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资助一名女孩成为中科院博士”一度登上热搜话题。 为什么微博热搜经常被谣言占据?
如今,微博热搜已经逐渐变成了玄学。 以胡歌事件为例,#胡歌的女孩成为博士这个词条就显得有些莫名其妙。 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热搜话题。 一名只有 130 万粉丝的用户发布了大约 10 条关于该主题的帖子,这使得该主题很受欢迎。 ,后来被大V广泛传播,被证实是谣言后,微博反而成了放手大佬。
2023年12月26日晚,#胡歌赞助的女孩成为中科院博士#的词条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榜首,并在榜单上停留长达一个小时。 本来是一个明星赞助山区女孩的励志故事,没想到这个消息竟然是谣言。 胡歌的资助是真的,女孩考上了大学,但没有成为中科院的博士学位。
12月27日凌晨,胡歌官方粉丝俱乐部迅速发文辟谣,声称图文与此事无关。 但从辟谣和辟谣两个话题的数据来看,辟谣的发帖数和排名都远远少于辟谣。 正所谓:“造谣者,辟谣者则断腿”。
这条消息最先由一位拥有950万粉丝的大V发布,点赞2.3万,转发近500次。 辟谣后,该帖子补充了更多信息,将该微博标记为移植内容。 这很奇怪。 首先,“删除内容”的标签并没有明确指出“该消息不实”。 其次,贴上“删除内容”的标签,是否可以澄清造谣的事实?
更吊诡的是,原传闻没有主持人,话题页顶部的热门原帖也没有话题。 热搜词条#胡歌资助的女孩成为中科院博士#是该话题的贡献者,排名第一的用户仅有1.3k粉丝,仅发布了约10条与该话题相关的帖子,显示他的从相信到怀疑再到证实谣言的过程。 在几乎没有评论或转发的情况下,他成为第一贡献者。 这个话题成为了热搜话题。 亦存疑。
按理来说,拥有近千万粉丝的大号,发帖会更加谨慎,微博的管理也会更加严格。 但事实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胡歌粉丝提供的证据,胡歌资助女孩上学确实属实,但她并不是新闻中的女孩。 “花了13年完成博士学位”从一开始就没有可靠来源,有网友明确指出,图片中的中国人正在采访媒体人员。
拼凑的内容不真实,编撰的报告存在歪曲。 原本是一条靠谎言传播、真假参半的新闻,却意外收获了不少流量。 近千万账号造谣登上热搜,但事实澄清后,微博却没有任何动作。 微博处理过无数造谣账号,却对大V心胸开阔、刻意纵容?
截至本文发稿,该谣言依然存在。 没有被我删除,也没有被平台管理或处理。 不知道是微博的管理失控,还是平台故意纵容。 但反转消息频频传出,微博不知道是否还在珍惜自己的羽毛和公信力。
微博上的真假
去年年初的票房大战可谓神奇。 《亚马逊》和《流浪地球2》同时竞争。 然而,《亚马逊》口碑低迷,票房逆袭。 不过,有网友在微博上表示,他们买了一张《流浪地球2》的票,但由于设备故障,我的票被《满江红》取代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大V纷纷站出来带头。 拥有190万粉丝的复旦老师沉毅在微博转发该帖子,质疑《满江红》抢票房。 土龙颜之敬指责“满江红”抄袭“龙门”“镖局”,平原君赵胜用“满江红”洗白秦桧。
一时之间,“鬼场”、“资本操纵”、“票房注水”等话题甚嚣尘上。 《满江红》官博甚至发布投诉,起诉多名大V。 虽然目前结果还不得而知,但这一次此举是为了给猴子们一个警告。 不过,大V们似乎有底气了,传闻不断。
此外,李玟去世、周海媚去世等问题也随着大V不断发文而产生各种传闻。 诚然,微博明星传播的谣言屡见不鲜,但平台不仅对此充耳不闻,还充当幕后推手,故意设置热搜词,加速谣言发酵,导致用户失去焦点。 这也提到了微博热搜的机制。 2021年8月,微博回应“花钱撤热搜”等谣言,通过@微博admin账号发布公告,公开微博热搜。 搜索对应的规则。
从规则上看,“热搜词是由网友的搜索行为和讨论行为产生的,或者是由话题版主产生的。 算法机制会计算所有热词的综合流行度,包括搜索量、博客量、互动量、阅读量。 数据指标每分钟计算一次,并显示前50名。”
此外,公告还提到“热搜将设立正能量推荐位(热门热搜),加大正能量内容的宣传力度。涉及社会重大负面新闻和突发突发事件,以官方媒体报道为准;为防止热搜榜集中展示,会进行适当的位置控制。”
由此看来,微博热搜主要依靠大数据算法推荐,只有在出现负面舆情时才会出现人工干预。 这恰恰暴露了微博发布阶段的审核问题。
热搜一直是用户获取新鲜资讯和全球热点的重要平台。 热搜榜在公众价值层面发挥着重要的议程设置作用。 一些来源难以辨别真假的内容很可能是由用户的点击效果驱动的。 ,未经审核就上了热搜。
更离谱的是,有些谣言只是通过一些影响力不大的账号发布的。 它们似乎并不“热门”,也没有多少人“搜索”它们。 他们远未达到成为热搜话题的标准,却意外登上了榜首。 热榜,很难不让人怀疑官方是故意操纵的。
互联网信息时代,混乱现象层出不穷。 尽管舆论的荒唐色彩早已被抹去,但扩音器仍在。
如今,微博热搜已经逐渐变成了玄学。 以胡歌事件为例,#胡歌的女孩成为博士这个词条就显得有些莫名其妙。 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热搜话题。 一名只有 130 万粉丝的用户发布了大约 10 条关于该主题的帖子,这使得该主题很受欢迎。 ,然后被大V广泛传播。在确认是谣言后,微博反而充当了不干涉的角色,对造谣帖子根本不予处理。 如果说有什么措施的话,可能就是对胡歌后援会发布的声明有所帮助。 它出现在热门搜索中,但回应远不如谣言那么受欢迎。
