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热搜一周观察:上榜谣言太多,让中国年轻人越来越焦虑和愤怒
12月22日,一个名为#文惠君一百元#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首,最终获得1.3亿点击量。 随后,发布该话题的用户表示这是谣言——“视频我不知道朋友圈看到的是否属实。” 我只是在“耍花招”。
同日,公安部下发文件《严厉打击造谣和网红造谣行为》。 针对一些网站平台仍未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导致网络谣言广泛传播的情况,公安机关将结合综合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研究采取多项综合治理措施,加强源头管理,压实平台责任。
公安部的表态是中央严控网络有害信息、恢复社会信心的最新部署。 11月17日,国家网信办开展打击网络暴力专项行动,针对七类乱象。 12月15日,国家安全部发布《国家安全机关坚决筑牢经济安全屏障》文件,痛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经济领域恶意编造不实言论,扰乱市场预期,秩序并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势头。
一系列组合拳表明,网络谣言及其发酵传播的极端情绪已成为危害国家安全和人民福祉的毒瘤。 然而,大多数人对于谣言从何而来、为何而来、流向何方、有何危害,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今天,我们就通过上周(12月15日至22日)微博热搜的一些问题来揭开网络谣言传播的谜团。 必须严肃对待的一个事实是,夸大贫富差距、性别对立、地域歧视、青少年焦虑绝望等主题的“哀悼谣言”已成为当前网络谣言的主流。 这些谣言直接摧毁了年轻一代对国家未来和个人命运的期待,而危害或许才刚刚开始显现。
难以乐观的是,这些谣言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产业化。
请微博关爱中国年轻人
上周,微博共推送了3132个热搜,一半以上没有版主的热搜话题非常容易传播“无头谣言”。 经排查,发现31个热搜明显存在社会引导不良、虚假信息传播等问题。 客流量普遍较高。
这是一个多月来我们观察到的微博热搜的最低比例,或许是因为微博热搜正在改善运营。 与前几周类似,上周热搜的问题几乎全部都在网信办11月17日列出的“暴力整治”项目之内。这也说明热搜的背后是流量。 这是一种顽固的旧习惯病。
上周,“煽动极端情绪(故意夸大消极、焦虑、怨恨)”的热搜有15个,占该问题热搜总数的48.4%。 在这15项中,就业焦虑、失业焦虑以及焦虑的家长“挤”“滚”孩子仍然是主要话题。 上周,微博热搜曝光了这几年的月经贴——“你的月薪XX够用吗?/买不起XXX?”
凡是夸大年轻人生活压力、鼓励年轻人炫耀、躺卧的话题,每次都能收获大量流量。 年轻人的励志故事在热搜上普遍遭到质疑和嘲讽。
上周热搜中,有关“污名化特定群体、煽动地区对抗”(包括性别对抗、阶级对抗)的文章有12篇,占比38.7%。 其中,有9篇文章聚焦于男女对立和婚育困境,其他文章主要只是煽动南北对抗。
首当其冲的是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退票事件。 12月18日,该游乐园因无法接待超限游客数量,向少数前来此地的游客道歉并退票。 这引发了针对南方游客的网上谩骂。
其中,有人贴出截图,指责南方游客到东北旅游,穿着羽绒服,旅行结束后没有把标签摘下来归还给商家。 事实上,该截图来自一位从未去过11月份冰雪大世界的博主,他本人也澄清了吊牌问题。 但他的视频被牵连到退票事件后,引发了南北口水战。
