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上海最牛钉子户张新国,索要一个亿加六套房,结局如何?

2025-09-22 -

2003年7月的一天,是上海松江区九里亭村村民们的大日子。

大家办成了一件对于自己来说的大好事——拆迁赔偿的签字。

村民们开心地签署了拆迁协议,方案中的补偿金和安置房名额,是他们过去连做梦都梦不到的。

光是那些补偿款的数额,就是自己干几辈子农活都没法挣回来的。

但现场高兴的氛围没能感染到一位双手交叉胸前的老人。

张新国

这位老人看起来有60多岁,气鼓鼓的黑着一张满是皱纹的脸。

张新国是九里亭村一位年长的居民,他出生于此,长住于此,村中人都知晓他。他拥有一座三层高的建筑,极为显眼,在村落里声名远扬。

这次拆迁,他的那栋小楼正好位于主干道公路的正中间,占地面积相当可观。

他的补偿本该是最高的,然而他显得异常愤怒,以至于周围的人都不敢靠近他。

张新国

新修小洋楼,风光无限

眼前瞧去,张新国仅是一位寻常的乡下长者,不过他早年时,曾是本地一家营造机构中的一个小负责人。

在那个时期民众普遍生活拮据,张新国的薪酬足以使全家维持基本生活,与当地村民相比,双方的生活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宛如云泥之别。

他们依旧在困顿中挣扎谋生,他却早已衣冠楚楚、按月领取俸禄,这种境遇使张新国在乡亲们眼中颇感自豪。

张新国同他的夫人结合之后,就一直在老家那座土坯房里安家落户,住宅面积并不宽敞,新婚燕尔期间,他们陆续添了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全家四口人的生活倒也过得挺有意思。

从1984年开始,建筑领域迅速扩张,借助政策的东风,许多人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产权证

张新国供职于一家建筑企业,凭借优越的时机和有利的环境,逐步为自己积累了财富。

八十年代,农村若有家庭资产达到万元,那绝对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张新国当时远不止是个万元户那么平凡。

九十年代中期,不少跟风者已有部分积蓄,他们开始进入城市购置房产安家,逐步达成那个年代大家共同期盼的目标:拥有带楼层的住宅,配备电灯和电话。

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也形成了一股趋势,由于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和子女入学方面能够获得更优越的条件。

张新国的邻居也是这样,他在城市购置了房产,但是手头资金不足,因此打算处理掉乡村的老房子。

张新国有购买力,邻居向他提了买房的事,张新国其实也想要进城置业,但邻居提到他买的房子不算宽敞,他就开始仔细考虑了。

张新国的小楼

他家境,坦白说,远不如外界所渲染的那么优越,虽然手头确实有些积蓄,但随着两个孩子的渐渐长大,居住空间已显局促,加之一男一女,早晚得各自分房。

用现有存款在都市只能购置一套狭小居所,全家仍需合住,倘若购入邻家的房产,则能建造一所更为宽敞的住宅。

因此,即便子女日后成家立业,也能够继续与父母同住,长辈为晚辈着想,自然能够深思熟虑。

他重新盘点了修缮房屋所需的费用,发现预算充足,于是次日便前往邻居家,将购买房子的预付款支付了。

张新国核算完费用后,打算把两处宅子都推倒,先建一座带阁楼的平房,当时九里亭村每户人家住的都只是单层的砖瓦房。

两家宅基地合并后,这栋房屋显得格外宽阔,是村子里最宏伟的建筑。

拆迁

张新国原本就有的优越感因此更加显著,他的思想相当前卫,在建造楼宇时,采纳了当时流行的欧式建筑风格特征。

让这座小楼在一群破败的砖房中显得格外醒目,它足够容纳张新国全家人的安逸生活。

多年以后,张新国继续努力,在房屋修缮期间,另建了顶层,并且打造了空中花园。

家里住的人多,住进了二楼,楼下重新装修成商铺,准备出租,这样能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那栋三层高的建筑在当时十分引人注目,经过重新装修,整座楼宇显得既时尚又庄重,常常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停留。