从年初的票房风波,到年底的胡歌赞助女孩事件,微博作为意见领袖聚集的平台,让大V炮制了各种谣言。 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着实让信息爆炸时代的观众着实摸不着头脑。 真假很难辨别。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谣言数量可能有所增加,但散布谣言的大V们却往往相安无事。 这从微博对于谣言的治理就可见一斑。
大部分只把热搜当作茶余饭后聊天、上网的网民,新闻求真、信息溯源的素养可能还需要提高。 也许有些人已经把满足自己的情感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寻求真相。
然而,在碎片化信息如洪水般涌入每个人的时代,如果要求人们在享受复杂丰富的信息冲击时放弃用一根手指下拉或滑动的兴奋感,转而对待每个人的态度认真检索和核实每一条娱乐新闻,无论从心理学还是市场规律的角度来看都是不现实的。
毕竟,大多数娱乐新闻都将非业内人士视为没有实际意义的冗余信息。 只能满足谈论名人隐私的心理快感,不值得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验证。
无论是传播发酵过程中的封杀,还是辟谣后纠正事实,在后真相时代,平台都无法推卸犯错的首要责任。
要知道,注入的不仅仅是水流,更是事实和真相。 而这样的“热搜”就是对平台本身的嘲讽。
微博为何允许大V造谣?
虽然社交媒体越来越多,但谣言更容易在微博上发酵。 这要从微博的内容生态说起。 2009年,新浪网创立新浪微博。 最初,新浪微博的目标产品是,定位为以微博为主的社交网站。
当时微博只支持发布140字以内的新闻更新。 这种刚性要求催生了微小说、笑话等文学体裁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信息的碎片化。 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内容创作者们都在想尽办法炮制新闻,微博已经成为假新闻和谣言的热点。 2011年,《广州日报》甚至直言微博已经成为“公共厕所”。
虽然经过多次迭代升级,新浪微博已经集成了分类话题、热搜榜、头条文章、超级话题等功能,并逐渐演化成为一个大型综合性社交平台。 2014年正式更名为微博,现用于信息获取。 在平台上,我们以更加明确的方式做到了更加“失重”或者“加权”的做法,但现在平台上话题的舆论氛围变得越来越敏感和混乱,敌意不减反增。
从本质上讲,微博的诞生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采编模式,降低了发布信息的操作门槛。 每个人都有麦克风,内容生产的速度越来越快,但验证过程并不是那么重要。 当UGC逐渐取代PGC后,用户已经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 微博的可信度和可信度几乎聊胜于无。
纵观市面上其他社交媒体的内容生态,知乎有选盐栏目,豆瓣有电影、电视剧、群榜,小红书则主打实用笔记。 说到微博,超话和明星势力榜早已逊色。 目前,只有微博热搜发挥着媒体议程设置的作用,大V因此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
在最受大众关注的影视娱乐领域,爆款内容和艺人是最难打磨和培养的。 有时甚至需要运气。 毕竟,信息的碎片化同样会导致网民注意力的碎片化。 但只要聚集了大牌或者当红艺人,似乎总会有曝光的加持。
这意味着热搜逐渐成为微博商业化的重要支柱。 如果仔细观察微博词条,就会发现热搜词条往往与商业广告密切相关。 黑白娱乐随意点开#雪地综合#的热搜词条,向下滚动,看到了波司登羽绒服。 广告方面,为了增加热搜的商业价值,带动更多的广告投放,流量第一仍然是微博的原则,谣言往往更引人注目。
微博的数据系统会提供用户粘性、话题热度、口碑信息,而热搜榜上的数据是商业价值最明确的映射,也成为无数品牌在做出商业决策前的评价标准。 尤其是娱乐影视行业,热搜总是与作品或艺人的曝光和转化效果相关。 所谓“黑红也是红”,从粉丝合力创造数据“冲榜”,到此前曝光的价值数万的供应量和销量。 提供商提供“买单”,摆在平台面前的是流量等于商业价值的时代公式。
一切都必须逆转。 微博在2018年、2020年因各种乱象被责令下线整顿,并多次被国家网信办约谈。 不过,这似乎并不影响微博对谣言视而不见的能力。 处置措施。
辛玉坤执导的电影《热搜》展现了陈淼这个拥有600万粉丝的大V如何将话题一次次登上热搜。 还涵盖拦截虚假剪辑、吃人血馒头等底线行为。 当陈淼从营销号女王变身正义老师时,她与反派岳鹏上演了一连串平民与资本的对抗,来回上热搜又撤热搜。 有趣的是,双方都对热搜心知肚明。 在搜索量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微博热搜已经成为一个没有话语权的工具。
面对顶级流量,利益与良心之间选择的人性面临着永恒的考验,毫无疑问,平台面临着去单一化商业化的考验。
微博治理有效吗?