紧接着,或许是因为食物的味道,微博热搜还推出了#电商收到穿着黑色破旧雪地靴的退货#,继续为当地的黑帮大战火上浇油,登上热搜榜首,阅读量高达1.8亿。
基于地域的相互对立和敌对是民族分裂的一大特征。 恶意“区域模因”的盛行不是普通的玩笑,而是玩火。 暴力的情绪就像熔岩,会在地下不断翻滚、积聚动力,等待着爆发的那一天。
除了年轻人的焦虑和愤怒之外,年轻人的绝望也是网络敌意的一大主题。 上周,“利用社会热点事件恶意诽谤、造谣攻击”或误导性信息登上热搜的条目有3条,占比9.7%。
这3项分别是#星日薪资网红人福利#、#文会军百亿#、#东宇HUi漏了20亿#。 这三个夸大贫富差距、煽动仇富仇恨的词条,都来自一个不知名博主的视频或段子,经过预热就会被推上热搜榜,收获数亿流量。
被国家网信办严厉查处的“编造网络俚语、恶意造谣”的,还包括上周有问题的微博帖子之一——#世界是一座巨大的疯狂工厂#。 2023年下半年开始,微博热搜多次用“疯狂”、“疯狂”来形容中国年轻人。
娱乐营销是重灾区。 到处都是疯狂的人、疯狂的女人、疯狂的戏剧,上班就是要疯狂。 心理疾病不是微博热搜上的疾病,而是一种时尚。 成年人用这种表情包来调侃自己还可以理解,但如果被未成年人当作流行语,对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相反,不疯狂、努力的年轻人却被微博热搜恶毒嘲讽:
这个玩笑是不是开得太过分了? 公开数据显示,微博日活跃用户超过2.8亿,其中90后、00后占用户总数的80%。 他们登上微博热搜的形象,以及微博热搜对他们的引导,难道只能是“癫痫”和“救赎”吗?
流量是自媒体平台生存的根本,追求流量并不是原罪。 但一味地用“哀悼”“肮脏”“落魄”等消极极端情绪来迎合一些迷茫疲惫的年轻人,不仅不符合中国的现实,也预示着不好的未来。
在多次采访相关部门时,微博被告知要反思流量思维,履行平台责任。 然而,在微博的日常运营中,特别是在热搜中,在编辑部的KPI考核中,这些指导思想还存在吗? 该制度落实成常态化制度的情况尚未为外界所知。 但如果流量考核制度不改的话,我们也不能就这样扇小编一巴掌。
炒作贫富差距,加剧矛盾情绪
微博热搜中,虽然年轻人考研、考研、赚钱都很难,但与此同时,很多人都在发财。
上周,微博热搜推送了#星日薪资网红时薪#的词条。 网红小杨声称,有商家要求他玩游戏15小时,并获得2800万元报酬。 某娱乐营销账号计算出他的时薪为186万元,随后上了热搜。
经济学上的小时工资取决于一个人长期稳定的工资收入,而不是短期报酬。 营销号的算法只是更方便吸引眼球而已。 而且,杨哥的说法也是孤立的证据,目前还没有旁证。
即使只有基本的专业素养,微博编辑们也不会看不出这件事有什么奇怪,但他们仍然把它放在了热搜榜上,尽管这个条目没有主持人。 微博官方,这能用疏忽来解释吗?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东宇汇错过了20亿? 这条在热搜中排名第五的条目也没有版主。
董宇辉所说的20亿是哪里来的? 追根溯源,正是拥有47万粉丝的情感博主“杜万通”为董宇辉凭空算计,认为他“能拿到20亿”,却因思维不善而错过。
只能说,情感博主敢算账,微博编辑真敢宣传。 这条词条走红的时候,《东方精选》的舆论已经快结束了,但“董宇辉”却与“20亿”强强捆绑,立即升至热搜榜第5位。
半个多月时间,董宇辉的故事登上热搜222次,点击量173亿。 显然,这个数据并不能令微博小编满意,于是又出现了“董宇辉漏了20亿”的说法。
估计董宇辉看到就会心服口服。
董宇辉还是一流的。 无论他赚了还是亏了20亿,这都不足为奇。 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年入1亿就更引人注目了。
没有多少人关心文惠君是否赚够了1亿。 关键是,它登上了热搜榜第一,让微博实际上获得了1.3亿的浏览量。 此条目也没有版主,也没有权威媒体跟进。
该消息的来源是微博上名为“资源”的一个名为“你女朋友进来学习”的只有千名粉丝的账号,该账号发布了一段视频,声称文惠君的抖音余额为1亿。