张新国的配偶因为要照料双亲,于是也将他们接来同住,全家总共七八口人,一直居住在这座三层的小楼里面。

张新国家中空间充裕,他的儿子和女儿在成家之后,依然选择留在父母身边,家中人口逐渐繁盛起来。

这时的张新国也到了退休年龄,开始了悠哉游哉的退休生活。

大约在2000年前后,张新国居住的村落,纳入了改建计划,他的私宅恰好位于新路中央地带。

张新国小楼门市房

拆迁方案不满意,不搬

张新国在听闻消息后起初感到十分欣喜,十多年前他就怀有迁往城市的想法,如今他居住的村落直接由乡村转变为城区,他年事已高,无需远行搬迁,而且周围的居民依然彼此熟悉,这确实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

拆迁计划一直悬而未决,拖了有两三年时间,到了2003年才最终公布拆迁计划,可拿到计划书的张新国却不再感到喜悦。

他家那栋楼是村中占地面积最广的住房,不过根据相关法规,宅基地不允许进行交易,因此他先前向同乡购置的那部分土地,并不会计入拆迁补偿范围之内。

最让他恼火的是:当地拆迁部门为了防止有人私自加盖高层以扩大建筑规模,更改了按照房屋建筑体积分红的惯例,转而仅以宅基地的规模作为补偿的核算基准。

这明显少于张新国原先预定的补偿范围,缩减幅度高达半数以上,张新国对此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宅基地使用证

此外,在住房分配问题上,张新国也感到不妥,他有两个儿子,但分配标准却是依据儿子数量来决定,能分到多少套面积较大的住宅。

他的女儿只能分到一间面积狭小的住房,女儿因此整天吵闹不休,这让张新国非常生气,都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为何还要按照性别来区别对待,这样不是让他以后家里不得安宁吗?

签定拆迁协议的那天,张新国受邀前往签约地点,他最终没有在协议上落笔,这就导致了后来发生的那一幕。

他眼见所有人都高高兴兴的签了字,心里就更不舒服了。

他未签署文件,导致拆除时仅保留其私宅于公路中央,而张新国在签署地点已决断将采取维权行动。

当地信访部门是他最先拜访的机构,但收获未达预期,拆迁项目的所有程序都符合规定,拆除作业也是从两三年前便已着手进行。

拆迁现场

张新国主张按照个人房屋面积进行补偿,同时要求分配6套住宅,然而拆迁计划除他之外均已获批,不可能因为他的意见而调整。

张新国再次向法律人士进行了咨询,他打算对拆迁管理部门提起诉讼,但专业人士告知他,这场官司的胜算微乎其微,经过反复权衡,张新国决定采取制造社会关注的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

四处向众人声称,自己已经决定成为钉子户,只有拆迁办赔偿他一个亿并且附带六套大面积的房产,他才会同意搬离。

这个消息一传开,立刻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震动,张新国也因此声名大噪,不过没过多久,他期望的效应并未实现。

