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很忙、苏轼不写序,聊聊古代避讳的那些搞笑事儿

2025-09-29 -

2012年正值杜甫诞辰1300周年,以“杜甫很忙”为名的涂鸦作品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杜甫本人确实非常忙碌,他也不敢轻易闲下来,原因在于他的父亲名字为杜闲。古人有避讳长辈名讳的习俗,杜甫一生创作诗歌数量庞大,留存至今的大约有1500首,却从未在作品中使用过“闲”字。杜甫的母亲名叫海棠,他同样没有写过以海棠为题的诗歌。后来苏轼在诗作里就说过“仿佛西蜀杜甫,海棠虽美不题咏”。王安石也写下诗句:“杜甫为你激发诗情,或许并非有意赞海棠。”

李贺文采出众,声名远扬,却因父亲名字叫李晋肃,与“进”字发音相同,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应当回避父讳,在舆论压力下,他无法参加科举考试。李贺仕途坎坷,一生仕途不顺,27岁时便忧愤而逝。

古代存在一种传承久远的社会习俗和思想束缚。《公羊传·闵公元年》中提到:“春秋时期要回避对尊长者的称谓,回避对亲属的称谓,回避对贤能者的称谓。” 这构成了古代回避现象的基本准则。这种习俗发端于周代,在秦汉时期逐渐变得更为严苛。回避的种类大致可以归纳为若干类别:

避讳类型

避讳的主要对象

常见避讳方式

国讳

当朝天子及其祖先

①用“某”字代替。②用“讳”字代替。③以其他字代替。

④省阙法,省去或留空格。

⑤减笔划。

⑥使用变体字等。

家讳

父母及祖辈

圣讳

孔子、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

官讳

长官

一、国讳

国家避讳,又称君主避讳、公家避讳,全国臣民,乃至帝王自身皆须恪守规范。据《隋书·礼仪志四》记载:"汉代制度,帝王即位,名号传遍天下,四海之内,无不普遍回避。" 当朝历代帝王及其先辈的名讳不能直呼、不能书写,并且地理名称、物品名称、官职名称、人物名称也需避让。

秦庄襄王本名嬴异人,乃秦始皇之父,秦孝文王之子,彼时秦孝文王尚为储君,华阳夫人备受宠幸,却未诞下子嗣,经由吕不韦撮合,将其收为养子,为华阳夫人所喜,异人为讨其欢心,着楚地服饰朝见,并更名子楚,终得立为储君,登基后即位为庄襄王秦国那边起先就把“楚”称作“荆”,这个叫法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至今人们还会说“荆楚大地”。

依照惯例,为了回避始皇帝嬴政的称呼,百姓不能直接称呼他的名字,"政月"这个名称也被更改为"正月"或者"端月"。

汉代存在诸多避讳现象。因回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将“邦”字转变为“国”字。汉文帝名字为刘恒,所以把“姮娥”更名为“嫦娥”,把“恒山”改称为“常山”,还将春秋时期的田恒改作田常。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原先在《左传》里称作“启蛰”,为躲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于是改为“惊蛰”,并且这个名称一直使用至今。此外,还将宋国开国之君微子启更名为微子开。汉宣帝本名刘病已,因“病已”二字过于普遍,导致不少人无意中触犯禁忌而获罪,受罚者数量众多,刘病已于是下诏改名为刘询,随后“询”及其同音字也需避讳。为此,“荀”姓便改为“孙”姓,荀子也被更名为孙卿。

东汉许慎所编《说文解字》里,光武帝以及后面五个皇帝的名字,包括秀、庄、坦、肇、祜,都没有记录,用“上讳”来代替,并且没有做任何解释说明。

光武帝刘秀执政后,“秀才”一度被改名为“茂才”。

古代享有盛誉的隐士严子陵,与刘秀曾同窗共读,本姓为庄,因避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的名讳,遂将“庄”姓更改为“严”姓,庄子陵也相应更名为严子陵了。此外,备受推崇的《庄子》一书,也曾一度被称作《严子》,史学家班固在编纂《汉书》期间,也将“老庄之术”记作“老严之术”。

晋景帝名叫司马师,因为这个缘故,“师”这个姓氏被改为“帅”这个姓氏。到了晋文帝司马昭当政的时候,甚至把西汉的王昭君的名字改成了“明君”或者“明妃”。

到了唐高祖李渊时,东晋的陶渊明被改为“陶泉明”了。

隋唐期间国家行政体系由三省六部构成,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问题,六部之中的“民部”被更名为“户部”。唐朝初期有一位军事家,本名叫徐世勣,凭借战功显著被授予“李”姓,李世民登基为帝之后,又因为要回避“世”字,他的名字最终变成了李勣。

