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北京这里的雾霾更可怕?到底为何如此严重

2025-09-24 -

这连续多日的严重雾霾笼罩了国内许多地方,刷微博朋友圈时感觉视力问题更加明显,放眼望去尽是灰蒙蒙的空气!到处都是雾霾!到处都是雾霾!到处都是雾霾!

先前众多外地的友人都在怜悯二妹,由于身处京城,每到冬季无法幸免地遭遇着雾霾污染,但现在大家开始彼此慰藉并亲近起来,因为雾霾不再仅仅是京城的标志,仿佛全国多数人都被雾霾所波及。

空气污染相当严重,然而网络上却流传着某些借机炒作、愚弄民众的言论,这实在是对我们判断力的极大不尊重。

网络的雾霾——谣言

谣言01

“协和某大夫”关于雾霾的说法

最近,一位名为“协和某大夫”的人士就雾霾问题发表的观点,在社交平台和即时通讯软件上迅速传播开来。具体情况如下:

啧啧,这真是欺负我们协和无人无微博是吧?

今天北京协和医院就在官微进行了辟谣

这种观念完全不科学,吸入人体的雾霾并不会完全被清除,它们会留在呼吸系统内。

儿童和成人的肺部构造基本相同,但是儿童的单次呼吸容量要小于成年人,因此不可能出现儿童吸入的粉尘比成年人更多的情形。

谣言02

英达姐姐发文《雾霾真相——进口高硫石油焦》

一篇以“雾霾内情,源自英达的姐姐所发文章”为题的内容在众多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其主旨基本是:

然而在网上的搜寻却表明,这篇文章的资料源自一篇名为《雾霾和高硫石油焦》的早期网络日志,其发布日期记录为2014年

而且根据公开资料可知,中国知名演艺界人士英若诚(英达的父亲)于2003年12月27日因为肝脏方面的疾病引发了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停止,在协和医院去世,享年74岁。但是文中提到的是“去年十月父亲下葬之后”,这个时间点跟英达父亲去世的真实时间不一致。

后来英达在2017年发的第一条朋友圈,就是专门澄清雾霾谣言的:那篇文章并非出自她姐姐之手,她的父亲是在2003年去世的,那个时间点雾霾尚未出现,姐姐根本不可能了解“石油焦”这种物质,她其实只是一位画家而已。

谣言03

汽车尾气比雾霾空气干净十倍

这张照片显示有人在检测汽车排出的尾气状况。一个空气监测设备被对准了小轿车的尾气喷口,通过这个设备,PM2.5的数值从接近五百点迅速下降到了四十八点。

所以他得出结论:汽车尾气比雾霾空气干净10倍。

但真相真如他所说这样吗?

并非如此!实际情况是:车辆排出的气体里含有氮的氧化物、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等,这些成分不会在监测PM2.5的空气仪器上显示出来。不过,由它们转化而来的物质,包括有机成分、硝酸盐、硫酸盐和铵盐,它们是形成PM2.5的间接原料,合计起来占到了PM2.5总量的百分之七十。

谣言04

微距镜头拍摄的北京雾霾

应该猜到,这个传闻各位同学大概都在社交平台见过,内容几乎一致,都是说某位摄影同好用特写镜头记录了北京空气污染的状况

雾霾由两种现象构成,一种是雾,另一种是霾,雾是贴近地面空气中漂浮的细小水滴或冰晶,霾则主要由吸入性颗粒、肺吸入颗粒以及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毒成分构成,但在多数人观念里,雾霾通常特指霾,不再与雾混为一谈。

其次,构成雾霾的液滴和微粒都难以用肉眼察觉,必须借助显微镜设备才能观察。

这颗粒究竟细到什么程度呢,单根发丝的粗细大约为80微米,换句话说,雾霾中那些能被人吸入的微粒,其空气动力学尺寸大约只有发丝宽度的百分之一,实际上还要更细小,普通的微距镜头根本无法捕捉,即便你用全方位无阴影的强光照射,也无法拍摄到它们,视频里呈现的景象更可能是扬起的尘埃,或者是飘落的雪花,又或者是用喷雾器在亮光下制造出的水雾效果。

谣言05

雾霾中存在硫酸铵才发布红色预警

社交圈中的那些人真是不可思议,他们或者学业成绩优异如同天才,或者担任要职掌握各类内部消息,例如前文展示的这幅画面。

真相是什么呢?

硫酸铵确实是造成灰霾现象的关键物质,日常生活中也能见到它,此外,历史上伦敦发生的致命大雾,其核心成分是二氧化硫,由此形成了酸性的浓重雾气。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潘小川教授指出,国内雾霾天气的空气里,对人体有直接危害的物质主要有三种:首先是铅、镉、汞这类重金属元素;其次是含有苯环的多环芳烃类有机分子,这些分子大多具有致癌性;再次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这类物质主要会对生殖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这些危害都属于慢性、长期的伤害,不会导致急性死亡。

假如大家以为二妹今日仅是个澄清事实的先行者,那便理解有误了!毕竟二妹另有心里话需要分享!!!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的那样:谣言,就是网络的雾霾!

网络上的自媒体纷纷转发,社交平台的相关内容铺天盖地,显然许多人因雾霾感到担忧,一部分人是想借机吸引关注增加互动,另一部分人是想提醒亲友注意防护。

然而这就像疗愈疾病,必须准确理解空气污染才能有效应对,不能将风沙或雪景误认为雾霾,那样就等于混淆是非,倘若多数人认定空气污染如此严重,那么旁观者就会纷纷传播消息,有识之士只能摇头叹息。

况且,我们既是雾霾受害者,也是污染制造者。

比如选择不再驾驶个人汽车,或者仅选用现阶段经济上不划算的清洁能源车辆,那么人们便会发现,面对这样的利益让步,总有诸多异议和观点可以提出。

比如说我们往往忽视的燃煤取暖,还有用煎炸等手段进行食物加工,这些行为对PM2.5的形成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确实,与汽车尾气、煤炭燃烧、工厂粉尘造成的PM2.5污染相比,家庭使用燃料进行取暖和烹饪所带来的影响要轻微得多。然而,在环境恶化这个问题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任何时期都有不足之处,我们应当尽力而为,逐步凝聚社会认同,合力促进进步。

此外,同学们仍需警惕虚假信息,应将注意力集中于认识雾霾、研究雾霾治理,切莫因网络笑谈而误入歧途,这对健康而言最为不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