张新国始终拒绝搬迁,迫使城市规划部门重新规划方案,最终决定绕过他住的小楼,在小楼两侧分别修建道路,使小楼被道路包围。

张新国小楼

这两条道路需要避开张新国的新居,因此变得狭窄,而张新国这边,他从未间断过争取权益的行动,即便媒体关注度降低,他依然持续不断。

他个人遭遇了极大的波折,与原先设想大相径庭,本应享有的悠然晚年,在两条道路连通之后,张新国又承受了另一种难以承受的煎熬。

这两条路是主要通道,车流量异常密集,各种车辆不分昼夜持续穿梭,发出巨大声响,使张新国全家备受煎熬。

张新国为了维护自身权益,一直强忍着,但妻子和儿女却难以承受,尤其是他的妻子,由于高龄父母一直与他们同住,两位老人合计年龄将近两百岁,他们真的感到身心俱疲。

为了家中长辈的身体考虑,张新国的配偶不得不带着高龄双亲,在外另觅居所,孩子们虽然也能接受,仍旧和张新国一起住在这栋小楼里面。

张新国小楼

深夜时分,一阵响亮的撞击声将正在休息的人们吵醒,张新国立刻起身前往楼下,查看声音的来源,结果发现一辆大货车竟然闯入了自家的院落之中。

前院那扇大门毁坏了,好在小楼主体没受波及,否则整栋楼都可能被撞垮,这事让张新国怒火中烧,他原本就因为维权和汽车噪音夜夜失眠,此刻更是冲着司机大发雷霆。

保险公司赔付了张新国的损失,他心里却依然不服气,当初还觉得这只是一次偶然发生的事,没想到后来的一系列状况让他非常难受。

他家的院门时常遭受不同程度的车辆撞击而损毁,有专业人士向他说明情况:由于两条主要道路的行驶速度都很快,而张新国所住的小楼恰好位于这两条公路的交汇处。

夜间驾车时,车辆很容易因为来不及闪避而撞上院门,导致院门受损,这种情况十分危险。

万一有司机误闯进来,整座小楼或许会立刻坍塌。

公路绕道

这件事让张新国整晚整晚都难以入眠,每当夜深时听到重型车辆经过的动静,他总要探身窗边仔细观察,如今六十多岁的他,身体和精神都因此备受煎熬。

张新国拥有数十年的优越地位,形成了非常要强且注重脸面的个性特点,他从不相信什么邪祟,坚持要牢牢掌握手中的权力。

他后来增设了部分提醒标识,确实起到了作用,然而偶尔仍会有驾驶技术不熟练的车辆闯入他的庭院,不过情形已经大为改善。

张新国持续了十四年与无休止的斗争相伴的煎熬,到了后期,由于年岁增长,他其实已经缺乏足够的体力来继续前行。

他非常注重体面,这个消息一旦传开,考虑到他过去所做的一切,那些等着看他不顺眼的人肯定不少,因此他绝不能认输,他的孩子们也因此对他这种坚持感到十分劳累。

女儿早在很多年前就放弃了吵闹分配不公平的这件事儿了。

拆迁房

新主任上任,解了心结

有能在他耳边搭话的人,劝也劝不动了,只能眼睁睁瞧着张新国的抗争行为。

二零一六年度,张新国维权已经持续了十四个年头,松江区九里亭街道行政管理机构,迎来一位新任的负责人陆辉。

陆主任了解张新国的情况后,认为张新国全家住的地方状况非常糟糕。

此事若不及时处理,该家庭或面临更不利的境况,加之城市规划再度启动。

陆主任特意挑选了一个天气晴好的午后,亲自前往探望张新国,通过和张新国的沟通,陆主任认为这个难题是有办法处理的。

工作人员

张新国已经对这桩事感到厌倦,即便仍旧决心继续抗争,也不再提及索要一个亿赔偿的要求。

陆主任说明他明白张新国的立场,也清楚张新国多年来为维护权益所承受的诸多不易。

同样明白张新国当初主张权利的动机,同样清楚张新国目前日常所遭遇的困难。

陆主任多次前往张新国家中进行探访并交换意见,随后在办公会议上将张新国搬迁的问题作为讨论内容,主要因为张新国所居住的小楼地理位置十分特殊。

会议最后决定:街道将在张新国原拆迁款之上,追加四十万元进行赔付,同时,再拨付七万元用作该家庭租房费用的补贴。

拆迁现场

陆主任把会议的结果直接告诉了张新国,同时也是给这位七十岁的老先生一个下台阶的机会。

