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后女大学生,为何会深情拥抱大凉山?
五一节前,记者们跟随四川云龙大厦公司派驻尔赛乡的“第一书记”陈刚启程,目的是探望他挂钩的一所小学的办学实况。车子沿着半山公路缓行,左侧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河水汹涌,怪石林立;右侧则是巍峨的群山,奇峰耸立,岩石不时从山上滚落下来。行驶一个多小时,心情忐忑,车辆艰难前行,最终抵达了路途终点,接着沿着山坡步行攀爬,最终抵达了我们的终点站——布海小学,该校地处偏远,环境十分简陋。
校园里不时响起诵读的声音,来到一间教室内,一位束着马尾辫的年轻女性正专注地批阅着大量的练习册,完全专注于手头的工作,以至于有人推门而入也没有察觉到她的存在,校长吉叶书哈向我们说明,她是一位来自山城重庆的大学生志愿者
人物名片
她来自重庆奉节,是一名女大学生,在毕业之际,毅然决然地前往这所地处偏远山区的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她在山区的学校里辛勤工作,总是面带微笑地接待每一位学生,以真挚的情感排解孤独,对着连绵起伏的山峦倾诉心声,倾注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支教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
她名叫冉小燕,于2015年完成在长江师范学院的学业,目前正于大凉山的腹地,一所位于乡村的学校从事教育工作。
这所学校名为布海小学,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尔赛乡格依村,地处海拔两千余米的大山腹地,即便在地图上也很少能发现它的位置。
一次玩耍
她情结彝乡学生
五一节即将来临,跟随四川云龙大厦公司派驻尔赛乡的“第一书记”陈刚,我们一行人从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启程,途中车辆在半山腰缓缓穿行,道路左侧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河水汹涌澎湃,怪石遍布;右侧则是巍峨连绵的山峰,奇形怪状的岩石不断向后延伸,偶尔还会听到山上有石块滚落下来的声音。行驶一个多小时,心情忐忑不安,车子终于抵达了路途终点,接着又跋涉了一段山路,最终抵达了我们所要前往的布海小学,那里地处偏远,环境十分简陋。
校园里传来阵阵书声,进入一间办公室,一位留着马尾辫的年轻女性正专注地批改着厚厚的作业本,完全忘我,以至于有人进入都没有察觉到。校长吉叶书哈向我们说明,她是一位来自重庆的大学生志愿者,担任支教教师名叫冉小燕。
我们的交谈,打扰了正在专注工作的冉小燕,她转头望向这几个突然出现的我们,圆脸有些不好意思地泛起了红晕。
“刚才结束了一堂课,我现在正批改孩子们的作业,只要发现孩子们有提高,我就会觉得很开心。”冉小燕讲。
冉小燕向西南商报记者透露,去年她临近从长江师范学院完成学业之际,一位曾在此地从事支教工作的故交邀她前往凉山观光,她目睹了当地孩子们对学问的热切期盼,从此便不断鞭策自己,决心在毕业之时务必争取来到这里实施无偿的支教行动。
她结束学业后,没有选择在都市找工作,而是决然收拾行装,与同伴一同前往家乡以外、城市之外的凉山腹地从事教育,从此安顿下来。当地的小朋友们都盼望能够进入学堂,渴望掌握学问,盼望得到外界的关心。冉小燕这样表示。
一起奋进
她向老校长学习
尔赛乡地处一个典型的高二半山区,向北与喜德县尼波镇接壤,向东和越西县古二乡相连,向南和越西县瓦普木乡相邻,向西和越西县乐青地乡毗邻,该地海拔为2077米。学校最初仅开设一、二年级课程,只有两间墙体出现裂缝且十分破败的土房充当教学场所,周边居民虽想让孩子来校就读,却因空间不足难以实现,只能辛苦地把学生送往遥远的地方接受教育。
2013年,吉叶书哈在布海小学任教已三十余年,目睹学生们的困苦生活,便积极寻求外部支持,最终与一家慈善机构取得联系。在各方援助下,他成功促成了一所崭新小学的落成,如今这所学校已初具规模。
这所学校创建过程十分不易,凝聚了吉叶书哈全部的辛劳,为了重新建立布海小学,他甚至将自己家的土地与别人交换,最终将所有土地无偿提供用于建校,并且个人出资铺设了通往学校的道路,实在令人敬佩。驻村“第一书记”陈刚向西南商报记者说明。
该校目前有十位教职工,其中两位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另外还有两位是外派教师,学生总数为163人,除了本村的孩子,也有邻近村庄的生源,现在所有符合入学年龄的儿童都接受教育,从今年下半年起,学校将增设六年级教学班级,吉叶书哈笑着对西南商报记者说,教师队伍扩大了,学生数量增多了,他感到非常欣慰。
冉小燕初到布海小学,深切感受到当地诸多不易,出行困难,日照时间长,除了和学生们在一起,几乎没什么消遣活动。她坦言,本就清楚此地较为偏远,但真正长期在此生活,才体会到方方面面都十分辛苦,许多夜晚只能独自对着昏暗的灯光。冉小燕向西南商报记者透露,她深受前任校长吉叶书哈的教育理念触动,在面临诸多困难时,她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教学准备和作业批阅,并与另一位志愿者共同承担,协力前行,致力于改善当地的教育状况。她们迅速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冉小燕的到来也为这所乡村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人坚守
她深受师生喜欢
大凉山腹地的日子很单调,面对荒芜的山岭,女大学生冉小燕遵守约定,在布海小学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一个学期过后,曾经和自己一同准备长期留在这里的好伙伴,由于种种缘由,不得不提前结束支教返回城市,冉小燕于是重新开始了独自一人的坚守。
她目前负责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偶尔会协助部分学生进行其他科目的辅导,只要有助于学生学业进步,她必定会竭尽全力提供支持,同时凭借她开朗的个性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求学路上感受到乐趣,获得慰藉。
过去此地因条件所限,鲜有教师愿意前来,主要都是临时支援的老师。如今学校设施改善,自上个学期起,也有来自外地的教师调任至此。支援教师一方面缓解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能传授专业学问,分享外界最新信息,帮助山区的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最初来到此地从事支教工作时,冉小燕的亲属曾表露出异议,尤其是她那位在国有企业工作的丈夫也持相同看法,家里人对于她孤身前往大凉山腹地颇为忧虑,不过经过她的一再努力,家人最终转变了态度,决定给予支持和理解。
学生们对尚显青涩的冉老师格外亲近,每当冉老师授课时,大家就格外开心,她传授的知识我们也能迅速领会,我们愈发感觉离不开冉老师了,她就是我们的挚友,西南商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冉小燕的弟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月里索玛花在山谷中绚烂盛开,成昆铁路上偶尔驶过的火车送来远方的新鲜空气。冉小燕偶尔会独自站在山脊上,静静地注视着列车从面前的山洞飞驰而去,带着外界的善意,奔向这边,就像当初她来到这里,是为了那份责任和勇气,用教书育人的方法帮助大凉山实现脱贫致富。
“此刻此地令人感到舒适,为了孩子也很有价值,这可以算作人生一段充实的旅程。支教活动结束后,我回到都市依然会从事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明确地表达了这一立场,并且已经和伴侣商议妥当,未来年老时,我们还会再度前往大凉山,见证那里发生的巨大进步,看到昔日的面貌焕然一新,欣赏那里居民生活的美满景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