唐高宗李治登基之后,对官职名称进行了调整,将治书侍御史更名为御史中丞,各州治中改称为司马,别驾则变为长史,治礼郎也改作奉礼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提到“江州司马青衫湿”,文中他所担任的“司马”一职,正是源于那个时期的治中改称。

王勃声名显赫的《滕王阁序》开篇之句原为“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后来在唐代宗李豫执政期间,这一表述被更改为“南昌故郡”。

山药最初的名字是薯蓣,后来因为要避开唐代宗李豫的名字,就改成了薯药;到了宋代,又因为英宗的名字是曙,所以薯蓣最终被改成了山药。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个弟弟,大哥和五弟不幸早逝,剩下的是赵匡义和赵匡美。赵匡胤登基成为皇帝之后,赵匡义和赵匡美为了避讳二哥,分别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赵光义和赵光美。后来赵光义继承了皇位,赵光美又为了避讳三哥,再次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赵廷美。到了清朝雍正年间,为回避皇帝名讳胤禛,他将同宗兄弟称呼中所有“胤”字都换成“允”字,甚至把历史人物赵匡胤的名字也改成了赵匡允。

《水浒传》提及武大郎售卖的“炊饼”,其本名实为“蒸饼”。缘由在于宋仁宗名讳为赵祯,“祯”字与“蒸”字发音相近,故为避讳,宋代民众遂将“蒸饼”更名为“炊饼”。此外,自秦朝起,原先的正月也被称作初月了。

为了避南宋高宗“构”的御讳,称沟为洫,称狗为犬。

清朝顺治皇帝的本名是福临,他在处理皇家名字避讳的问题上比较灵活,为了收买人心,他允许百姓不用避讳“福”字,并向全国宣布:不能因为朕的缘故,让天下人都没有福气。毕竟,“福”字使用得太普遍,实在难以完全避开。不过到了乾隆年间,他为了避讳顺治的名讳,又颁布命令,规定对联上不能写“五福临门”这四个字。

臣民必须尊敬当今皇帝,对于皇族先辈,即便他们未曾担任帝王之位,同样需要表示敬意。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叫李虎,唐代人因此把虎称为“武”或“大虫”。西晋干宝所著《搜神记》中有记载,扶南王范寻曾在山中饲养老虎,对于犯罪的人,会把他们扔给老虎,如果老虎不咬人,就放过他们,所以老虎得名大虫。这标志着大虫作为虎的别称首次出现,而唐朝时期这种称呼开始广泛流传。后来在《水浒传》这部作品中,武松打虎的故事里,那只老虎也被称作“吊睛白额大虫”。隋朝的杰出将领韩擒虎,在唐代时其名被简化为“韩擒”或“韩擒兽”,用于调兵的虎符也称作鱼符,而三英战吕布所发生的虎牢关,在唐代时更名为“武牢关”。另外,夜壶的名称也因避讳李虎的字号而有所更改,原本汉朝时期称为“虎子”,唐代时改称“马子”,最终逐渐演变为“马桶”。

甚至皇后的名字也必须回避,比如吕后的名字是雉,为了不触犯吕后的名讳,臣民在书写或言谈中遇到雉字都要改用野鸡来代替。

后来甚至演变到皇帝的姓氏、属相、国号等都要有所避讳了。

唐代忌讳李姓,唐玄宗曾两次颁布命令禁止捕捞鲤鱼,若偶然捕获必须立刻释放,违者将受鞭打六十下惩罚。此外,皇室还授予鲤鱼“赤鯶公”的称号。宋代皇帝宋徽宗属相为狗,因此禁止任意杀害狗只。元代皇帝元仁宗属相为鸡,于是严厉禁止在大城市中提及鸡,全国民众无论宰杀或售卖鸡,都必须手捧鸡只行走,以此表达对皇帝属相的崇敬。

朱元璋登基后,把“猪”改回古名,称作“豕”或“彘”。普通民众大多不识字,所以把猪叫做“肥肥”和“哼哼”,这两个通俗的叫法一直沿用到现在。明武宗名叫朱厚照,出生在猪年,在正德十四年,他颁布命令全国不准养猪。要是有人不听话,就会被发配到最偏远的边疆,永远做苦役。但是猪肉几乎消失殆尽,朝廷祭祀需要牛羊配合,也无法满足了,实在违背了礼仪规定。最终明武宗只好撤销了荒唐的禁令。

清廷掌权者慈禧是属羊之人,基于此,官方颁布禁令,不许民众提及“饲养绵羊、宰杀山羊、食用羊胴体”等字眼。然而这位统治者本身渴望品尝羊肉,为了寻得吉祥之兆,进而敕令将羊肉改称为“吉祥之肉”或“延年之肉”。