见事情太大,“资源”解释道: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该视频,“不知道是真是假”,只是“爱开玩笑”。
“资源”本人也承认,自己“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这条登上热搜榜的词条至今尚未被删除。 可见微博编辑们并不太在意真实性。
#万利书院万元钉#的热搜词与上述三项如出一辙。 “热源”是一段开头和结尾都被截断、来源不明的聊天截图。
在北京的一个房价超过17万元/平方米的小区,一次美甲就要花费数万元。 这个热搜就足以炫富引仇恨了。 一直以来,微博上讨厌富人也是一种流量生产力。 但这一次,大多数网友没有被骗。
有网友指出,这个热搜明显是营销号的剧本。 上热搜榜的前一天,上图中的“知识王买买”晒出聊天截图作为信息源,并晒出“V笑年度大赏”作为品牌展示。 第二天,这个话题就由拥有549万粉丝的大V“芒果妈妈”创造,最终被微博编辑推上了热搜榜。
业内人士都知道,微博热搜一直在向娱乐营销收费。 对于甲方来说,需要制造足够的噱头,以有限的广告费获得无限的流量。 这就是#万利书院万元钉#的热搜很可能来自的地方。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根据微博的热搜披露机制,每个热搜都要考虑其话题热度,即平台上现有的“热度”。 但事实上,单条微博帖子被强行上榜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万利书院百万美甲,这充分说明了人工干预才是微博热搜的本质。
这导致微博热搜经常推送来历不明的谣言,却把责任归咎于用户偏好和机器算法。
我们想不通,“万柳学院万元美甲”通过煽动人们仇富而产生的流量对于一档综艺来说真的有价值吗? 这样的造谣营销不构成违法犯罪吗?
公开数据显示,微博日活跃用户超过2.8亿,其中90后、2000后用户居多,占用户总数的80%。 这些年轻用户的社交经验和辨别能力相对有限。 微博热搜不断搞这些无稽之谈的谣言,从负面、极端情绪中获取流量。
凡有因,必有果。 最终的影响谁来承担,微博还是中国?
谣言的本质是争夺主流叙事
分析了这么多问题的热搜之后,我们必须指出,微博不能再继续沉迷于仅仅一张截图和一个自媒体视频就收割数亿流量的热搜机制。 从平台责任和运营安全的角度来看,任何信息来源不明的条目都是谣言。
微博拥有华语世界最多的大V。 一旦参与散布谣言并登上热搜,其破坏力将无穷无尽。
谣言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美国逻辑实证哲学家卡尔纳普认为,“谣言是一种旨在使人们相信与时事有关、未经官方证实而广泛流传的声明”。 换句话说,谣言的职责就是与当局争夺描述时事的权力。
美国社会学家Te 将谣言定义为“一群人在讨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 因此,谣言不仅是一个信息的扩散过程,也是一个解释和评论的过程。 根据这个定义,谣言被当作离奇的故事来判断和预测社会现实。
从这两位明星的定义来看,很多造谣的网红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他们对交通虎视眈眈,却造成了多年来一直困扰的不可预见的后果,并把它留给了全社会和中国。
由于它们以拼凑、嫁接甚至伪造的方式介入现实,谣言不能说是善意的。 上周,微博热搜不仅推送了上面的多篇仇恨富人的文章,还推送了下面的一篇“仇恨穷人”的文章。
这个热搜也很可恶,不过来源还是一张聊天截图。 这样的聊天截图,这样的热搜,会毁掉很多孩子和大人的努力,尤其是像张桂梅校长这样的人。
你有没有想过微博? 如果他们从来没有想到或者不在乎,有没有办法让他们在乎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