张新国不再像十四年前那样,显露激烈的情绪,而是对陆主任表示,需要回家和亲属商议,随后将陆主任送离了家门。

随后,张新国逐一联系了配偶及孩子,通知他们返回家中,说明有要事商议,家庭成员其实都明白是何事。

他的两个孩子,接到父亲的来电后,立刻停下手头的事务赶回了住所,抵达家中时,发现父亲正安坐在客厅的沙发之上。

他的体态已不复当年之挺拔,长年累月的睡眠匮乏导致他日渐消瘦,等到他的子嗣们抵达时,他的老伴儿也紧随其后走了进来。

工作人员

看到家里人都已到齐,张新国把陆主任先前传达的信息告诉了他们,目前的情形是:倘若他们同意搬离,便能在十四年前那笔230万的补偿金上,额外获得40万,总计达到270万。

其余七万用作对某个家庭的住房费用补助,新居的分配仍然依照十四年前定下的规范,包括三处宽敞的住宅,以及一处面积较小的住所。

孩子们都沉默不语,家里声称要商议要事,实际上向来由父亲做主,妻子也保持缄默。

她很清楚自己的丈夫,他的选择极少有人能左右,不过这个人除了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外,其他方面都挺优秀的。

张新国注意到妻子和儿女都沉默不语,便将个人想法告诉了他们,他选择采纳这个计划,原因是自己年事已高,已过七旬。

签拆迁协议

已经没有精神再折腾了,以前的事情也懒得去想了,接下来要活多久先不去管,只是渴望能过上几天安稳的日子。

孩子们得知后,紧绷的神经顿时松弛了,他们确实忧虑着父亲那刚硬的脾气,不会就此罢休这般折腾,他们实在承受够了。

妻子顿时感到释然,终于要到此为止了,随后张新国又提及,关于那套小住宅,先前女儿总是抱怨分配不均的问题

张新国建议,那三处较小的住宅,由他和配偶与他们的祖父母同住,其余三处,则分配给孩子们,每人居住一处。

另外一套房子可以出租,租钱由他和老伴负责收取,再加上他个人的退休金,四个老人的日常开销完全可以覆盖

这样孩子们就无需承担对他们的扶助责任,当女儿听到父亲说起往昔的情况时,她承认自己过于幼稚,不该与张新国发生争执。

张新国小楼

他们决定全家住进面积较小的房子,把宽敞的留给父母以及外公外婆,目睹女儿如此体贴,张新国心中充满宽慰,他甚至开始盼望迁居新居的时刻了。

有乖巧听话的孩子,有体贴自己的配偶,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想到这些,他立刻给陆主任拨了电话,表明自己接受了社区提出的补偿条件。

张新国经由陆主任出面沟通,顺利达成了搬迁意向,随后全家便离开了那座居住了二十余年的旧房子。

2017年8月深夜时分,张新国旧居在巨大声响里彻底坍塌,他全家人随即迁入了崭新的住所。

张新国与陆主任

张新国所住社区的环境相当宜人,他平时总爱陪夫人到楼下溜达,子女们也时常探望两位长辈。

如今,张新国和妻子享受着非常自在的时光,这或许就是他一直向往的退休日子。

陆主任当时没有告知张新国,他的那座小楼所在位置进行了二次规划,将建一座立交桥,他们全家如果继续居住在那里,将会面临怎样的结果。

这个情况是等到立交桥建成之后,张新国才意识到的,他一直感到庆幸:幸好自己当初没有再坚持己见。

拆迁现场

张新国的经历,在那个时期颇具代表性,当时大家对这个人感到十分意外。

凭什么他如此自信,仅毁坏一栋建筑就要索要一个亿的补偿金,因此一部分人对他表示赞同,另一些则对他冷嘲热讽。

但更多的是旁观者,这十多年的坚守,其中的苦楚大概只有亲身经历者才明白。

张新国事件的最终裁决被普遍认为是“顺理成章”,对于年逾古稀的他而言,这无疑是极为适宜的

但是当初他索要一亿元时,或许缺少了“情理之中”这四个字,因此他没有收到回应。

这世上的事,恐怕也只有“合情合理”才能让事情有个结果吧。

绕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