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走声音竟也构成侵权?你知道这背后的法律风险吗?

2025-10-09 -

静 子

国庆期间,网上流传许多“雷军”的言论视频,内容涵盖交通拥堵、假期安排、电子游戏等公众关心的议题,部分言论尖锐,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不雅用词。经查证,这些视频并非出自雷军本人,而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制作的。最近几天,各大网络平台已将这些视频移除。

AI模仿孙燕姿、周杰伦演唱歌曲,AI模仿郭德纲讲述英文笑话,AI模仿“霉霉”说标准中文,AI模仿雷军在七天间激怒整个网络,AI语音合成在网络上的运用十分普遍。起初,制作者仅在小圈子内用俏皮话取乐,后来却不断触碰法律道德的界限,肆意挑战底线:有人借助人工智能声音进行欺诈活动,有人利用AI技术模仿逝去艺人的嗓音等等,这些现象都在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好处时,必须高度警惕其中隐藏的危机。

当声音被人工智能窃取,我们该如何应对?有些人对此极为反感,例如雷军在评论区打出了三个愤怒的表情符号;另一些人则选择积极行动,运用法律手段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最近有媒体报道了最高法院公布的一个关于人工智能模仿他人声音的判决,采用案例解读的方式再次明确了人工智能语音合成的基本准则和禁止行为,就是说人的声音属于个人身份的标志,具有独特性,所有公民的发声都受到法律维护,虽然允许使用录音资料,但并不等于允许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这些声音,如果在不经过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自己或者让其他人把录音里的声音用人工智能技术模仿出来,这就属于违法。

实际上,对于个人声音的维护,相关法规已经表明了立场。我国民法典清楚指出:“对个人声音的维护,可以比照肖像权维护的相关规定。”各种声音侵权、声音诈骗接连发生,明确捍卫声音,既是对我们人格权益的极大尊重,也是对技术风险的有效管理。

在避免AI声音版权纠纷方面,我们尚有许多工作可做。社交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必须严格审查此类音频视频的真实性,迅速清除侵权内容,必要时加上“疑似机器生成”的警示。网络恶搞行为同样需要划定界限,所有网民都应尊重他人合法权利,绝对不能逾越法律与道德的约束。

有人称,人工智能催生了根本性转变时期,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以AI语音合成为例,协调技术进步与配套的法规义务、伦理要求,显然道阻且长、责任重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