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的智慧启示:勿自怜,否则命途或变差
想象一下,稻盛和夫这位“经营之圣”,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78岁高龄时还挽救了濒临破产的日航,年轻时却是个标准的“倒霉蛋”,小时候得过传染病,中学考了两次才勉强入学,高考只上了个普通大学,毕业后赶上经济危机差点找不到工作。
最厉害的是,他买彩票时,前后的号码都能中奖,然而,唯独自己手中的那张彩票,却永远没有中奖,始终是“颗粒无收” 。
是不是听起来和某些人眼中的“水逆体质”极为相似?但有意思的是,这个曾经的“倒霉蛋”后来变成了无数人羡慕的“人生赢家”。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要是你觉得这会是一篇宣扬“正能量”的鸡汤文,那就完全错了。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稻盛和夫极具反常识特点的人生智慧,不要过度怜悯自己,不然你的命运真的会愈发糟糕。
这并非玄学,而是一种生存哲学,它有着坚实的心理学基础,且有实证研究给予支持 。
一、自我怜悯的陷阱:为什么你的眼泪救不了你
让我们先进行一个小测试,当你遭遇挫折时,你通常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是马上开始剖析问题并找寻解决办法,还是先陷入“为何倒霉的总是我”这样的情绪漩涡之中 ?
如果你属于后者,那要恭喜你(并非真的恭喜),你已然踏入了稻盛和夫所警告的“自我怜悯陷阱” 。
这位被誉为经营之圣的人曾言辞犀利地指出,不要让自己活得好似处于困境之人那般,急切地向所有人诉说自身的不幸,因为在别人眼中,你的经历仅仅是一个笑话。这番话虽说听起来刺耳,然而却揭示了一个冷酷的事实。
心理学家们发现,很多人混淆了两个概念,一个是自我同情,另一个是自我怜悯。自我同情是治愈的良药,自我怜悯却是致命的毒药。
克里斯汀・内夫被称为“自我同情研究之父”,他指出真正的自我同情包含三个核心要素,一是善待自己,即对自己温柔而非苛责,二是承认人性共通性,也就是明白挫折是人类共同经历,三是正念觉察,即客观看待痛苦而不过分沉溺。
这如同好朋友在你失意之际会讲,“我晓得这颇具难度,然而每个人都有犯错之时,咱们一同思索解决办法。”
自我怜悯却全然不一样,它好似怨妇那样尖叫,喊着“为什么偏偏是我”,还说“我太可怜了”,又讲“这个世界对我太不公平了”,这种心态会致使你陷入三重困境,即过度关注自身痛苦,感觉自己是唯一的受害者,对负面情绪不加节制地放大。
要是将自我同情比喻成营养搭配均衡的家常菜肴,那自我怜悯便是高糖且高脂的精神层面的垃圾食品,短时间内吃起来会感觉非常畅快,然而长时间持续如此便会对身心健康造成破坏 。
神经科学有相关研究,该研究发现,当我们反复讲述自身的不幸之事时,大脑会产生一种机制,这种机制类似成瘾的机制 。
每次抱怨,都能暂时获得他人的关注,或者得到自我安慰,这种即时满足会强化我们的抱怨行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如同深陷短视频难以自拔那般,我们同样会沉溺于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进而无法从中脱身 。
更可怕的是,过度关注自我痛苦会使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活跃度显著降低,大脑前额叶皮层是负责理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关键部位 。
有些人越抱怨越迷茫,越自怜越无力,原因就在于此,他们的大脑正被自己的情绪“劫持” 。
稻盛和夫非常了解人性的复杂,他发出警告,成长本来就是一个孤立无援的过程,人性的大善是不刁难别人,人性的大恶是见不得别人好 。
生活中存在着一个残酷的真相,那就是你的痛苦,在别人看来或许根本不算什么,甚至还会变成茶余饭后被谈论的话题。
有一个让人感慨不已的真实事例,有个农村人承包鱼塘获得了收益,他出于好心邀请乡邻吃饭,酒过三巡后说出了实情,然而几天之后鱼塘里的鱼全都被毒死了。
这个故事尽管十分极端,却揭示出了一个令人心痛的现实,并非所有人都期望你过得顺遂,特别是当你四处显摆自己的不幸或者成功之际。
杨绛先生说得很对:“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伤痛的人”,“无论在何时,你都应该坚信”,“真正能够治愈你的唯有你自己”。当你将希望寄托于他人的同情之时,本质上已然交出了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二、稻盛和夫的逆袭实验:从 "倒霉蛋" 到 "经营之圣"
稻盛和夫的人生转折点,发生在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厂里。
当时他刚大学毕业,经导师介绍进入了松风工业,这是一家破败的企业,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
门口摆摊的大婶都直言不讳:"在这样的公司里找媳妇都困难"。
