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掐尖、提前招生,年年喊口号,究竟有啥意义?
重庆市教育主管部门近期发布了新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个地方的教育状况能够反映出其他地方的情况,大家所关心的议题基本相同。
“六连禁”为什么让网友嘲讽
那些由官方发布的,既悦耳又美观却缺乏实质内容的声音,我们在此不再赘述,现在就直截了当地陈述最终情况。
经过了一系列的讨论,结果就是发布了“6个禁止”:
一、禁止提前招生。
二、禁止考试招生。
三、禁止勾连招生。
四、禁止超计划招生。
五、禁止超范围招生。
六、严格招生学籍管理。
我们逐条解读这些“6禁止”,不难发现其中多数条款都与一个核心议题相关,即“选拔优秀人才”。
提前招生,招的是哪波学生呢?
学习优秀者通常得益于自然环境,提前录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获得免试资格,二是经由选拔性考试挑选出特别突出的学生。
我们求学期间,就会有提前选拔的安排,例如升入初三后,春节过后不久,顶尖高中便组织了集中提前选拔测试,依据测试结果选取名列前茅的学生,入选者便可提前完成初中学业。
这些学生将提早进入高中,提早融入高中环境,提早掌握高中课程。
所以第一条和第二条往往是挂钩的。
还有一部分是走竞赛,那就有了勾连招生。
这六点综合起来就是不允许选拔优秀学生,不能与教育机构合作,要依照学生档案进行管理。
想的是挺好的,说的也挺好的,真正实施起来可就难了。
当地网民大多持悲观态度,完全怀疑项目能否真正落地,评论区讨论的尽是些非常实际层面的疑虑。
例如提及“七龙珠”选拔,本地网民指出完全未划分区域范围,纯粹是挑选优秀生源。
再比如关于机构和学校勾连的实际问题,也难真正解决。
另有一些人提出了非常切实的建议,补充了相应的惩戒措施,例如一旦出现情况,校长将被革职,但这个措施最终没能实施。
难怪留言“这是今年听到的最搞笑的笑话”会得到很多人的点赞。
因为大家就不相信这些个“禁止”真的会禁止。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真的都禁止了,会如何
虽然不现实,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幻想一下。
倘若先前所述的各项难题均已妥善处理,各个教育机构将依据区域划分进行生源录取,杜绝恶性竞争,各类评估测试将彻底废止。
孩子们无需参加奥数比赛,也无需上各种辅导班,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竞争,他们直接依据自己所在的区域进行升学,整个过程非常轻松。
家长们已经不再关心孩子的学业表现,孩子们能够无忧无虑地成长,不会再被各种辅导班填满时间,毕竟升学方面没有太大压力。
随后步入了高中阶段,接着面临了高考,这很不错,最终依据考试分数被分配到不同层次的大学。
这样幻想下来可笑不?
所有人都没有远见,都不知道高考要按成绩来的?
这个假设怎么可能成立呢?
除非高考也取消了,按片区读大学,那就真的可以实现了。
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吧。
所以,这不是根本问题。
家长的心声
不反对掐尖,反对不公平。
如果真的就是按照成绩选人,有谁不服吗?有家长跳出来吗?
前文也提到了,“掐尖”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哪个时代不掐尖呢?
哪个老师不喜欢好学生呢?
哪所学校不喜欢好生源呢?
喜爱十分普遍,不普遍的是选拔机会存在猫腻,从小学到中学,乃至高等教育,都出现了走后门的途径。
这才是家长们觉得最不公平的地方。
近期某些网红因某些事令年轻群体不满,他们长期塑造“北大”形象,其实这些人是艺术科班出身,后来从事媒体行业,最终凭借保送资格进入北大
这是让人觉得不公平的地方。
只要最后一考定终身,那掐尖的本质就改变不了。
可是捷径倒是可以关上几条路,保证高考的公平性。
经常进行“加分”操作,确实非常,别人无论多么努力,都不如直接增加几十分来得省事。
许多人忽视了获取额外分数的途径,部分人正是凭借这些途径,得以顺利前进,全程畅通无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