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送娃上作文班引关注!你是否遭遇同款育儿难题?
马伯庸是位作家,他的作品吸引了很多读者,笔下的故事非常吸引人,让人着迷,没想到他还送孩子去参加写作课程。
最近马伯庸透露孩子不喜欢看书,写作能力很弱,他只好硬着头皮带孩子去参加写作辅导班,并且反复叮嘱孩子不要告诉老师他爸爸的身份。这种风趣的自嘲,让很多网友感同身受——看来,知名作家在养育孩子方面也遇到了相似的困境。
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不少人便想当然地觉得,作家的后代天生就会写作。这就让人联想到鲁迅的长孙周令飞的往事:他年轻时候参军,被分配任务去写新闻报道,他坦白表示“我最不擅长的事情就是写文章”,周围的人都不相信——你是鲁迅的孙子,怎么可能会写不好文章呢?他只好辛苦地熬夜赶稿,写到半夜时分,排长递给他一支香烟,“我说我不行,他说这怎么可能,鲁迅也抽烟……”
日常之中,这类误会屡见不鲜。实际上,很多知名人士的后代并没有继承父辈的特长。作家们的孩子对文学创作不感兴趣,学者的子女对学术研究缺乏热情……这种情况并不罕见,而是教育领域里普遍存在的状况,其中也包含着值得深入探讨的内涵。
写作并非仅是技巧的简单组合,而是需要大量阅读、深刻生活经历以及敏锐的感知力支撑。这是一种需要长期沉淀、不断精进的本领,同时天赋也起着重要作用。即便父母是著名文学家,假如孩子自身对写作没有热情、不肯付出艰辛,也很难在这个方向上独立取得成就。曹丕在《典论·论文》里写道:才能的高低各有天定,即便父母兄长再有才干,也无法将其传给后代。文章的好坏,终究不能依靠家族关系遗传。
鲁迅对于这件事有很深刻的认识,他曾经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孩子长大后没有特殊才能,可以找些普通工作维持生计,绝对不要去当不切实际的文学家或者画家。结果周海婴并没有成为文学家或者画家,而是当上了一名出色的无线电工程师。
现在,不少家长也遭遇着同样的难题:自己专长的行业,孩子却提不起兴趣或缺乏天赋,究竟应该继续鼓励,还是取消期望,让孩子自主尝试?此外,父母能否心平气和地面对孩子没有依照自己设想的轨迹发展?
孩子并非父母基因的简单再现,父母的成功也不一定能够直接变为家庭培育的资本。养育孩子最终还是要落到实际层面——就像作家的后代未必还要从事写作行业。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或许会与父母有着迥异的性格、发展速度和潜在才能。有的孩子如同花朵,盛开时光彩照人,给人带来清香;有的孩子仿佛树木,在时光中默默发展,给人提供树荫。教育的宗旨,并非促使花朵蜕变为树木,或树木转变为花朵,而是要珍视生命固有的形态,让花朵自由盛开,使树木顺其生长形成浓密的绿荫。
唐代柳宗元于《种树郭橐驼传》提及一位精于树木栽培的年长者,他掌握的诀窍在于“顺应树木的自然规律,使其本性得以充分发挥”,也就是不强行干预,树木才能按照自身的特性茁壮成长。培育人才又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人们经常说“根据个体的特点进行教育”,其根本条件正是要准确把握“个体”的特点所在。孩子的成长遵循自身的法则和轨迹,要理解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各有不同,不去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前进,也不把他们当作实现自己未完成心愿的途径,更不操之过急地干预,应当给予孩子充分的成长余地,让他们发掘自己的爱好和优势,这才是做父母应有的理智态度。
教育的核心,始终是引导孩子完善自身。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或许就能减少担忧,增添淡定。面对孩子的成长,要维持平和心态,遵循自然法则,顺应其发展,既不夸大家长的作为,也不小看孩子的能力,一步一个脚印,真诚守护,最终一定能摸索出适合自家孩子的进步道路。
王美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