稻盛和夫看着同期入职的同事一个个辞职离开,他也曾陷入绝望,在这种走投无路的境地里,他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即与其在抱怨中消耗自己,不如放手一搏 。
稻盛和夫采用的做法既简单又粗暴,然而却极具力量,他将铺盖卷搬到了实验室里,在实验室里吃住,进而开始了废寝忘食的研发。
他后来回忆道,在那段时间里他能够坚持下来,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想要忘掉现实痛苦的目的 。
这种投入近乎自虐,意外地使他进入了一种境界,一种“忘我”的境界。
当时没有先进设备,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然而他却研发出了新型陶瓷材料,这种材料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这不仅拯救了濒临破产的企业,更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个故事最违背常理的地方是,稻盛和夫没有先调整心态然后再行动,而是通过行动促使心态发生改变,他后来在《干法》中写道,只有拼命工作才能给人生带来好运。
这句话听起来好似陈旧的励志名言,然而结合他的经历去看,就会发觉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心理学智慧,行动是改变情绪最为有效的办法 。
松风工业的经历使稻盛和夫学会了与困境共处,松下集团的合作让他懂得了如何从磨难中成长 。
京瓷曾经是一家不起眼的街道企业,那时他们接到了松下集团的订单,这本该是天大的好事,然而却差点变成噩梦。
松下对产品质量有着异常严格的要求,并且结算价格逐年降低,这使得许多小企业痛苦不堪,于是纷纷终止合作。
换做一般人,恐怕早就开始抱怨大客户 "压榨供应商" 了。
稻盛和夫采取了相反的做法,他没有进行抱怨,而是引领员工想尽各种办法,去研发成本更低的产品,同时研发质量更高的产品。
这段艰苦的合作后来被证明对京瓷崛起至关重要,他们进军美国市场时,发现正是松下的严苛要求,使他们的产品在质量方面具备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价格方面也具备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
稻盛和夫后来发自内心地讲:“要对松下集团表示感激”。这样一种将“刁难”视作“恩赐”的思维模式,恰恰是普通人和成功者之间最大的差异点之一。
回顾稻盛和夫的人生轨迹 ,我们会发现一个清晰的转变 ,他从抱怨命运不公的 “受害者” 转变为主动创造未来的 “创造者” 。这种转变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 ,而是源于一次次在困境中的刻意选择 。
心理学研究有这样的发现,这种转变在本质上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认知重构” 。
当我们把挫折看作是“威胁”的时候,大脑的防御机制会被激活,进而产生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而当我们把挫折当作是“挑战”的时候,大脑的奖励机制会被激活,从而产生兴奋、专注等积极情绪。
稻盛和夫有过人之处,他自己完成了这种认知重构,他还把这种思维方式融入企业管理哲学中,他提出“提高心性,拓展经营”等理念,这些理念本质上是在引导人们从向外抱怨转向向内求索。
三、神经科学视角:你的注意力塑造你的命运
为什么“不要太可怜自己”这句话对人生产生的影响如此深远?近年来神经科学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加州大学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研究者把学生分成了三组,第一组学生每天想象自己考试成功的情景,第二组学生想象自己如何准备考试,第三组学生没有特别要求 。
结果令人意外,整天幻想成功的第一组成绩是最差的,想象具体行动的第二组成绩则是最好的。
这个实验颠覆了我们对 "吸引力法则" 的认知。
真正的吸引力法则不是“心想事成”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注意力塑造现实”这样的科学道理,你关注的事物会被放大,你聚焦的事物会被创造出来。
当我们陷入自我怜悯的状态时,注意力会如同探照灯一般,将所有负面事件都清晰地照亮,然而却对积极因素选择视而不见。
时间一长,我们的大脑会形成“负面偏见”的神经回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厄运收集者”。
神经科学里存在一个重要原理,大脑具备可塑性,经常被使用的神经回路会变得越发强壮,不常被使用的神经回路则会渐渐弱化。
这意味着,要是你长时间沉浸在自怜情绪里,你的大脑会越发擅长“发现不幸”,会越发擅长“放大痛苦”,会越发擅长“逃避责任”。
更可怕的是,过度关注自我会致使大脑默认模式网络(DMN)过度活跃,大脑默认模式网络(DMN)与自我参照密切相关,大脑默认模式网络(DMN)与反刍思维密切相关。
当DMN过度活跃,人就会更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即越自怜越痛苦,越痛苦越自怜。
