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的内幕究竟是什么?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2025-09-12 -

俄罗斯前内阁首脑,被誉为“激进改革倡导者”的叶戈尔・盖达尔,近期推出了著作《帝国的衰落:现代俄国的启示》,书中详述了苏联崩解前夕所面临的政治与经济困境。

全面危机

1991年遭遇货币动荡,国家收入减少,预算缺口扩大,这些情况导致印制钞票的速度加快。纸币的印制数量达到了苏联数十年来未曾见过的记录。

纪录。

国家层面的政治动荡不断加剧,统治机构的稳定性受到严重挑战,苏联政府的公信力持续下滑。先前有几个国家曾愿意就苏联的债务调整问题达成共识,不过到了1991年,这些国家开始变得小心谨慎。

苏联高层有人试图动用政治筹码换取少量资金,比如承诺与韩国重修邦交,以换取其提供的五亿美元援助。苏联当局公然在未征得储户许可的情况下,划拨了单位和公民在对外经济银行的外币储蓄,连戈尔巴乔夫因著作外文版所得的外汇也被挪用(尽管他本人或许并不知情),但即便如此,外汇依然短缺。

对外经济银行未能及时支付进口货款,苏联的轮船因欠款和停泊费被扣留在外国港口,此事成为政府各部门间函件往来的焦点,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滞留海外的苏联专家如何处理,由于缺乏资金无法支付他们的薪酬,也无力安排他们返回国内。

维持局面最后寄托在七国集团1991年夏天的聚会之上。戈尔巴乔夫盼望能被邀请出席。普里马科夫因此赶往伦敦,在英国电视台陈述了苏联解体可能招致的凶险,倘若西洋方面不施以经济上的支持就会陷入无序。西洋的领导人无法回绝戈尔巴乔夫,接纳他参与了会议,不过没有应允给予财政上的援助。

1990年岁末至1991年初,苏联决策层深陷迷惘,若不诉诸武力则无力捍卫疆域;反之一旦采取军事行动,便无法争取到西方的经济支持。

纷纷独立

1990年2月到3月期间,立陶宛、拉脱维亚以及爱沙尼亚先后举行了最高苏维埃的选举,追求独立的政治力量在选举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结果。到了1990年的春季,波罗的海这三个国家共同宣布了各自的主权独立宣言。紧接着,摩尔多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等地区也相继表达了分离的意愿。到了1990年的岁末,苏联国内多数区域开始不再遵循苏联宪法的权威指令。

戈尔巴乔夫想要让立陶宛的显要人物们坚持苏联的统一,可是没有实现这个目标,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采取强硬手段,用武力来保障国家的完整。

1990年春季,相关高层会议审议了该议题,但未能形成最终决定。1990年末至1991年初,波斯湾地区爆发武装冲突,西方国家的注意力转向了其他方向,部分苏联政治核心人物因此主张,可以通过武力途径处理波罗的海相关事务。苏方媒体对1991年1月立陶宛事件的报道如下:当月七日,俄军伞兵被派往该地,次日,这些武装人员便着手看守媒体中心及相关建筑。

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相关立法机构,还有莫斯科市政权机关和列宁格勒市政权机关,都公开反对苏联武装力量在立陶宛的行为。库兹巴斯矿工的罢工组织呼吁苏联最高领导人卸任。欧美国家针对苏联决策层表达了强烈不满。戈尔巴乔夫对当前形势的评述最为贴切:各处都弥漫着紧张气氛。

走向分裂

西方面对莫斯科的沟通态度日渐疏离,货币――财政方面的纠纷尚未平息。苏联的掌权者迫切希望获得西方的资金援助,因而表现出妥协的姿态。主张采取军事行动的人员之间互相埋怨,逃避担当,竭力寻找替罪的对象。

1991年1月,切尔尼亚耶夫向戈尔巴乔夫递交了个人信函,信中明确指出必须做出抉择,要么表明坚决反对任何领土分离立场,愿意动用包括坦克在内的所有力量来阻止此类行为,要么就承认这是中央无法干预的灾难性局面,需要公开谴责那些动用暴力并导致人员伤亡的个人,同时对他们展开责任追究。第一种情形表示您会亲手毁掉这五年间您言论和行动所积累的一切成果。您需承认自身与国家尚未具备革命性变革的条件,无法迈向文明发展,只能继续沿用旧有方式处理事务和对待民众。第二种情形尚有挽回余地,可以继续推行改革政策。但当前形势已不容逆转。

西方施加压力后,戈尔巴乔夫选择在1991年1月,针对立陶宛采取武力行动一事表明立场,这一举动实质上传递出明确信息,即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已成定局。这是戈尔巴乔夫的被迫选择,因为外汇与财政的困境严重束缚了苏联政府的施政空间。

1991年春季,戈尔巴乔夫显著感知到,已无法运用武力维系这个庞大国家。1991年三月至七月期间,政治局势发生剧变,众多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联合行动,意图对苏联的国家体制进行彻底调整。1991年七月三十日,在新奥加廖沃举行的关键谈判上,戈尔巴乔夫向各共和国领导人提供了重要妥协,准许推行单一税收体系。依照此项税法,苏维埃当局对于国家财政收入的根本问题将彻底倚仗各加盟共和国。这实际上构成了帝国崩溃的一个核心因素,它将演变成为一个结构较为松散的联合体。

(《参考消息》7.26原载7月3日俄罗斯《独立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