自热搜一词出现以来,微博平台官方与营销商之间的热点攻防防守就从未停止过,甚至逐渐成为平台用户熟悉的常态游戏。 但几十年来的事实证明,热搜的价值不再局限于微博本身的平台优势。 热搜除了其广泛推广的商业价值外,还成为社会问题的展示窗口。
因此,微博作为一个平台,必须慎重考虑热搜内容。 在提供内容多样性、保证平台商业和娱乐价值的同时,必须承担起自己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维护热搜的公平性和公共价值。 。
热搜词已经迎合了用户的好奇心,谣言也搭上了这趟快车,病毒式传播。 越来越多的大V越来越有底气,乐于制造新闻,而缺乏平台监管就更难了。 更是加速了谣言的传播。 对于传闻,微博并非完全不活跃,但目前还不清楚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
去年9月,@微博管理员声称已处理自媒体账号14万余个,其中包括虚假账号、不合格账号、非法牟利账号、造谣账号等。信息发布,没有门槛。 ,这些非法账号突然发生了变化,是否会再次回来还不得而知。 这一举措也是治标不治本。
去年10月,微博因设置虚假话题#4岁女童搜救因外部原因暂停而被国家网信办约谈。 此前曾多次约谈,但微博的处理措施仍不一致。 和之前一样,只是对一批非法账号进行象征性的封禁和惩罚。
由此可见,微博对于造谣账号的处理是有规则和方法的。 然而像这样散布谣言的很多大V事后并没有受到惩罚。 不禁让人好奇,微博官方对于大V和素人是否有不同的标准和管理?
财经博主洪蓉曾发文称,“全网自媒体将实行前端实名制,识别大V的真实姓名,并显示在一级页面前端” ”。 对此,微博CEO王高飞用自己的微博账号“来来去去”。 《之间》回应称,“如果有媒体影响力,就需要实名。如果是普通目的上网,后台还是用以前的实名。实名大V的数量粉丝数将达到100万,未来上限将达到50万。” 从这一点来看,大V想要实现自己的真名恐怕很难。 更何况,在具体实施上,还有粉丝数量的限制。 为了避免实名,一些造谣V甚至可以控制自己的粉丝数量。 谣言仍然难以控制。
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微博的内容生态早已定型。 俗话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微博本身就是靠新事物才成为微博的。
电影《热搜》中,媒体人陈淼利用舆论一次次操纵热搜,只为每篇文章获得10万以上的点击量。 为此,她甚至散布张小岁欺负同学的谣言。 当张小岁因为她的文章被网上曝光,自杀后,陈淼终于醒悟,开始调查真相。 她曾经从道德最高点开出的枪,终于击中了自己。 影片最后,陈淼退出了媒体。 更讽刺的是,陈妙倒下后,新热搜不断霸占排行榜,微博也继续任由谣言疯狂滋生。
互联网清理行动绝不只是对某一时期口号的回应。 网络上积累的敌意,以及为人性黑暗提供的滋生机会,都不是一天形成的。
早期审查和后期删除对于将虚假信息扼杀在摇篮中并阻止其传播同样重要。
特别是当突发新闻或谣言涉及当事人个人权益时,除非有个人印章或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否则从一开始就应限制转发和评论,从信息传播源头杜绝造谣的可能。 即使从这个角度来看,平台重置博客审核和关键词审核机制也不为过。 而且,当此类微博帖子被证实为谣言或被当事人投诉时,平台应该及时做出反应,并尽快安排相应的专业人员主动删除相关词条和原帖,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留出时间进行传播和发酵。
用户关注的是流量还是事件本身? 网友们到底是在喊真相,还是在喊流量? 短期快速的流量真的能为平台的内容供给端带来质量提升和长期的收入转化吗?
这三个连续的问题应该成为微博平台在流量运营的商业逻辑背后始终秉持的伦理和逻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