一旦违犯禁忌,即构成严重不敬,会遭受严酷惩处。根据《唐律疏议》的明确记载:

官方文书出错,未经请示擅自更正的,处四十鞭刑。知情不报擅自执行的,同样处罚。……上书或奏事时,误用涉及皇室禁忌的用词的,处八十杖刑。口误或其他文书误用涉及禁忌的,处五十鞭刑。……名字直接触犯禁忌的,处三年徒刑。若只是部分字眼或名字部分触犯,则不追究责任。

宋代科举,士子犯讳往往被申斥黜落,失去中榜机会。

清代诸多文字案件与国禁相关,例如清代诗人沈德潜创作诗作《咏黑牡丹》,其中包含“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等句,有人因此举报,乾隆帝大怒,视之为暗讽满族篡夺明朝江山,沈德潜当时已离世,朝廷下令将其棺材打开处以极刑,并牵连他的子孙后代。

二、家讳

家族内部要回避先辈的名字,这称为家讳或私讳。与该家族成员交流时,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都应尊重他们避讳的称谓,否则会被视为无礼。古人有言“进入一个国家要了解当地风俗,登门拜访要询问家讳”,与人交往前,应当先探明对方长辈的名字。

西汉淮南王刘安的先父是刘长,因此在编纂《淮南子》期间,他特意吩咐编纂人员不能使用“长”字,需改用“修”字。《老子》中有“长短相形”的表述,到了《淮南子》里就变成了“短修相形”。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全书中总共找不到一个“谈”字,这个字是因为他父亲名叫司马谈,所以他遇到这个字都会换成其他字,比如把赵谈这个名字改成了赵同。

《世说新语·任诞》中有载,东晋时期,桓玄设宴款待友人王忱,王忱刚服过寒食散,不耐受冷酒,便吩咐仆人去“温酒”,这一举动无意中触犯了桓玄父亲的名讳,桓玄听闻后伤心欲绝,王忱因此感到尴尬,想要告辞,桓玄一边拭泪一边说明缘由,王忱这才意识到,桓玄的父亲是已故大司马桓温,自己无意间冒犯了桓玄的家讳。

世间常以“凤毛麟角”形容稀少而宝贵的存在,尤其多用来赞许他人天赋异禀。这个比喻里的“凤毛”典故源自《南史·谢超宗传》。南朝时谢超宗颇具文采,其父名凤,祖父乃声名显赫的谢灵运。宋孝武帝对谢超宗的才华十分赞赏,曾对他人称赞道:超宗拥有难得的凤毛,灵运再现世间。右卫将军刘道隆听闻此事,觉得谢超宗拥有凤毛这般难得之物,便特意前往他家拜访,向谢超宗提及:“先前宴会上,皇上曾称赞你有凤毛。”谢超宗闻言,顿时慌乱不堪,连鞋都顾不上穿就躲进屋内。刘道隆误以为他去找凤毛了,傻傻地一直等到天色已晚,始终不见谢超宗出来,最终只能悻悻离去。此事后来成了流传千古的笑柄。

唐代极重家讳,《唐律疏议》规定:

“诸府官号、官称犯父祖名,而冒荣居之……徒一年。”

担任官职时,若职位名称或地点与父辈名字相冲,则不能就职,比如父辈名字含“安”字,则不能在长安地界任职;父辈名字含“常”字,则不能在太常寺部门任职。同理,若家族中禁止提及“书”字,则无法进入中书省、尚书省、秘书省这些重要部门。

如果担任的官职与父辈名讳相冲,可以申请调换工作。假如本人不申请更动却接受了任命,一旦被发现,将革除职务,并处以一年监禁。

唐制还规定:

“凡进士入试,遇题目有家讳,即托疾,下将息状求出。”

因此当时众人觉得李贺不适宜参加进士考试,即便韩愈撰写《讳辩》为他说理,但终究无济于事,李贺最终只能中断科举的进程。

由于要规避“避讳”的原因,无法担任官职,南北朝时期,也有因回避“家讳”而辞职的情况发生。

《历代避讳字典》有载:范晔是泰的儿子,担任太子詹事一职,因此推辞了任命。《北史·序传》记述:(李延实)被授予侍中太保的官职,并被封为濮阳郡王,李延实因为太保的官职与祖父名字相犯,又认为王爵不是庶出姓氏应该拥有的爵位,于是上表坚决推辞。后来又被改任为太傅。李延实的祖父名字为“室”,“室”与“侍中”的“侍”发音相同。