稻盛和夫所倡导的“拼命工作”,从神经科学的视角来看,实际上是一种具备成效的“注意力转移疗法” 。
我们全神贯注于工作或创造时,大脑的任务积极网络会被激活,进而抑制默认模式网络的过度活跃,打破负面情绪的循环。
自我怜悯存在着最隐蔽的危害,它会消耗我们的心理资源,就如同“能量吸血鬼”一般 。
心理学研究有这样的发现,抱怨会显著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自怜也会显著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抱怨和自怜还会让人在面对挑战时更容易退缩,降低人的行动力。
这就解释了为何有些人会陷入“越抱怨越倒霉”的怪圈,并非命运故意刁难他们,而是他们的心理能量已被抱怨和自怜消耗完了,他们失去了改变现状的动力,也失去了改变现状的能力。
相反,稻盛和夫所倡导的积极行动,其本质是打造“能量发电机” 。每一次尝试解决问题,每一次经历克服困难,都会增强我们的自我效能感,积累心理能量 。
这种能量不断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会产生质的飞跃,而这质的飞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时来运转”。
四、反脆弱生存指南:停止自怜的实践哲学
明白了自我怜悯存在危害,也明白了积极行动有着好处,那我们要怎样在日常生活里实践稻盛和夫的智慧呢?以下是几个经过验证的“反脆弱生存指南”:
第一、10 分钟抱怨法则:给情绪设个 "安全阀"
完全压抑负面情绪,这并非健康之举,关键在于要给情绪设定一个“截止日期”。
当遇到挫折时,你可以尝试“10分钟抱怨法则”,允许自己尽情抱怨10分钟,甚至可以把抱怨的内容写下来或者录下来。不过,10分钟一到,就必须立刻切换到“解决方案模式”,开始思考下一步能够采取的行动。
这个方法照顾了情绪宣泄的需求,还防止了陷入无休止的抱怨。稻盛和夫在松风工业时,无意中使用了类似方法,他用“拼命工作”给负面情绪“踩刹车”。
第二、身份转换术:从 "受害者" 到 "观察者"
心理学里有个有效的认知技巧,当你感到委屈或者不公的时候,试着问自己一个问题,即“如果我的朋友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对他说什么?”,这个问题能够瞬间让你从“受害者”身份切换到“观察者”身份,帮助你跳出自我中心的视角,从而获得更客观的认知。
稻盛和夫经常强调 "作为人,何为正确" 这个根本性问题。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引导人们超越个人情绪,促使人们从更高的维度去看待问题。当你开始思考“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而不是思考“为什么受伤的是我”的时候,改变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第三、最小行动原理:用 "微小成功" 积累能量
不要等到情绪变好才着手行动,而是通过行动去改善情绪。你能够运用“最小行动原理”,每天只做一件有助于目标达成的小事,哪怕仅仅是花5分钟查阅资料,或者打一个电话,又或者写下一个想法。
这些微小的行动看似不起眼,却能产生强大的 "滚雪球效应"。
就如同稻盛和夫将铺盖搬到实验室,关键不在于起始时就声势浩大,而是依靠持续不断的小举动来积攒动力,最终达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尼采曾说,那些无法将我杀死的事物,必定会让我变得更强大 。但这句话存在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必须为挫折赋予意义 。稻盛和夫觉得,人生的意义在于提高心地、修炼灵魂 ,而苦难恰恰是修炼的最佳机会 。
你能够尝试“苦难转化三步法”:首先是接纳事实,即这已经发生了;其次是提取教训,也就是我能学到什么;最后是规划行动,即下次如何做得更好 。借由这种方法,每一回挫折都会转变为成长的养分,而非成为压垮你的重担 。
结语:你的心态,就是你的命运
稻盛和夫的人生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反脆弱”的生存哲学,它并非教我们怎样避免苦难,而是教我们如何与苦难共舞,它不是让我们假装坚强,而是让我们在行动中变得坚强。
“不要太可怜自己,命会变差”这句话,看上去很残酷,实际上饱含慈悲。它并非让我们否定痛苦,而是让我们不被痛苦定义,不是让我们忽视情绪,而是让我们不被情绪奴役。
人生如同稻盛和夫讲的那般,要做到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为此需不屈不挠地工作,勤勤恳恳地经营,孜孜不倦地修炼。你的心态,决定你的命运;你的选择,决定你的未来。
从今天开始,要做一个积极行动的人,而不是只会抱怨的人,要做一个创造生活的人,而不是陷入受害心态的人。
记住,命运不会因你怜悯自己就对你温柔,命运会因你使自己强大而对你微笑。就像杨绛先生讲的:“世间皆苦,唯有自渡。” 你的人生,最终要靠自己成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