进行专业指导。像老陈这样的表演者,也会主动去寻访答嘴鼓这门闽南曲艺的传承者,与他们深入交流,同时向厦大中文系专攻闽南话发音的学者征询意见……通过与这些真正懂闽南的人交谈,他们发掘了许多厦门地区富有意思的历史片段和动人传说,并将这些收获融入到自己的表演实践里。
《侃侃闽南》节目现已升级至第五个版本。起初,我们将其视为一个文化旅游项目,目的在于吸引外来游客,宣传厦门特色。未曾料到,节目意外赢得了众多本地观众的喜爱。我们持续收到大量观众意见,并在制作过程中对闽南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因此,不断改进内容,力求卓越,是我们对观众最真挚的回应。银河表示。
二零二四年,《侃侃闽南》项目获得了二零二四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经费的支持。在资金的帮助下,《侃侃闽南》能够更加深入地开展内容制作,剧团还前往漳州、泉州等地区进行巡回演出。每当在新的城市进行巡演,他们都会根据当地的特点对内容进行修改。银河表示,比如泉州的东西塔、漳州的定风珠等著名地标都成为了创作的素材,这样能够迅速拉近与当地观众的距离。
用更年轻的方式传承闽南文化
最近,“80后”律师蔡鸿达到厦门处理公务。在SM商业区用餐时,他无意间瞥见了《侃侃闽南》的演出宣传。由于是土生土长的泉州人,他对闽南文化有种与生俱来的亲近,于是立刻购票,步入小型的表演场所。
蔡鸿达因为在即兴喜剧互动环节能用流利的闽南语交流而被挑选出来,随后他登台参加了“双语剧场”的活动,进行表演。
这个“双语剧场”活动,会先收集现场观众临时报出的词汇,然后由演员们当场构思情节,接着用闽南话和普通话两种语言形式来表演故事内容。参与表演的人员包括五位专业演员,以及一位临时邀请的观众成员,他们会被分成三个小组轮流进行展示。第一个小组的表演者用标准汉语即兴编排一个小品,第二个小组里会讲闽南话的表演者跟观众们把它改写成闽南话版本的小品,第三个小组的表演者看完闽南话版本的小品,然后依据身体动作和日常生活的条理,带着猜测和摸索的心情,重新还原出标准汉语版本的小品。
因此,第三组表演者所理解的含义完全背离了本意,现场观众笑得东倒西歪,蔡鸿达却内心百感交集。
这种以闽南方言为特色的喜剧表演,在工作日的晚上居然吸引了许多观众,这让我感到十分惊讶。到场的人当中,以“九五后”群体为主,我个人觉得,年轻一辈已经很少有机会听到闽南语了。利用像喜剧表演这样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艺术形式,或许可以成为推广闽南语的一种有效途径。
闽南地区其实也存在一种“观赏戏剧”的传统。蔡鸿达表示,演员们通过单口喜剧的形式来演绎闽南的风土人情,这也可以被视为“观赏戏剧”的一种创新形式。
众多青年陆续步入礼堂,这正是因为“老陈们”执着于借助幽默展现地方风俗,并以此作为他们矢志不渝的追求与源泉。
我儿子目前是大学一年级学生,是地道的厦门人,然而他却完全不会说闽南话。老陈回忆起儿子小学时期表演闽南童谣《天黑黑》的情况:全班共有五十名学生,其中只有一个人会唱。老师感到十分着急,直接在班级群里询问是否还有其他人会说闽南话,至少需要凑齐三个人,才能够上台表演。
老陈在采风时有所察觉,闽南语与唐朝时的官话一脉相承,历经千年传承,文化积淀极为深厚,他对此深有感触。老陈希望能够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将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播开来,让社会各界人士得以认识并欣赏这一传统文化。
采访环节行将结束,银河取出了个人通讯设备,向媒体人士展示了一则特别触动她的反馈信息:
我的存在源于闽南文化。我漫步于当地纵横交错的街巷,尝试了形形色色的闽南佳肴,也聆听着我至今难以掌握的闽南方言……这些经历塑造了如今的我;这些经历,也构筑了我内心的闽南形象。而《侃侃闽南》这个特别节目,将所有这些搬上舞台,借助喜剧手法,展现闽南人与这片土地的紧密关联和深厚情感。(记者 黄星榕)
记者手记
开放姿态,让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
从文化延续的角度看,地方语言衰落、守护措施不足、推广渠道不畅等问题,正变成各地普遍的文化忧虑。当前,《侃侃闽南》凭借其固有的亲切感,有效化解了古老文化与民众间的距离感,让闽南文化以充满生机的面貌进入现代,达成了文化推广的突破性进展,为地方语言守护开创了新思路。
厦门地铁的闽南语播报、街头小吃土笋冻等富有地方色彩的内容,一旦进入脱口秀表演,转化为喜剧元素,就能显现出喜剧不仅是广受欢迎的消遣方式,更是一种能够有效传播传统文化新形态的艺术载体。
当新兴的艺术风格融入传统习俗,当通俗易懂、诙谐有趣的谈吐使古老的地方文化变得平易近人,这其中所包含的,是我们不断强化的文化信念,也是勇于开拓的新时代精神。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非闽南文化出身的团队在宣传闽南文化时,效果出乎意料,这验证了“外来观点对文化传承的价值”。来疯喜剧负责人表示,语言不通造成的误会能带来喜剧效果,而喜剧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排斥外来观点的审视,而在于接纳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北京故宫博物院运用可爱风格的衍生品让历史遗存重获生机,春节期间“福建世子天团”迅速走红网络……这些现象和以单口喜剧演绎闽南文化一样,都揭示了一个观点:当传统文化不再故步自封,愿意被剖析、被戏谑、被改造时,便能在更宽广的舞台上展现魅力。(黄星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