北宋吕希纯因为父亲名公著,便不做著作郎。

苏洵的父亲,也就是苏轼的祖父,名字叫做序。因为这个缘故,苏洵写文章时把“序”这个题目改成了“引”,苏轼写序文也把“序”改成了“叙”或者“引”。如今人们看书籍,在序文的位置上,有的人用“序”字,有的人用“小引”、“引言”或者“叙”字,这些情况都是因为苏轼家族有家讳的缘故。

古人为避家讳还出现过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唐代韦有翼担任官职时态度稳重,传闻他一生都不喝酒,也从不发笑,总是显得十分庄重。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祖父名字为乐,为了避讳家讳,所以他不能饮酒取乐。

北宋初期有个叫刘温叟的人,他学识渊博,为人敦厚,做事都依照礼节来。因为他父亲的名字是岳,所以他从不去攀登嵩山、华山这类高大的山脉,而且他一生中几乎从不发笑。又因为“乐”和“岳”读音相同,他也不愿意听音乐,每次有丝竹乐器演奏时,他都躲得远远的,唯恐听到。即便是在朝廷举办的宴会上听到音乐,他回家后也会伤心落泪好一阵子,并且说:“如果不是奉皇帝的命令,我绝不会来到这里。”

宋代诗人徐积因为父亲的名字叫石,所以自己一辈子都不使用石制的工具,外出行走时碰到石头都要绕开,如果遇到石桥,就绕远路走,如果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就请人背着自己通过。

明代陈耀文所著《天中记》中提及,南宋时期担任参知政事的官员钱良臣有个儿子在学习时,为了回避父亲的名字,每当碰到“良臣”这两个字就念成“爹爹”。有一次他在诵读《孟子·告子下篇》中的“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这一段内容时,直接将其读作“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这个事例成为了一段广为流传的趣闻,让人听了都会发笑。

三、圣讳

为了尊重先贤,需要避开他们的字,特别是孔孟二圣以及黄帝老子周公等古代圣人的字,这种做法称为“尊贤避讳”。

孔子号丘,宋朝时,为避孔子名讳,官府将瑕丘县更名为瑕县,龚丘县更名为龚县,读书人遇到“丘”字需读作“某”字,并需用红笔圈出该字,以此表达对孔子的敬重。

更加突出的是,原本的“丘”姓需要增添一个耳部偏旁,从而变成“邱”字。到了民国时期,部分使用“邱”姓的人家选择恢复成昔日的“丘”姓,另有一些则没有更改,依旧沿用“邱”这个姓氏。

四、官讳

古代下级官员对上级官员称呼为“大宪”或“宪台”,因此官员的忌讳也被称为宪讳,意思是下级要回避上级本人以及他的父辈和祖辈。但这种忌讳的约束力并不强,唐代虽然有回避官员名讳的规则,但若触犯,惩罚并非强制执行,通常看官员个人的选择。

北齐有个叫熊安生的经学家,去拜见权臣和士开与徐之才,需要避开他们的家讳,和士开父亲叫安,徐之才父亲叫雄,熊安生就自称“触触生”,意思是自己的名字两次冒犯了这两位大人,虽然说是表示自谦,但也确实太谄媚了,结果成了别人取笑的把柄。明末湖广巡抚宋一鹤,为了避总督杨嗣昌父亲的名讳,在名帖上写“宋一鸟”。

五代十国时期有个叫冯道的贤臣,特别喜欢听人念《老子》,有个读经的书童却连连摇头说:“不行,绝对不行,千万不能念。”原来,《老子》开篇就写着“道可道,非常道”,这实在让人既好气又好笑。

宋徽宗朝的奸臣蔡京,专权跋扈,威势震人,朝廷内外都要回避他的称呼。各级官府的公文往来,都躲着他的名字,比如把京东、京西改成了畿左、畿右。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里有个故事说,宋朝有个叫田登的官员,特别强调要回避自己的名字。当时正值正月十五,全城要挂灯笼庆祝,但负责写布告的人因为忌讳,不敢用“灯”字。结果,大街小巷贴的告示都变成了:“本州照常,准许放火三天。” 这就是后来那个俗语“只准官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出处。

五、总结

中国历史上极其注重礼仪规范,避讳是古代礼制中的关键一环,慢慢演变成了古代社会独有的风俗。各个朝代都特意颁布律令,逐步构建了越来越周密的避讳体系,目的是为了保持礼教体系的稳定,其核心原则是尊贵者要避讳、亲近者要避讳、有德者要避讳。现在看来,某些避讳显得非常不合理,不过这确实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化传承现象。

参考资料:

王新华《避讳研究》

刘义庆《世说新语》

陆游《老学庵笔记》

陈垣《史讳举例》

王观国《学林》

周密《齐东野语》

段成式《酉阳杂俎》

刘安《淮南子》

干宝《搜神记》

王钦若《册府元龟》

刘昫等《旧唐书》

钱易《南部新书》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